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包含从忍不住责骂孩子的内心成因「根源」,到如何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快乐能力,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杀伤力极为巨大,包括了对孩子自尊自信,身体睡眠健康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会造成日后的内在情绪问题或者外在不良行为(Rhoades, et al., 2011; Rhoades et al., 2012; Grigorenko & Dante, 2012; Franck, & Buehler, 2007;Temcheff, 2007 等)。

 

父母言语上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一般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恶语相向,总是在公开场合用刻薄的语言直接贬损责骂孩子。

 

比如骂孩子怎么这么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真是后悔把你生下来。这种情况通常可能是被气的,愤怒、失望等不良情绪没有被很好的控制,情绪脑在指导我们语言的恶果。

 

我了解很多时候“熊孩子“会让家长非常上火生气,当愤怒情绪上来的时候,往往情绪脑占领着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话会极具杀伤力。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习的是情绪的自我控制(Emotion Regulation)。情绪控制主要就是在情绪感受和我们的反应之间做一个停顿——这个停顿能够让我们慢下来,并客观的评估这个情景。情绪控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避免我们做出有悖于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事情,避免悲剧发生。

 

情绪控制方法:

 

(从诸多情绪控制的研究,和心理治疗中的方法出发,以下几种情绪控制方法我积极推荐大家采纳和尝试)

 

1. 自我觉知。

 

注意到自己情绪失控时的感觉和特征,比如双手握拳,感觉气喘不上来等等。

 

在这个时候,问问自己,我是感到生气,难过,失望还有羞愧了(Emotion Labeling)?想一想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受?我的内心愿望是什么?完全感知到自己的某种情绪增在占领自己的思维,并且去深挖一下这个感受背后的原因是这一步的重点。

 

2. 运用正念(Mindfulness)的力量去自我安抚。

 

比如尝试控制呼吸,具体方式可以是:开始数数,数我们呼吸的次数;或者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我们的肚子上,去感受一呼一吸时的身体运动。或者坐在一个地方,闭上眼睛,深呼吸,直到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连接起来了。我们的理性脑回归。

 

通过这几种方法帮助平息我们内在的狂风暴雨,并逐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个时候用意念告诉自己:“我要让自己保持思维冷静和心情平和”。闹钟声去回忆美好的时光,比如想想孩子带给你的快乐场景。

 

3. 试着用积极的话语来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认知的重建是最永恒不变的解决情绪问题的办法(McRae, K. 2013)。

 

在心理治疗中的常用到的认知行为疗法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辩证行为疗法DBT(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还有对于愤怒的控制(Anger Management)中,对于认知的重新评估都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我们可以尝试用积极的思维代替会引起不良情绪的想法。

 

比如,当你感觉“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笨,我实在急死了”。这个时候,试着想想,“这是孩子的正常发展阶段,我小时候估计也一样,我不应该用大人的眼光去要求他,我们可以一起进步”。重新去思考这个令你生气的情景,能够帮助我们从悲伤愤怒等的情绪中心转移出来,能够降低不良情绪对我们的伤害(Troy, Shallcross, and Mauss, 2013)。

 

4. 换个角度去评价这件事情来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比如想想如果这件事换做是我的好朋友在经历这件事,我会给她什么建议?写一写自己的答案,然后按照自己的答案一步步去执行。把自己从感受这个情绪中转移出来,让自己关注到我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这种冲突、令人悲伤、愤怒等的情景中,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避免类似情况或者能更好调节我们的应对方式(Gross & John,2003)。

 

5. 可以采用积极的暂停。

 

积极的暂停,是为了让彼此感觉好一些,然后再一起解决问题。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情绪不好,需要去回避一下,妈妈去一下卫生间,等一会儿,当我们都比较冷静的时候,我们再来谈谈这件事情。

 

情绪控制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是针对每个人,方式方法肯定都有所不同,也是为什么会出现DBT——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做相应的情绪治疗的一种方法。

 

