近年来,受片面教育评价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重智轻劳”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和边缘化。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中,“劳”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短板。对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再次将劳动教育提到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当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劳动来进行的身心素质教育。那么它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姜凤萍以360个小学生为对象探究了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参与劳动时间长短、劳动内容的种类多少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
参与劳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小学生在各项心理问题得分上显著低于参与劳动时间短的小学生;参与劳动种类在5种以上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各项上的得分高于3种以下的小学生。
这说明劳动时间、劳动内容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调动了身体的机能,而身体的参与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进而对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孙宇航对大学生的研究也证明了身体的活动能够宣泄不良情绪,增加生活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研究数据说明,劳动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可以锻炼人的身心素质,在很多时候会与运动的效果相媲美。
它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增加心血管机能,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丧感。定期劳动,既能强身健体,又可以很好地调整心态。
二、劳动锻炼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劳动,让学生产生获得感和能力感,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成果就必须付出努力,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学生往往独立、自信、受欢迎、适应能力强,在住寄宿学校、军训期间能够快速适应环境,而长期不参加家务劳动,会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和懒散的习惯。
三、劳动锻炼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增加人的自信心。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人生中最幸福、最有安全和归属感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充满竞争,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劳动离不开合作,离不开协调。当遇到某些复杂的劳动时,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任务分解,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们的情感交流。
另外,父母同孩子一起参加家务劳动, 还是亲子沟通的一个好机会。通过劳动谈心、 聊天, 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亲情的交融会给孩子在学习、 生活、精神上新的力量。
四、劳动可以释放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压力,有人际、工作、学习、竞争等压力。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损害身体健康。通过劳动,可以放松身体,释放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情绪。
五、劳动可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与社会和谐的人。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劳动可以使人学会付出,为家庭、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的付出,可以培养其家庭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追求卓越的目标应该是自己的社会价值,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这可以产生很大的创造力和价值感。当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会更容易立足社会,适应社会。
六、适量劳动可以使人快乐。
美国哈佛大学历时40年研究得出结论: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比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乐。同时研究表明,孩子们童年时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那些童年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友广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失业的可能性少15倍。那些童年很少劳动或不劳动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康的可能性大。
积极投身劳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同学,你准备好了吗?
小编推荐精华心理健康文章: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
心理健康纳入体检,你会选择做吗? |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