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而心理健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期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给大众的心理带来了巨大影响。除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增强自身免疫力外,树立坚定信心、筑牢心理防线也尤为重要。


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中的特殊时期,其心理健康尤其需要关注。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为16.6%,对于儿童青少年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据估计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8%~17%。作为最脆弱的人群之一,此次疫情可能会让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


在疫情中,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并因此导致成绩下降、睡眠不足,还有可能产生焦虑等情绪。



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学校停学、外出减少、活动空间狭小、作息不规律、没有同龄伙伴等原因,更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发脾气、情绪暴躁,亲子矛盾激化。此外,受疫情影响,全国大部分学校延期开学,虽然采取“停学不停课”方案,学生仍可能无法适应网络课堂教学或开学后也无法适应课堂教学,这些都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恐惧、抑郁、自责、冲动、盲目乐观等不良情绪。


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纾解,则可能导致急性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急性应激障碍是指面临突然发生的严重生活事件(如疫情暴发)时所出现的一过性精神障碍,适应性障碍则是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如长期的疫情防控)所导致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少数亲历者在疫情中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还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该疾病是个体遭遇严重应激事件后出现的延迟性反应,常在遭遇应激性事件后不久开始或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一般不超过6个月)出现。另外,与照顾者分开的儿童需要特别关注,包括因感染或疑似感染被隔离的儿童,或照顾者感染或死于新冠肺炎的儿童,其罹患情绪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以及成年后自杀风险更高。



儿童青少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面对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正常的防御反应。应及时觉察自我的情绪,一旦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就要正视它、接纳它,并允许它的存在,学会与不良情绪共处。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首先需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每天8~10小时左右的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每天适量运动;不要轻信网上有关疫情的一些谣传,以免造成过度的担心和不必要的恐慌;对学业、生活的改变不过度焦虑,允许自己调整、适应一段时间;增加与亲人、朋友的交流,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求助于家长和老师。


另外,学习一些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训练等,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可以帮助稳定情绪,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技术可以由专业人士指导,也可以自己按照操作指导来练习(参见微信公众号“精神卫生686”或“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家长是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与家长的行为密切相关。家长教育孩子需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首先在压力之下家长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良情绪转移给孩子。尝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如画画、讲故事等,向孩子讲解疫情,并告诉他们减少外出、戴口罩等,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不受病毒的侵害。在生活中,家长不要总是上网或玩手机,尽量理解孩子在疫情中因种种原因产生的负面情绪,与孩子平等沟通,倾听孩子的诉说,在已经产生亲子冲突后,学会科学地处理和应对。当因隔离等原因无法与孩子共同生活时,多与孩子通过视频和电话交流。


关注孩子的精神心理状态变化,既不过度担忧,也不要视而不见。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应及时干预。通过有效的亲子沟通交流和及时的心理疏导,大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可以治愈或缓解的。如果问题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则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

  


青少年睡眠和网络成瘾问题


睡眠是健康的基础。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应激性事件时,最可能先出现的睡眠问题就是急性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频繁醒来、眠浅多梦以及白天精力不足、困倦等。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则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甚至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保持规律作息,有相对固定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如有失眠情况,晨起后尽量避免日间小睡(包括午睡)。只在有睡意的时候上床睡觉,建立卧室/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改善睡眠环境,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白天半个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慢跑等可增加夜间的睡眠驱动力。睡前进行放松训练,如冲个热水澡、听轻松和缓的音乐、进行肌肉松弛训练或冥想等,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另外,在疫情居家隔离和焦虑情绪的双重影响下,儿童青少年的网络(手机、电子产品)成瘾风险极大增加。网络成瘾干扰了正常人际交往,影响对现实世界的判断和认知。长期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导致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受损。除了保持规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增加与父母朋友的交流、严格限制单次上网时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陆林院士的Q&A

  

Q:本想成为医生,但看到医生在抗疫中非常辛苦还要面临风险,因此有所犹豫。

A:生命权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而医生这一行业就是人们生命权的捍卫者。医生可以帮助他人重获健康,是最能为社会提供价值的职业之一。人活于世,总要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事。疫情期间,医生虽然辛苦,但也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尊重和回报。并且,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医生在疫情中总体是安全的,支援武汉的4万名医护人员并未有发生感染和死亡,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对于风险不必过于担忧。

  

Q:疫情什么时候能够过去?感觉自己努力学习在疾病面前毫无意义。

A:目前,全球疫情发展态势依然严峻中中,短期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我国在严控措施下,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暴发。面对新冠肺炎这一未知疾病,以往积累的医学知识至关重要。病毒核酸的快速测序完成,检测试剂盒的快速投入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都是建立在以往对病毒和疾病,尤其是冠状病毒的研究和经验基础上。只有在当下好好学习,储备充足的知识,未来才可能对抗疾病、帮助他人。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演讲嘉宾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在新冠疫情中,陆林院士带领其团队开展了大量工作来遏制疫情导致的心理损害。

  


  

(选自科学世界》202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