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必须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才能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其一,要以制度的形式,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即要清晰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分管部门和领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内容、形式等,避免其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是依据学校实际,打造一支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委员共同组成的团队;二是以“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培训,提升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三是保障专兼职心理教师待遇,确保专职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并在评职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其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首先,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建设好学校心理辅导室,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通过召开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开设好家长课堂等,培养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继而实现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充分发挥社会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的力量,使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
其四,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深化问题研究,以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通过研究学生存在的典型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既可以为心理课教学提供参考主题,也可以为家校共育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小编推荐精华心理健康文章: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
心理健康纳入体检,你会选择做吗? |
心理健康小课堂——人际交往篇 |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九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我们坚持理论创新 彰显实践引领发扬学术民主 萃取科研精华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