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新

  纵观当下各行各业,心浮气躁、尔虞我诈、追名逐利者大有人在,最令我担心的是教育行业也是如此,从学校、教师、家长到教育专家,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功利心态,这还是正常的教育吗?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帮根本不懂教育的人在做教育,把教育事业当成了香饽饽。

  尤其是社会上大行其道的各种“教育专家”,出道“三天”就敢自称某某专家、某某第一人、某某理论体系创始人,仔细研究一下往往令人大跌眼镜,自己家里的问题一大堆却心急火燎的去解决别人的问题。

  还有一些自称把孩子培养的比较成功的“育儿专家”,很自然的孩子成了家长成为专家的筹码,随便七拼八凑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写本书不知道能卖多少反正就成了“著名作家”,其实很有可能有一些客观因素或者偶然歪打正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社会上十有八九的“教育专家”的孩子都是女儿,女孩子大多比较听话、乖巧、好带,所以我做过一个推测:如果这些专家们生的都是儿子,那么中国的教育专家至少少一半,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根本没有见识过所谓的“家庭战争”或者挑战,这是客观因素。在这里我想把周国平先生的一段文字写出来: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我也不是这种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家长,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罢了。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的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所以社会上的育儿书籍层出不穷,真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稍微有点智慧的人一看就发现根本看不下去,内容大多空洞而缺乏灵魂,只是讲讲道理和观念。更有甚者,一个人一年就出几本书,我不禁要问,这书真的是你写的吗?还是让一些唯利是图的出版社编辑出来然后直接挂上你的名字;反正我只要一登陆qq,就会发现某出版社的留言:亲,请问您现在要出书吗?我们有某某书名,您可以选择。所以在此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要读经典,不要随便什么书都读,不要盲目“追星”,同时我认为:书绝对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做研究的除外),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都是有限的,找到一些经典精度,深入思考、反思,尽量变成自己的东西再加以利用足矣,我认识的几个做咨询很有特色的老师都是这类人,只是读了很少的几本书;书读得多很容易变成书呆子。这样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也有一些“诚惶诚恐”的教育者,这些人非常虔诚的修炼自己,怀着谦卑的心态,不断追求生命的真正蜕变,发表着谦虚的言论,当然也是从“孤傲”走向的“谦卑”,看的东西多了,见识广了之后,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是,只是整合了古圣先贤的智慧……确实很多人研究家庭教育,有了一个感受,提出一个理念之后很高兴,以为是自己的独创,稍微学习一下却发现,早在很多年之前就有人提出来过,由此比较失落,其实大可不必,自己悟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大道相通,只是谁先提出而已,大家心智模式成长到一定程度都会有相应的智慧迸发出来。

  我觉得“做教育者”应该首先做到心平气和的面对自己和所做的事业,不卑不亢,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低估自己的价值。一定要首先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陪伴者、辅导者,帮助者,教育专家不是当事人,更不是神,解决问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互动,即便是佛,也请记住一句话:佛度有缘人;同时记住:如果家长愿意改变自己,放下羁绊,努力学习,修炼自己,也很容易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一定就需要专家辅导。

  再说点现实的,做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想赚大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衣食无忧、小康生活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所有把握好: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句话,赚钱的时候多问自己,究竟为别人创造了什么价值?切忌巧立名目,挖空心思创造商机,特别想指出的就是眼下大行其道的各种校园“感恩励志”主题演讲和暑期的形形色色的夏令营,很多时候把家庭带向一个更加迷茫的局面。所以用功利心态做教育一定是一个误区,是一个很大的羁绊,往往到最后钱也没有赚到,教育也没有做好。

  最后说说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思路:不管让谁去研究,不管用什么方式去研究,到最后一定是统一的一个结论:孩子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一定是该有的正常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孩子要想方设法去弥补;眼下的家庭教育现状很多时候还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就是孩子正常的需要从来没有人满足,家长、老师甚至都不知道,很少研究,很少走进孩子心理,但是孩子不需要的东西家长、老师却拼命的强加于他们,如果是这样,怎么可能不出现问题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怎么可能和谐呢?所以要想解决家庭根本问题,化解根本矛盾,就要把握好刚刚这个思路。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没有太多高深莫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