我想一个50岁的人应对夫妻吵架和一个30岁的妈妈应对孩子引起的愤怒情绪的处理方式肯定不可能一致。以上的几种方法只是在大量的方式中摘取的比较核心的方法,对于大部分人应该会有所作用。

 

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会情绪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一项很大的学问,针对这个话题,我们也找时间来细聊一聊。

 

拉回到问题中,关于父母对孩子的言语伤害,还有一种常见并同样具有杀伤力的是: 总是拿孩子开玩笑,取笑,挖苦,侮辱性的外号。

 

这种行为看似是在开玩笑,具有“幽默感”,当孩子表达不满的时候,大人还会说孩子怎么这么开不起玩笑。

 

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非常敏感 ,会缺乏自信,觉得别人说什么话都是在嘲笑ta,孩子也可能觉得被孤立,被吓到,因为在孩子的眼里,ta还不具备能够分清楚玩笑和事实的能力,当面对贬损性的,侮辱性的幽默的时候,孩子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这种所谓的幽默。

 

比如国内很多过年过节,一大家人聚会的时候,很多亲戚会拿孩子开玩笑,说什么,你妈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你妈一定是在医院把你抱错喽,然后当大人看到孩子恐惧,难过的表情,觉得非常可爱,还会集体哄堂大笑。

 

这种时刻,你可觉察到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吗? 孩子内心是真正的恐惧,ta在想妈妈真的不要我了吗,为什么说这个话的时候,大人们还都在笑?孩子的内心是充满困惑,不安全感甚至恐惧无助的。

 

那为什么当大人知道这样对孩子明明很不好,却总是会忍不住去贬低挖苦呢?

 

当言语攻击,贬损孩子的时候,父母会有一种什么感觉?——优越感,一种强烈的优越感。

 

Susan Forward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对弱小者的鄙视是避免自己无助感爆发的最好办法,也是软弱的表现”。

 

“鄙视是弱者的武器,也是对自己某些不受欢迎的情感的防御,成年人或多或少会有意识地,克制不住的,潜移默化的对孩子施加权力,这就是一切的根源。”

 

所以一般怎样的父母会需要这种优越感?

 

 

1. 争强好胜,却在实际生活中不太幸福。

 

这种父母在面对孩子长大,经历青春期,不是欣赏、期待,满心欢喜,二是嫉妒、恐惧、失落、焦虑。

 

他们面对孩子的不断成熟、优秀,他们把孩子看成是竞争对手,通过言语打压,贬低谩骂,内在目的是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糟糕,从而自己的恶优越感得到保持,让自己不被孩子超越。

 

他们想达到的根本目的,流露出的信息就是,你比不上我,你的能力比不上,你的样貌比不上,你肯定不如我幸福等等。

 

这听起来或许会让你觉得很荒谬,父母怎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自己过得好呢?觉察到这一点的关键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带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

 

我们会觉察到生活中,对孩子的爱带有条件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但是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会很少犯这样的错误。

 

总之,这些负面信息会被孩子内化,给自己设立限制,他们越是成功,越会感到不安。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实力,低于自己实际水平的成功他们才会觉得心安。

 

这样的父母可能自身生活不幸,自己是争强好胜,却往往在事业上不得志,遭受挫折。所以他们需要在子女身上保持那种优越感,以抗争自己的无力感。

 

2. 父母极有成就,追求完美,他们会孩子也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完美要求

 

他们工作上的压力,会错误地在家里释放,他们会不切实际的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完美,能够成熟,但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孩子不具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去真正做到成熟啊。

 

他们觉得自己这种言语是在激励孩子变得完美,是在帮助孩子。但殊不知,他们的负面评价,比如:你真是不行,做什么都做不好;或者你真实没用。

 

这种负面评价会被孩子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会开始觉得自己没用,自己做不好,变得自卑,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

 

3. 父母在儿时有类似的经历。

 

如果你常常责骂、挖苦、嘲笑、贬损,想想你儿时是否有类似的经历?你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你的?是否经常苛责?挖苦?嘲笑?你儿时是否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孤立?

