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舟所
我曾经给一个小男孩做心理辅导,这个孩子在最后一次辅导结束的时候,问我说:“老师,你这个柜子在哪里可以买得到呢?”我告诉他:“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柜子的话,你可以让你爸爸在家里给你做一个就好了。这个花不了多少钱,也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在我的辅导室里有一个柜子,这个柜子,实际上就是帮这个孩子静心用的,这个柜子实际上也是我在心理辅导中常常会用的一个工具。用这个柜子,把孩子和外界嘈杂的世界隔离起来;用这个柜子,让孩子获得一种专注、安静的内心体验;用这个柜子,让孩子获得一种内心的轻松愉悦。有时候,我会在这个柜子中撒点清淡的香水,或者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当孩子们从这个柜子里走出来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面带微笑,表现的非常的轻松自在。
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里,第一句话就是,“夫学,须静也。”也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安静的内心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没有足够空间的硬盘一样,就不可能容纳下来足够的信息。而且这个硬盘的空间不够的话,他的运行速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让孩子的内心经常能够保持安静,实际上是为他的学习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非常便捷非常丰富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获得很多的信息,但是其实我们所获得的信息里面99%都属于多余信息。如果不懂得及时屏蔽或者及时清理所获得的多余信息,那么当我们真正的需要这样一个空间和内存时我们会觉得内心是满的,早已经被很多东西完全占据了,没有这样的空间去容纳这些重要的信息了。所以说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要。
有一项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学习知识时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习时的体验和感受是积极的,那么这个知识在他储存起来以后,在他人生很多时候都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但如果这个人在接受这个知识时,他内心的体验是烦恼和痛苦,是负性的话,那么他在以后的时间里就很难提取出所获得的这些知识和经验。
因此,聪明的以色列人们,他们给孩子发明了一种让他喜欢知识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去读“甜书”。他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去阅读用蜂蜜涂过的书。当孩子在接触这些书,撕咬这些书的过程中,她就会由衷地产生一种甜美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和书本,这个知识的载体之间建立了一个美好的关系。
而我们中国的树人思想也提到了我们对待孩子,就应该像一个园丁对待他的花木一样,他可能从来不会去责怪这个花木长的不够好,不会去重重的惩罚这个花木,而是当花木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他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去想,“我能为这个花木做些什么,才能让他能够重新焕发生机,让他能够重新生机勃勃呢?”,他会去帮这些花木浇水,除草,施肥,让这些花木沐浴着阳光雨露,自然的成长。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让孩子体验轻松,愉悦积极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动力和最基本的状态。只有一个孩子有了轻松,愉悦,开心的感觉的时候,他的生命才能处于一种不断成长的状态。因此我们作为家长,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常常给孩子这样的体验机会,应该去保护孩子内心里面的那份天真。而且,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一个人如果在早年能够常常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积极的状态中,那么即使他开始学习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或者是他接受知识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但是,如果在他以后的人生中要继续学习的话,他们依然能够很快,很好的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的成功人士,虽然他们的学历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在社会的这个大学里,在社会的这个大课堂里面,适应的非常好,表现得非常的积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人普遍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中;他们经常能够体验到一些正向的情绪和感受。而另外心理学一些研究发现,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被动的学习,用苦学的方法在学。那么在这个学的过程当中,当这种外在被动的学习模式停止了以后,绝大多数人很少主动再去学习。研究表明,很多中国人,在生活中很少主动去购买和阅读书籍,原因实际上可能就是: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在培养对学习的情感方面,早早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厌学的状况。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人,可以去选择不再学习的时候,我们就从此拒绝读书学习。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