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高志新
很多家长经常习惯性的抱怨孩子不听话和行为习惯不好,总喜欢交流的一个模式是先举很多孩子的表现例子,最后总结,所以我认为孩子是“有问题”的,你看怎办很多孩子一谈起自己的父母也是觉得有时候“不可理喻”,所以网上有个帖子叫“父母皆祸害”,时下也流行一个词语叫“代沟”,就是亲子之间无话可讲,话不投机半句多。其实这这里面反映出来的一个直接本质原因就是:亲子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不理解”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不同的。讲话只是表现这种不理解的一种形式。
所以要解决亲子沟通“不和谐”的问题,首先就要求彼此之间要尊重对方的“三观”而不是改变对方的“三观”,也不能把自己的“三观”强加于对方,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而尊重的前提是要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思维,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要做到尊重孩子,就首先要“接纳”。真正的接纳其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只能“自然”的理解、接纳自己,而不容易理解、接纳别人,因为他只是他自己,他不是别人。所以“人与人之间误解是常态,理解、接纳是特例”。
那怎么做好亲子沟通呢家长首先要理解一句话:心要在脑前,嘴要在脑后,意思是思考问题前或在和孩子互动前先要顾及到孩子的感觉,要充满耐心和慈悲心肠;在讲话之前需要思考表达技巧和艺术,不能信口开河、口无遮拦(对于这类家长,只要来咨询,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先学会闭嘴);因为孩子其实是偏重于用“感知”来认知世界,而成人则倾向于用“逻辑”来分析世界,所以最出色的沟通首先是照顾孩子的“感觉”,比如,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背部、对孩子竖起大拇指、投以赞许的目光等等。
其次才是语言,其实我觉得语言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因为话讲出来之后就好像“随风而去”,找不到证据,没有了踪影,比如很多家长讲了一件事情,过几天可能就忘记了,你问他他就可能不承认,所以讲话不能随便讲,讲了之后就最好兑现,如果你记性不好,别人给你提醒之后要承认,或者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切忌言而无信,曾子杀猪的故事足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同时记住话不在多而在精,话绝不是越多越好(话多容易变成唠叨),要字斟句酌,要保证从自己口里面发出来的每个字、每个词语、每句话都要让孩子听了之后心里面有个感觉:哎,原来父母还是理解我的,还是想要帮助我的,还是爱我的。而要让孩子产生这个感觉是不容易的,要求我们在张嘴说话之前先学会“倾听”,孩子对你说了一句话或者有个什么肢体语言,家长不要急着“回复”,不能动不动就批判,而是需要停一下,想一下,孩子要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孩子任何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有其理由、正面动机和合理性的)有了结果后,可以和孩子确认并且接纳孩子的表现(即便是犯了错误,一般情况也不是有意为之,况且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犯错误的过程,吃一堑才能长一智,成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孩子,所以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不犯错误的孩子还正常吗),如果有的家长快言快语习惯了,无意之中伤了孩子,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那么请第一时间“真诚道歉”;为了修炼“说话要经过大脑”的习惯,也可以试着把想对孩子说的话写出来,写成文章,或者和孩子短信交流。道家修行方式里面有个比较好的方法叫做“止语”,在陕西的秦岭山里面就有不少这样的修行者。就是他们不直接和你讲话,一直保持沉默,有的人竟然几年时间一句话都不讲,他们只用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让你看,就用这种方式和你交流。
最后说一下亲子沟通的界限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不能随意跨越,亲子之间作为家长心理要很清楚的知道“三事”的界限,即哪些事情是我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哪些事情是老天的事情如果家长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引导、监督孩子做好他自己该做的事情,老天的事情不要去管,这就是“智慧”的家长,所以家长要想和孩子沟通互动好,首先要分清界限,做好自己,当自己能把自己管理的很好,内心能保持一致,身心能和谐的时候,根本不用讲太多的话,孩子已经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家长的影响,这叫“身教胜于言教”,属于比较高的沟通境界;如果家长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自己身心不和谐,内心充满焦虑、矛盾,又去帮助孩子或者要求孩子这可能就变成了添乱,会无形之中增大孩子的压力。典型的案例就是太多的家长喜欢“讲道理”,不断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等等,而往往这些事情家长本身又做不到,比如告诉孩子少看电视,但是家长经常看电视;告诉孩子少上网,但是家长经常在玩电脑游戏;告诉孩子要刻苦学习,但是家长从来不看书学习……孩子一般都不喜欢听这样的大道理,他们需要的是更具体的影响和帮助。
所以要想做好亲子沟通,保持和谐关系,家长需要各方面“修炼自我”让我们一起加油。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