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xian心理咨询专家 王新爱

  爱情,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一直以来在文学、影视作品里经久不息的流传。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东方的《梁祝》,从好莱坞大作《泰坦尼克号》到中国片《山楂树之恋》,悲剧不断重演,情殇总是让人心痛不已、黯然销魂。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此两句最为传情。词作源于元好问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雁尚如此,何况人乎?在金庸武侠名著《神雕侠侣》中,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会引用此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到,在人发展的第六个阶段,也就是成年早期(18~25岁),要完成的主要心理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爱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这也就是婚恋情感类咨询人群的创伤所在。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才可以持久而幸福呢?教科书上的解释是: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具有相异性(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包括同性恋)、成熟性(身心发展成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高级性(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生理性(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利他性(愿意为对方奉献,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等特点。

  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只有亲密的关系是喜欢;只有激情的关系是迷恋;只有承诺的关系是空洞爱。亲密+激情=浪漫爱;亲密+承诺=伙伴爱;激情+承诺=愚蠢爱。而完美的爱情是亲密+激情+承诺。按照这样的理论,婚外恋、婚外情因为没有承诺,要么是喜欢,要么是迷恋,要么是浪漫,而算不得真正意义的爱情。而许多婚姻内变成亲情的关系则成了伙伴爱或者空洞爱。蓝颜知己、红颜知己是一种喜欢,而闪婚闪离也就是所谓的愚蠢爱了。

  咨询中,来访者总是会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如何忘掉他(她)?”面对如此的问题,我只能告诉来访者,你忘不掉他(她),这是事实,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哀伤他(她)的离去。爱有多深,痛就有多深,哀伤尽头是接纳,然后在心里给他(她)一个位置,慢慢地学会放下。亲密关系往往是童年与抚养者和重要他人互动模式的一种“强迫式重复”,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观点来说,要么是童年幸福的体验,要么是童年缺陷的弥补。呈现的也是深层次的成长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慢慢修通。

  爱情进入婚姻,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元素,保持平实生活里有点点浪花、激情闪现,用彼此的成长持久吸引、保持亲密,在相濡以沫里相看两不厌,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伤情人都能在参悟情、明了爱之后得到疗愈,勇敢地走出苦海,觅得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