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意在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的研究认识。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 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教育,帮助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碰到的情绪问题,引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应对压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话题。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类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心理最脆弱的人群之一。
面对分数排名的压力、课外培训的负担、电子产品的依赖......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极端的自杀、恶性事件频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联合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岁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10%~20%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而早期积极干预、正确引导,是有效防止儿童青少年发生心理危机甚至出现极端事件的重要手段。
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当前中国的孩子学习负担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幼儿园小朋友开始,星期天节假日便不停奔波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路上就可见一斑,学习任务重,父母期望值高,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国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双双亮起了红灯、体质下降、近视眼高发、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厌学、抑郁、叛逆,一个个自伤和伤人的事件,无不刺痛社会大众的神经。好在国家及时发现问题,雷霆出台“双减”政策,将千千万万个青少年于沉重的课业负担解脱出来。
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是孩子社会化的必修课,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段时间内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是脆弱的,缺少同龄孩子的陪伴,缺乏同伴之间互相的包容和接纳。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是家中的重心,往往是家中两代人围绕着一个孩子,溺爱的结果是养成孩子自私、骄纵、自我为中心、脆弱等不良的心理性格,在成长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丁点风浪,就有可能全面击垮孩子。
3.情绪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剧烈变化,从而影响情绪的波动起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或者社会因素与其生理状态交织在一起,可能会产生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4.电子产品依赖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智能手机、大数据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精彩纷呈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孩子一哭闹,一部手机或者一个掌上电脑立马让哭声止住,无处不在的网络电子产品正在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厌学、逃学、辍学,网上不时有报道因为没收手机自杀或者杀害父母的案例,再一次敲响青少年网络电子成瘾的警钟。
5.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生活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加之工作繁忙,往往疏忽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即便家长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却因不具备相关知识,难以第一时间进行有效预防和积极干预,反而责怪孩子叛逆或者不合群。
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
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一、家庭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责任重大。
1.陪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引导创建夫妻关系和睦、亲子关系和谐的良好家庭,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抽时间多陪伴孩子,特别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回到家中没有玩伴,如果家长也沉迷于手机或者网络游戏等电子产品中,言传身教会让孩子养成电子产品依赖症,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厌学、网络成瘾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因而辍学,给青少年、家庭及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生理健康不能保证的时候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让孩子从日常饮食、运动、卫生、学习、睡眠等方面都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学习与生活上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3.多尊重孩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很多家长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衡量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很多压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校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
1.学校进一步转变成绩至上观念,让孩子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推动加强素质综合教育,更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大专职心理教师聘用和培养力度;开展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进校园、进课堂,与学校教师协同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要建立完善学校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间的心理危机学生转介“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已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帮助,学校应科学防范和处置校园欺凌等事件,营造文明友爱的校园环境。
2.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和美育课的刚性要求,积极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和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结合各学段特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
4.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注重关心帮助学习遭遇困难、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个别指导,鼓励同学间开展朋辈帮扶,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提振学习信心。
5.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在家庭访问等家校联系中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家长学校、社区家长课堂中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列为必修内容,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和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三、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1.基层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经常深入社区学校,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指导学校家长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性格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沟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如何引导、面对学习的压力如何缓解、智能电子产品如何合理利用等。
2. 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等,为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专业优质服务;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等途径,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联合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咨询辅导服务,定期面向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
“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发展性、成长性,约有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问题起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若能早发现、早干预,将极大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三者应分工协作,角色联动,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今日之强大的中国助力成长!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青少年心理咨询:哪些情况下孩子需要心理咨询辅导
心理测试:你们的爱情堡垒牢固吗??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为什么初中厌学的孩子那么多
青少年心理压力需要“被看见”“被重视”
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发,如何及早发现 |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