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baoji心理咨询专家 杨小薇

  因为工作的原因,很有幸与一群青春的少男少女朝夕相处,得以无数次窥见青春期遭遇更年期引发的战火,这是一场虽没有硝烟却也惨烈无比的战斗,结果常常使参与双方伤筋动骨,大伤元气。因为生活的恩赐,很幸运得以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参与到另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在其间,历经春夏秋冬的轮回,遍尝酸甜苦辣,百味杂陈,如蚕蛹一样,褪去一层层的外壳,一步步走向成长。所以,感慨之余,写下这些文字,以此来警醒自己,也分享给那些一起走在成长路上的母亲们:愿我们终将学会真正的爱孩子,与他们一起尽享生命与亲情的美好,不辜负这一场相遇。

  期末了,给学生们写好了本学期的鉴定。几个小女生在办公室里看完后,围成一圈,不约而同的吐槽同一件事。

  甲:我妈每次回去一看老师的鉴定,就 “切~~”一声。

  乙:我妈每次看完,就来句:就你~~~ ,你还可爱,还随和……

  丙:我妈每次看完后,对老师写到的优点只字不提,就抓住老师提到的不足,从学期说到学尾,从小时候说到现在,不说够一个小时绝不停下来。

  在一旁的我听到她们彼此吐槽着母亲的反应,似乎在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又好像在情理之中。

  因为对于大部分的中国父母来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似乎并未过时。父母们总担心表扬了孩子便会使得孩子必然的退步,督促孩子上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停的找出他的不足,让他不断的改正,从而不断走向完美。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上尽可能多的辅导班,以求得一个满意的高成绩,最终走向成功,出人头地。

  我们的文化,也似乎一直就是一种挑错和指向完美的,父母挑孩子的各种不足,老师挑孩子的各种弱势科目,并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于是,无数的孩子在这种爱的高标准严要求和一切为了自己好的名头下,不得反抗,不得违逆,过得不堪重负,与父母拧巴,与自己拧巴。

  欣是打小的学霸,从小学起便被父母安排着,上各种补习班,考各种高分,一路顶着学霸的名头进入中学。从上课到作业,从态度到目标,无一不符合学霸的标准。然而,因为环境的改变,今时不同往日,更何况,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上了中学后的她,成绩渐渐失去了小学时遥遥领先的位置,不好不坏。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成绩竟下降了。发放成绩后的第二天,在作业中,我发现她洋洋洒洒的写了两大张纸,情绪激昂的记录了自己和母亲昨晚的一场战争,在文字的末尾特意注明:老师,我本来不想如此负面的,可还是没忍住。

  从所写的内容看,显然,在昨晚的一场与母亲的对决中,她处在完全弱势的地位,母亲在强烈的情绪中以能够想到的语言对她极尽挖苦、讽刺、打击、否定。她却不能发一言,甚至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次没考好,只能默默承受着这场来自语言的风暴,最后选择了以文字来纾解内心的愤怒与焦躁。看到她的描述,我有些担心,因为我知道这样强烈的负性刺激是无法达成母亲的心愿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果然不出所料,在紧接着的一次考试中,她再一次考出了不理想的成绩,以此来下意识的向母亲证明:你是对的,我的确是差劲的。

  亲历这一场景,身为一个母亲,我太能体谅到欣的母亲的心情,她只是想通过这种强烈的刺激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想让欣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想让欣成为她的骄傲,让她在别人面前有些光彩,想欣有一个好的前程,想满足自己一些错失的愿望。只是,作为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这样的带有负面的评价甚至人身攻击对孩子具有摧毁性的影响。长此以往,这种催眠性的暗示会被孩子深深的认同,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并且,母亲的言行无意的给欣作出一个示范:我可以通过攻击别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当我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时,我不想为自己负责,而是寻找一个他人来为我的情绪负责。

  事实上,生活中的欣是一个非常喜欢尖刻评价人和事的人,言辞犀利,关注阴暗面多于积极面,常常流露出人与人就是一种利用关系的念头,甚至在班级中曾公开推崇希特勒,认为弱者,低等的存在就是一种对资源的损耗和浪费,没有存在的价值,崇尚金钱,认为有钱别人才会肯定自己的地位,别人对自己好都是有目的的,文字中常常涌动着一股巨大的灰色能量,让人看得揪心。

  其实,身为父母,我们都愿意将自己的爱无私的给予孩子,让他们得到足够的滋养与安全,欣的母亲也不例外,我相信,她做的每一件事的出发点都是出自对欣的爱。然而,事实却是,这一愿望常常会因为我们自己身上的各种缺失而无法达成,因为我们爱的表达方式的失误而造成伤害。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

  因为恐惧呈现自己的软弱,所以我们常常拒绝向孩子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企图塑造一个永远正确的形象。

  因为恐惧面对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所以常常借助于指责、迁怒孩子来转移、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因为恐惧面对自己的无力无能,因此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不允许他们犯错,希望他们能改变让我们内心不满的现状。

  因为恐惧失去孩子的依赖,所以我们不惜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独立性,不惜贬低、指责他们,以此来阻止他们渐渐离去的脚步。

  …..

  当我们心中带了太多的恐惧去教育孩子时,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控制与要求,挑剔与苛刻,讨好与无原则,混乱与困惑。

  我知道,为人父母,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爱孩子,同样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正如丹.阿兰德所说:“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害怕失望,时而执拗的坚守自己的立场,时而又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养儿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将美好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表现的像个十恶不赦的魔鬼。”既然如此,为了不辜负生命中这场最美好,最高贵的这场相遇,为什么不让自己学会爱孩子呢?

  为人父母从也来都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程,那么,在这趟旅程中,衷心的希望所有的母亲们都能带着希拉里.克林顿的这句话一起上路:“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