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育儿专家建议,妈妈要学会向孩子撒娇,尤其是向儿子撒娇,因为那样可以让孩子变得优秀。

 

比如,妈妈主动让孩子帮忙做些家务;妈妈可以向孩子示弱,希望得到孩子的照顾;等等,这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会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

 

可以说,这些“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凡事要有度,不能过头,否则变成了孩子溺爱妈妈(当然,也包括爸爸)。

 

当孩子溺爱父母,父母就会拒绝成长,而孩子得到的就是崩溃。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孩子要学会拒绝父母,不能溺爱父母。

 

01

习惯撒娇的父母,容易制造“亲子角色颠倒”现象

 

我们常说,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就是要顺着父母。

 

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一味地强调顺,就是在强调不平等,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有平等,才能和谐,包括亲子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警惕父母向孩子撒娇这件事,就是因为,一旦父母用“顺”作为沟通的前提,孩子就失去了自主的权利。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习惯用“撒娇”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做事,孩子就成为父母的父母了,而这便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的“亲子角色颠倒”现象。

 

加藤谛三在《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一书中指出,当父母习惯向孩子撒娇,其实就成为了长不大的父母,而在面对权力、力量、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孩子容易成为被强迫、被依赖、被操控,以及被隐形虐待的对象,而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终身。

 

加藤谛三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想改善与女儿关系的妈妈,而最后发现问题在这位妈妈身上,因为她习惯用撒娇、闹别扭等幼儿式的行为。

 

比如,这位母亲给女儿做好饭菜之后,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她之所以进房间,是因为她想对女儿撒娇却无法撒娇,她在闹别扭。她希望女儿在她进房间之后,能来问她一句:“妈,你怎么了?”因为一直以来谁都不曾对她这么做过。

 

可见,这位妈妈把自己在幼儿期想对父母做的事,都对女儿做了一遍,而这就会造成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02

习惯撒娇的父母,是在拒绝长大

 

当父母习惯向孩子撒娇,不仅在构建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还是在拒绝成长,而这导致了孩子不得不长大成人。这就像拔苗助长一样,孩子太懂事,太乖巧,未必是一件好事。

 

小说《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就是一个例子。

 

她在母亲眼里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在父亲眼里是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孩子,人缘好、合群,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一切都是她“装”出来的,她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完成父母的期待活着。

 

换句话说,莉迪亚的成长是被迫的,在父母的控制之爱下生活,这也是她最后选择结束生命的原因,即这样的爱让她窒息。

 

可见,拒绝长大(指心理层面)的父母,会导致孩子不得不长大,进而让孩子失去自己,无法尊重自己的感受,因为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

 

 

 

03

愿意成长的父母,

才能和孩子建立和谐关系

 

前面说了,父母适度地撒娇,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但是,习惯撒娇,拒绝成长的父母,会让孩子失去自己,这会导致亲子角色关系的颠倒,对孩子和父母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唯有愿意成长的父母,才能和孩子构建深度关系

 

就像电影《天伦之旅》之中的父亲弗兰克,他意识到自己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后,及时去反思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让自己成长,才使得他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他明白孩子们的路需要自己走,自己不该强加,比如,他一直希望儿子大卫成为画家,而大卫的真实想法是成为画匠,虽然大卫最后离开了,但他在梦中和大卫和解,其实也是他成长的证明。

 

 

 

只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缺少弗兰克改变的勇气,习惯以父母的权威拒绝成长,不愿反思自身的问题,进而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差,这时就需要成人后的孩子们先做出改变:

 

首先,不要溺爱父母。

 

孩子溺爱父母,如父母溺爱孩子一样,都不是一件好事。

 

溺爱父母,会让父母形成自我中心的个性,一旦孩子违背自己的想法,就会认为那是不孝顺,所以孩子要懂得适时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父母不高兴。

 

其次,学会不含敌意的坚决。

 

对于那些很少拒绝父母的孩子,他们不敢做自己(就像莉迪亚,她习惯了尊重父母的想法),这时可以尝试“不含敌意的坚决”这种表达方式,即“我拒绝你,态度坚决,但我是没有敌意的”。

 

再次,和父母一起成长。

 

其实,无论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孩子孝顺父母,都是一起成长的过程。

 

作为孩子,爱父母,并不是一味地对父母好,而是要关注父母的成长。

 

孩子们要明白,父母和自己一样,同样需要成长,而成长意味着需要走出舒适区,挑战不舒服。

 

总之,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各自欢喜”,父母不再强迫孩子成为自己的父母,孩子也懂得适度拒绝,不溺爱父母。

正如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安·兰德说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因为我们都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亦如此。

小编推荐文章阅读:

大学教授教不好女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做好“陪伴”这件事

父母拒绝成长,孩子永远崩溃

总是忍不住贬低责骂孩子,怎么办?

结婚之前,你最好知道这个婆媳真相

跟孩子谈谈规则感:规则到底要怎样去自然建立

孩子跌倒时的痛,需要你的看见

跟孩子谈谈规则感:规则到底要怎样去自然建立

分离与成长,接纳我们60分的父母

总是被否定的孩子,很可能带着自卑的底色活一生

否定孩子,你将错过什么?

日均上网超10小时!“网瘾老人”怎么破?

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这3件事

虚荣女人必须接受的心理处方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发现孩子开始顶嘴,这几件事家长千万不要再做了

假装心情好心情会真变好

过年风俗隐藏着的心理暗示

色彩心理学:影响人情绪的颜色

从口头禅破译性格密码

八大不良心理影响交际

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

人生致命的8个经典问题

五句禁忌语,易伤孩子的自尊心

性别认同期:打扮孩子千万别颠倒

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表演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高考落榜应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