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新
先苦后甜这个人生哲学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指的是只有先经历苦难然后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用于鼓励人们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类似的表达方法还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
如果这个理念放在创业的过程中似乎还比较合适,但是如果就像很多家长一样用这样的思想来要求孩子,我觉得这是得不偿失的。先苦后甜思想是封建科举制度时候的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体现,属于典型的急功近利,一劳永逸。人们追求的是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再看看如今,其实我们的高考制度从本质上讲和科举制度区别是不大的,公务员考试则完全是完全一样,家长们都是在这种“大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难免用这种思想来要求孩子。
最有代表性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告诫孩子,人生苦过这几年就好了(先苦后甜思想),甚至说到孩子在一些关键考试的时候需要晚上喝咖啡来提神;一般的家长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逻辑就是努力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先苦后甜),所以各种“逼迫孩子”学习的事例就屡见不鲜,如果孩子实在忍受不了了,就干脆离家出走,或者上网在虚拟世界寻找慰藉,甚至直接走极端路线。所有这些表现都给我们反映出来一个信号:就是孩子不快乐,甚至很痛苦。然而这时候家长们就会拿出先苦后甜这个思想来说事,就会说,我这样也是为了你好,为了你以后能有个出息,这就是典型的功利思想,而家长们似乎从来不会去关注,孩子究竟是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重要还是只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更重要,况且这个成功的界定标准可能非常模糊、非常世俗。我觉得在这个核心理念上,太多的家长在舍本求末,在犯低级错误。
孩子的幸福快乐是第一位的,应该是一种常态,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决不能随意剥夺,幸福快乐如果一定要用长期的痛苦去换,这就是有问题的。家长如果把握住这个理念,随时随地问自己:我这样的要求对孩子而言是不是更有助于他幸福快乐?如果不是,我就要立马纠正这个要求;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缺乏幸福快乐的感受,首先他会自己“努力”寻找,比如孩子叛逆、网瘾、早恋等等都可能是他寻找到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也可能会形成一些惯性思维,比如任何幸福快乐都必须要用痛苦去换等等……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