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上面七种补偿策略,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也在使用其中一些补偿策略,你会不会怀疑自己是心理不健康的,或者怀疑上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其实你需要知道,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只是程度上的分别,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其实都使用一些相似的策略,他们之间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既然大家都在使用这些相似的策略,那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不健康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1. 心理健康的人适度使用补偿策略

心理健康的人士适度使用补偿策略,而心理不健康的人过度使用补偿策略。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努力到无能为力,回避到无处可去,顺从到无所适从,归因到片面唯一,警惕到风声鹤唳,自弃到绝处求生,自恋到自我催眠”。

比如努力策略。我们都应该努力追求表现更好,但心理健康的人明白,由于自己能力和天赋的局限,在许多的时候不可能达到极致的结果,不可能凡事都能争取到第一,故此有一个合适的度。而心理不健康的人为了遮掩负性核心信念,往往会给自己定一个标准,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一旦没达到这个标准就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这个标准往往是僵化的,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为了实现这样的不切实际的标准而竭尽全力,但结果往往让人沮丧。比如完美主义者,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过度使用补偿策略的表现。

又如回避策略。对于我们不擅长的方面和可能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愿意选择回避,这是人的天性,也是很自然的。但对于心理健康的人来说,如果事情和人无法回避,就选择面对;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来说,回避是绝对的,因为一旦面对会暴露他的负性核心信念。

比如说,对学生而言,有科目是自己的弱科,自己当然不想面对,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会选择直面弱科,努力把它做上去。对成年人来讲,为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些能力或问题是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但为了让自己工作更好,他愿意去面对,去成长,去学习。对心理健康的人而言,那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就需要选择面对。

而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会担心面对这些问题,会暴露他们的“无能”或“不可爱”。在可能暴露负性核心信念的问题面前,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回避。大家知道的,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回避社会交往,害怕别人拒绝。这都是过度使用回避策略的表现。

2.  心理健康的人灵活应用补偿策略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策略不可能适应所有情况,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往往灵活运用多种补偿策略,用不同的补偿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对心理健康人灵活应用的这些策略,我们通常称之为问题应对策略(或者应对策略),而不用补偿策略这个词。应对策略是为应对所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策略,根据问题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心理不健康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补偿策略,用来应对其负性核心信念,后来继续沿用这样的策略去处理更多的问题。他们并没有依据问题情况而使用不同的策略。因此,心理不健康的人使用的补偿策略往往是僵化的和单一的。

宇涵是位大学毕业生,学金融专业,从大四开始就为找工作忙碌着。春节回家,听得父亲说自己有位中学同学在本地银行工作,便希望父亲找这位老同学,帮忙安排自己到银行工作。

结果父亲的反应让宇涵非常意外:父亲要他凭自己本事找工作,不要想到找关系,不要去求人,而且父亲还说自己这辈子就没有求过人,也走到了今天。

宇涵心想:班上那么多同学都是通过父母关系找到工作,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利用父亲的关系找工作呢。

父子两人便因为求人安排工作的事情争执起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实,求助本是人解决自己面临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当你遇到一件事情自己搞不定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向有能力的人求助,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但有人却把“不求人”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其原因是什么呢?他们的心底里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认为一旦向他人求助就显得自己无能、没本事,没有面子和尊严,于是便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补偿策略)来达成实际目标。

心理健康的人不这样看,做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对策。一般情况下采取自身努力“不求人”策略,在自身努力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尝试应用“求助”策略。大家都知道,没有人是完人,只凭自身努力能够搞定一切事情,求助是非常正常的解决问题策略。求助不意味着自己是无能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坚持“吃亏是福”、“不欠人情”、“对人友善”、“坚持原则”等做人原则,把这些原则应用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做人的原则在一般意义上(就是多数情况下)没有错,但如果我们把它应用到生活所有方面,即所有人或所有情形中,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 心理健康的人接受不理想结果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也是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对待失败的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接受失败,因为他知道人是不完美的:有些事情搞得定,有些事情搞不定,自己不可能搞定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达到极致;,有些人喜欢你,就有些人不会喜欢你,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无论如何努力,都有人会不喜欢你。既然自己有搞不定的事情,别人有可能会拒绝你,那我们何必为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人而烦恼呢,我们接受它就是。我们还有其他事情做,也许其他事情能搞定,也许其他人会喜欢自己,那我们可以努力,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做得更好一些。

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不这么想,他们对任何的事情都有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他负性核心信念的防线。比如,凡事要争第一。他们会认为只有得到第一才能证明自己是有能力,一旦没有得到第一,就表明自己是无能的,因此对得不到的耿耿于怀无法接受。又如,被人拒绝。有人认为被人拒绝就表明自己不可爱,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担心被人拒绝不敢与人交往,只有当他觉得能被别人认可、被别人接纳的时候才敢跟别人交往。

小编推荐精华心理健康文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落实”

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

判断是否心理健康有哪三条标准?

如何有效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心理健康很重要,十个条款要记牢

心理健康教育 | 总结·交流·发展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心理健康的生态观

心理健康纳入体检,你会选择做吗?

心理问答| 什么样的人才算心理健康

积极投身劳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升免疫力方案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新训生活适应攻略

心理健康有标准,如何去做你最关键

心理健康:重新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痛快地对父母发火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对工作的影响

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从不隐藏自己的攻击性

仅有身体健康还不行,不要忽视心理健康!

抓住未来: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