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文摘要版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而且,在中高收入国家,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我报告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趣。精神疾病是导致痛苦的重要原因,它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但却往往被忽视。
关注 小动作也许存在大问题
就中国青少年而言,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
“儿童精神障碍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日常中一些常见的问题都与精神和心理障碍有关,需要引起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说,“大家觉得挤眉弄眼是很小的毛病,但这是心理健康中的一种抽动障碍,实际上是很严重的,它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行为。”
据了解,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压力会有不同表现,而且不同性别的表现也存在差异。郑毅说,男孩可能在小学一二年级会表现出一些行为上的小问题,而女孩大多到青春期才会表现出来。
拔头发是对自己不认同
市民张女士发现11岁的女儿乐乐(化名)特别喜欢拔自己的头发,说了很多次可是她都听不进去,这让张女士非常着急。
经常拔自己的头发可以归结到一种对自己的暴力倾向。张赟说,两岁半的孩子开始发展自我,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时候,孩子会对别人说:“这是我的!你不能碰!”等话语,父母觉得孩子说这些话太自私或者不懂得分享,其实这个阶段孩子不和别人分享是正常的。
如果父母不正确引导或者经常被制止,孩子不能向外散发能量,长期压抑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对内、对自我的攻击,如拔头发、撞头等。
从心理层面来讲,经常拔自己的头发可能是对自己的不认同、否定,当孩子再大一点儿,人格无法统一的状况下,主人格和子人格还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反叛、多变和创新,以心理发展的视角,青少年是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完成心理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容易出现两极发展的特征,也就是常常会有反抗情绪的出现。在这个时期,他们更需要的是被理解、尊重和关怀。
如果缺乏这份支持的话,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内在冲突,而拔头发有可能就是这种内在冲突的行为表现之一。”张赟告诉记者。
应对方法:父母首先要多关注孩子。一些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忽略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没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其次,拔自己的头发算是一种发泄,可是这个动作不是宣泄的好方法,经常拔可能还会引发毛囊炎,损伤发根。因此,对于经常拔头发的孩子,父母要随时留意他们的言行举止等,若有变化或者拔得秃了一块,父母一定要重视。最后,提高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遇到事情不能解决时,大都依赖父母,有的父母直接包办、代替,这是要不得的。
倾听 小心事或许反映大压力
学校心理社团的骨干成员,在活动中她发现,同学对于“抑郁”话题的逃避,是精神和心理问题被“污名化”的一种表现,“这些对心理健康的偏见与歧视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的误解”。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麽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敞开心扉,有时并不容易,但是处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中,很多人已经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北京大学心理社团经常会收到学生来信;首都师范大学心理联盟的分享活动也很受欢迎。游戏、分享、咨询等社团活动成为高中生和大学生倾诉的渠道。
“倾诉有时或许并不能获得直接帮助,但内心压力会得到缓解。”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陈时如今已是学校心理联盟的副主席,他在高中时期也曾面临压力和焦虑,进入大学后,他选修了心理专业课程,寻找排解压力的办法。
接纳 小关爱可能换来大改变
“有个朋友说,他在不开心的时候不太愿意找父母聊天,因为他们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了。”王蕊谈及的这种现象正在很多青少年身上发生。
除了被忽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时还面临不被接纳的情况。“存在多动、暴力或注意力障碍问题的儿童,在集体学习中更容易被歧视。”郑毅说。报告也指出,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缺课或未完成学业就辍学与社交孤立有关,反过来又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我伤害、自杀意念、抑郁、焦虑等。
对于青少年的一些反常表现,专家建议,家长应该少一点质疑,多一些支持和陪伴,带领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社交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
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关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总之,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在面对青春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时,都不能忽视,而要积极面对。父母作为过来人更应该起引导作用。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压力。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心理测试题目
心理测试:你们的爱情堡垒牢固吗??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