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xianyang心理咨询专家  吕建锌

  在现有教育体系的框架下,所有的孩子们都像刚刚开始学走路的小鸭子,被家长、老师等追赶着没命地狂奔,即便是他们跑的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后面催促的呵斥声和噼啪作响的鞭子声都不会停止。

  不是后面的老师和家长太冷酷无情,而是他们身后也有更大的皮鞭甚至钢鞭,悬在头顶,时刻威胁着他们,那就是——牵扯到老师工作生存的巨大压力,牵扯到家长们最担心的“自己孩子的未来”能否有口饭吃的担忧……

  中国孩子生活在当代所谓“文明社会”的竞争环境中,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某些所谓“文明引领者”所说的“幸运”,但我知道出生在相互帮助和文明礼让年代的父母,此刻一定是焦虑不堪的。

  更可怕的是,焦虑不堪的父母们基于“伟大的父爱母爱”,甚至完全忽略了自己内心强大的焦虑,而一直努力地想替孩子们分担点什么。学语文就陪着孩子念课文,数学先自己学会做题然后再去引导孩子,甚至连对自己如天书一样的英语,实在没辙就到处打听花钱报补习班……

  力是出了,钱是花了,但结果却可能是迎来孩子们无情的叛逆。

  可怜的家长们郁闷了:我们辛辛苦苦努力工作挣钱,全部都围绕着孩子转却得到这样的结局,我们究竟是做错什么了!

  我实在不好意思说:其实你们什么也没做错,你们只是被逼着做了一些不仅让孩子痛苦不堪也让你们自己痛苦不堪的“正确”的事而已。但你们似乎应明白一点:你们孩子的痛苦一点也不比你们少,他们的痛苦甚至远远超过你们!媒体大量报道出来的孩子自残、抑郁、精神分裂甚至自杀的案例在说明着这个血腥的事实。

  在这个残酷的过程中,家长一般都在陪伴着孩子——陪伴着孩子文化课一点一滴的进步;陪伴着孩子吃好饭穿暖衣;陪伴并试图化解着孩子的抱怨。但有一点:我们陪伴了孩子的内心吗?我们知道孩子最担心和痛苦的是什么吗?我们知道孩子内心最最需要的是什么吗?如果不清楚这些,我们陪伴的意义其实是大打折扣了……

  就拿孩子学习问题来说,家长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未来,而孩子们看到的则往往是当下的感受。因为孩子们并不能深刻感受自己尚未经历过的成年人生活,尤其是之中的艰难与困惑。那么,我们家长也许只能换个角度: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感受他们的内心需要,从而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说:当我们做任何事情有了可以看得见或者自己相信的目标,就有了实现它的真切感受,同时也就有了忍受枯燥甚至解决困难的动力。而我们教育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孩子、家长或者老师,基本都远远脱离了“兴趣”这个概念,几乎完全是为了“任务”、“需要”或者“压力”而行事,如此一来,所有人的感受不是充满兴趣和期待,而是被压力追着疲于奔命。更甚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中没有兴趣的孩子即便有了家长的陪伴,感受到的也不是力量的支持,反而可能是被监督、被束缚、被蛮横压制的愤怒和委屈。

  儿童时代本来是单纯而美好的,这个年龄段的天性是在嬉戏玩耍中成长,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对社会的认识,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假如家长、学校、社会没有意识到这点,就等于是在完全盲目、或者极为武断地“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残害孩子的天性。

  话说的可能有点极端,但有时也不得不棒喝一下。因为有关孩子的社会性探讨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尤其是看到一些貌似“关爱孩子的陪伴”、“与孩子做朋友”等尝试,依然难掩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猜测孩子的需要、并让孩子按照自己想法行事的嫌疑。所以:科学了解孩子需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去揣摩孩子的需要——这是多么的迫在眉睫!

  陪伴,其实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事情,它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个方法,而是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包含了太多的理解、感受与仁爱。

  陪伴,不仅仅指的是陪孩子读书,更重要的——也许是陪伴这个时代带给我们孩子的孤独、惶恐、无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