 

那我们应当如何做来真正从源头上避免这种伤害行为?

 

首先,问题中,已经意识到这种行为和不良后果,这是自我觉知。是避免这种行为的第一步,恭喜,你做到了。

 

觉知到了这种行为,那我们一定还要保持对孩子情绪的敏感。特别是当孩子有微妙的,难以看透的那种小羞愧心理的时候,一定要敏感的感受。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绪的时候,自觉反思自己的言语或者行为,或者身边人,比如朋友,亲戚的言语和行为是否造成了孩子的这种情绪。当有不当言语,马上纠正。

 

比如当你说了,或者亲戚说了,你是从医院抱错了吧,你怎么是我的孩子。马上严肃纠正这种说法,跟孩子表达正确的事实,表达爱意,并告诉很抱歉这句不真实的话给你带来了恐惧或者困扰。

 

可以去多观察一些陌生的孩子,设身处地的去考虑孩子的处境。真正的把自己当成孩子,跟孩子产生共情。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共情的能力,真的对于自身处理亲密关系,对于敏感的养育自己的孩子都会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请家长们重视培养。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有提到zhihu.com/question/3629

 

我们想一想,我们会对朋友进行贬损,或者开过分的玩笑吗?

 

大概不会。因为我们和我们的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所以只有当我们能够敏感的感知到孩子的羞愧情绪,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

 

而且心理学上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就是你潜意识里想要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所以你和朋友的相处,某一方面也决定了你希望自己被对待的方式,如果你对待自己的朋友也是时常贬损,那么你需要察觉的是,贬损他人和被他人开玩笑似的贬损,给你带来的是什么细腻的感受?是熟悉吗?接下来,就请仔细看看我说的第二点。

 

第二,很重要的,从根源上正视自己的痛苦不管是儿时有类似的经历,还是自己对生活不满意,不幸福。不要将对自我的矛盾和痛苦转移到从孩子身上找寻解决办法。

 

鄙视、贬低、责骂,显示自己的权力,保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成就,的确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避免对自己因为“没有成就,不幸福,不被人爱”感到悲伤的方式。

 

第三,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找到自身幸福的能力。当你接纳自己,与自己的矛盾痛苦和解,与自己的原生家庭给你的经历和解,才能不会“总是忍不住”,忍不住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魔鬼。把它驯服,让它息声,或者建立内心更坚固的体系来漠视“魔鬼”的声音。

 

尝试做一个幸福的人吧,自己幸福,才会真正做到欣赏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才能将这种幸福感传递给自己的孩子。Ta也会拥有幸福的能力。

 

如何找到快乐,拥有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有着六种必备的情感需求,当你的内心深处滋生不安,那请你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满足这六种情感需求:

 

1. 被爱,被需要芸芸众生中,我们的价值会从爱中得以体现。如果答案会是否定的,那解决办法不是去苛求被爱,而是去付出爱,爱你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多做善举,内心就会得到巨大的满足感。

 

2. 生活有安全感包括经济上的安全感,环境的安全,权利地位的安全感。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扰,那请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焦虑,自怨自哀,不会使情况变好,只会更糟糕。

 

3. 拥有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不要觉得这是一个有职业才会有的选项。

 

如果你是位全职妈妈,如果你可以自主的管理自己的小家庭和养育自己的孩子,你也在发挥着自己的创造性。不要成为一台机械运转的机器,如果你的工作,生活让你紧张,窒息,那请停下来,思考一下,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去学习一门技术,学习一种爱好,都会是很好的方式去重启生活。

 

4. 归属感,同伴的支持和认可;同样的,请先给予自己的同伴,比如你的同事或者你的老公重视和认可。

 

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不要要求自己是一个100分的养育者,要安慰自己说,我已经为别人做到最好了。

 

