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刘俊山

  电影《老炮儿》上映了,电影院里突然涌入不少五十岁左右的大妈大爷级的观众。12月26日我在悠唐广场的博纳影院的2号影厅里,看到了不下10多个两鬓斑白,体态臃肿的后中年人。

  我在心里感叹一声,这老几位或许是当年的老炮儿?或是老炮儿的拥趸?

  老炮儿是北京人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氓地痞的雅称,这些人主要以打架斗狠为荣、为乐,敢杀敢打、敢爱敢恨,爱面子、讲义气。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赖、恶棍,内心底还存有江湖规矩和侠义心肠。

  当年的老炮儿们每到冬天都会聚齐到什刹海滑冰,顺带着挑逗女孩儿,俗称拍婆子,也可能就引发争斗,约起打群架。

  电影《老炮儿》再现了当时的情境。

  老炮儿们在八二年严打时,进去了很多人,出来后的境遇完全不同,有的当了倒爷儿,发了财,后来又败了,也有少数人守住了财富。有的则是长期与公安和监狱纠缠,进进出出,出来后一直在社会底层生活。

  电影里再现了这些老炮儿们的下场和后半生,六爷就是当年的六哥,曾经是四九城牛皮震天的人物,如果没有祖上留下的房子,他就是一低保户。灯罩儿发了财又败了家,靠作点小买卖为生。也有几个发了点财的,都远离打杀,过上了正常日子。

  电影的故事比较简单,当年打架不要命,斗狠博美名的老混混六哥,现在落伍于时代了,只能在胡同里管点事、骂骂街,替灯罩拔拔创儿,出了胡同,就没有人认识他了。最失败的是他连自己的儿子也管不了,晓波是新时代的小混混,在酒吧里勾引别的女孩儿,被另一群小混混殴打了一顿,一怒之下,划了对方的法拉利跑车,被拘起来。六哥为了救儿子,与新时代的混混儿们交锋了,越卷越深,自己被打、儿子被打。他找当年的老哥儿们借钱,境遇不同,很多人都躲着他。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是受环境影响和决定的。但是,人在任何环境下也能进行选择,人的心理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老炮儿的心理模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他们崇尚暴力,因为当时就是法治崩溃、社会动乱,暴力横行的社会环境。主流社会是革命、抄家、打砸抢、批斗,同时又是物质匮乏,政治约束严厉。社会乱象中的暴力冲突激活了年轻一代人心中的破坏力欲望,于是,在社会主流之外崛起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也有规矩、也有道理,但核心是拳头、刀子、凶狠、破坏力。

  暴力倾向是潜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条恶棍,在适当的情境下就会复活儿。有的心理学家曾经提出暴力本能的假设,从现实来看,并不是本能,定义为倾向更科学合理。人人都会有暴力与破坏力的倾向,也有反抗权威的渴望,受的压抑越多,这种渴望就越强。

  电影《老炮儿》在年轻一代观众中也受到好评。人们在观看电影中,感受到一种隐隐的畅快感觉,打架的场面虽然克制,但是也让人纠心。那是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暴力倾向、反抗权威的渴望契合了。

  大家感受到六爷的规矩、讲理儿、义气,更多地是为给自己欣赏暴力和反抗权威披一件合理化的外衣。

  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是荷尔蒙分泌量大,性欲和破坏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渠道,就会诉诸暴力和破坏。

  当年老炮儿们打架斗狠、反抗权威,正是合理出口太窄、太少,缺乏合理疏导的结果。

  以晓飞为代表的三环十二郎们,可以视为新一代的小炮儿,是性能量和破坏力最旺盛的时候,他们家里有钱、有权,为性能量和破坏力发泄提供了很多的宣泄出口。在三环路上飚车、到工体西路的酒吧唱歌、勾引女孩儿,打架、玩地下摇滚、吸毒、炫富,都是渠道。

  反抗父母、摆脱约束是晓飞们和六爷的儿子小波的共同渴望,因为,虽然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爱和引导,更多的是管教,所以通过种种社会不认可的方式,来反抗父母、摆脱约束。

  在新一代的十二郎的心中,是没有规矩、底线、义气的。但是他们怕警察,怕报官。因为当代社会与文革期间相比,已踏上法治的轨道,打砸抢已被拚命挣钱所替代,抄家批斗已被经济建设所置换,物质匮乏、经济拮据已被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所驱逐。在新一代的小炮儿的意识里,有的是金钱、权力、欲望、面子,缺少的是情义、规则。

  老炮儿与十二郎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爱面子,其实这是低自尊的表现,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极度自卑的。这些浪迹在主流社会之外的人,大多学业不佳,文化素质较低,不喜欢读书,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内心里是极度自卑的。

  极度自卑的人才会特别爱面子。六哥如此,晓飞也是如此。

  一个人没有自律意识,不能给自己的心理能量找到合适的宣泄出口,人生结局大多会比较暗淡、凄惨,老炮们如此,十二郎也是如此。

  不要羡慕那些十二郎们,现在他们只是挥霍自己的青春、父辈的权力和财产,如果没有自律和学习能力,迟早会偿还的。

  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是中年及老年时有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