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wenzhou心理咨询专家 董旭
想总结这种心理问题和处理办法已经很久了,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因为看了这么多书也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名称,姑且称之为闪回心理问题吧。这种心理问题主要的特征是不间断的出现相类似的负性思维,这种思维可以是以声音、意识、画面等等的方式干扰来访者的正常生活,比如案例a:社交恐惧,在自己触发社交意愿的时候,总是会自己告诉自己会被别人说自己愚蠢;案例b:厕所紧张,在自己知道周围没有厕所的时候总是会想象自己拉屎的尴尬场景;案例c:同案例b,只是c的触发事件中还包括上下班的路途中。
B和c的处理方法基本类似,我所选择的处理方法是认知行为中的意象处理(和朱建军的意象对话是两码事)。意象处理是d.beck的认知疗法中一个辅助方法,在她的技术介绍中也不是特别显眼。这种处理方法的主要针对的是来访者不间断的出现痛苦的意象,这种意象大多是未发生的或者是想象的(这是区别创伤闪回的重要标志,创伤闪回针对的是切实发生的事情),比如自己考试可能失败、别人可能会嘲笑我等。d.beck的案例总结中发现这种闪回的重要特征在于来访者在即将体验负性情绪的时候想象和意象就中断了,导致来访者无法完成整个意象,最后来访者的负性情绪与中段的场景建立了强大的链接,导致稍微有刺激事件就会跳出场景,但由于害怕继续体验下去,导致场景无法完成,最后恶性循环。
d.beck的思路很简单,通过引导来访者完成意象,来破解来访者对于场景的无限恐惧,让其能跨越那一步。在案例b、c中,我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先是与来访者强调了这种意象完成的注意事项,包括了可能引起的不适和绝对安全的原则。然后通过话语引导,让他们对于厕所事件进行不断的想象,一直到来访者觉得事情算完结了。其中由于实际处理情况,对于b我更多的是引导她做一个最大限度的忍耐和寻找,对于c我更多的是引导其每次上路前自己做的假想上厕所的情景。两个案例均在2次以内完成,且来访者感觉已经痊愈。
事实上d.beck的方法更多的倾向于来访者对抗消极的结果,但由于失禁实在是无法处理的尴尬,所以我更多的是引导来访者处理忍耐和放松。
Ps:a在社交恐惧方面也有用类似的方法,但a的原因相对较多,涵盖了成长和家庭,所以暂时不做介绍。b、c案例资料比较简单,无家庭和成长原因。周围比较多的同行在精神分析里打转,但我还是喜欢认知行为的直接和目标导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