希望别人怎么对自己,记录下来,按照你写的一二三,也实践和尝试这样对待他人,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可以是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妻子,哪怕你害怕得不到正反馈,但是一旦你这样做了,你会开始认识到——我喜欢这样的自己,而幸福能力的根基,就是——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5. 生活中会有新的体验,不会一直禁锢在旧事物中

 

如果你是全职妈妈,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我知道这不容易,但是你身心的休息非常重要,你不能总是忙活于从一件事到另外一件事的生活中,你需要停下来,你可以用一个星期的碎片时间完成一幅画,你可以看看书,或者只是找个时间发呆。

 

任何事,你一定要确保自己每天有至少30分钟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你要有意识的放松自己的身心,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你的「身体」和「大脑」正在发生什么。相信我,这30分钟非常关键。

 

6. 自尊自信。正确的认识自己,我们都是谦虚的平凡人。

 

也可以运用冥想去做一个小小的练习

 

比如说你可以从心理、情绪、日常行为习惯、语言体系、外形、等等几个维度,通过细节写一下「理想的样子」,然后你按照你写下的内容,一点一点的完善自我,每天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会提升你的幸福感,让你更加认可和热爱自己,从而你才会将更多的爱和耐心投射给小朋友

 

比如那些让你印象深刻但是又细微的画面,比如你看到一个妈妈一边做饭,孩子却哭了,她没有丝毫焦虑,而是处变不惊的熄了灶台的火,洗了洗手,然后抱起了小朋友,和小朋友说“妈妈在做饭呀,你要看看吗?”这样的画面让让你深受触动,你也希望自己可以如此从容,那么你可以把这样的画面记录下来,这样你会有意识的在生活中的实践中去温习,去付诸行为哪怕是模仿,但是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最后,放下自己的权力。要去做权威的父母,不要去强调你的权利,你的年纪,你的经验,你的身份。越是操纵性的父母,越是想要获得权力,越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自卑,自己事业上的无权。

 

老一辈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养儿防老”都是对于权的强调。我们父母真正要做的,是陪伴,是成为孩子的学习和玩耍的同伴,在陪伴过程中,适度引导,发自内心欣赏我们的孩子,当他们越来越成熟,有魅力,发自内心的欢喜。养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放手退场的过程。一定要适当退场,才会让孩子们拥有自己幸福的天地

 

请谨记:孩子的处境是弱势的,你是强势的,你首先要认知到的是避免精神上对孩子的“剥削”,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在生活中投入更多温和的觉知,来避免不应该出现的话语和行为。

当你忍不住,或者已经发作了之后,也不要陷入无止境的自我埋怨中,这会增加你对自我的不幸福感,从而重蹈覆辙,在发作之后,先跟自己说——我知道这是不对的,孩子受到了伤害,但是我也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下次我要做的更好。

然后安抚孩子,告诉ta,他没有错,是妈妈/爸爸还需要再努力,再成长,询问孩子的感受,鼓励他发泄自己的感受,这也对你有帮助

小编推荐文章阅读:

大学教授教不好女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做好“陪伴”这件事

父母拒绝成长,孩子永远崩溃

总是忍不住贬低责骂孩子,怎么办?

结婚之前,你最好知道这个婆媳真相

跟孩子谈谈规则感:规则到底要怎样去自然建立

孩子跌倒时的痛,需要你的看见

跟孩子谈谈规则感:规则到底要怎样去自然建立

分离与成长,接纳我们60分的父母

总是被否定的孩子,很可能带着自卑的底色活一生

否定孩子,你将错过什么?

日均上网超10小时!“网瘾老人”怎么破?

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这3件事

虚荣女人必须接受的心理处方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发现孩子开始顶嘴,这几件事家长千万不要再做了

假装心情好心情会真变好

过年风俗隐藏着的心理暗示

色彩心理学:影响人情绪的颜色

从口头禅破译性格密码

八大不良心理影响交际

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

人生致命的8个经典问题

五句禁忌语,易伤孩子的自尊心

性别认同期:打扮孩子千万别颠倒

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表演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高考落榜应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