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红
去年上映过的电影《头脑特工队》,是最适合父母们去看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科学性基础,是来自两位著名心理科学家:著名的微表情专家,美剧《别对我撒谎(Lie to Me)》的主人公原型Paul Ekma,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acher Keltner。
在动画片中,具象、可爱又相当科学的描述了关于儿童性格、情绪、行为、记忆、潜意识、梦境、幻想、抽象思维等等概念。而动画片的主角,则是五个鲜明的情绪小人(也可以被我们解读为子人格或不同面具):乐乐、忧忧、愤怒、害怕和厌恶。不同人的大脑中,都会有某一个情绪作为主导者,但每种情绪都有自己重要的作用,不同情绪的共同作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格。而《头脑特工队》的主人公“莱利”是一个刚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的11岁女孩,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莱利的性格是由乐乐来主要决定,(我们的个性是由特定的情绪所定义的,这形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法,我们表达自己的方法,以及我们回应他人的方法。)当下正如我们很多父母、老师、长辈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一样,社会文化也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的人。而乐乐在莱利的大脑指挥她的一举一动,帮助她制造更多美好的温暖记忆,那些难忘的核心记忆也造就了莱利的个性,让她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性格小岛--家庭岛、冰球岛、诚实岛、友谊岛和淘气岛。
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也就是成长,正如忧忧她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这为莱利创造了搭建新自我的个性舞台,也不限于父母们看过后释怀孩子终将变成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离我们而去的现实。
一、拥抱每一种情绪,让它展露出来。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如:对忧忧被看作是一个拖累;一个试图从莱利的意识中拖走的角色;不允许触碰核心记忆中心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情绪主导中心会有一个乐乐坐镇,带着我能、我可以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悲伤会让我们认清那些已经丢失的事物(比如童年);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自我保护),也有愤怒,可以更敏锐注意到不公平的事情,这有助于我们纠正不公正的行为;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当我们不小心违反社会规范时候,表现出尴尬的情绪,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而生活中不仅仅只是快乐。当我们学会接纳生命中的“负面情绪”才是让我们面对挫折变得更有力量。也是孩子和父母去收获他们所得到的:未来新自我的舞台基石。每种情绪都有自己重要的作用,不同情绪的共同作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格。接纳它(情绪)就是接纳自己。
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成长模式,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而12-18岁(女生10-18岁)是童年向成年过渡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就像故事中乐乐和忧忧离奇消失在大脑中心,剩下的愤怒、害怕和厌恶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作为父母,会疑惑曾经的小天使哪去了?这好像是好突然的过程,孩子失去童年,父母失去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是必然,每个人会经历过失去,不管快乐与否,也会失去童年。就像莱利会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小岛(家庭岛、冰球岛、诚实岛、友谊岛和淘气岛)、失去抽象思维、失去曾经的幻想对象(男性)。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过程,当失去时,我们需要告别,有时候需要在废墟上重建,需要在迷失中寻找。
其次情绪会组织而不是破坏我们的社交生活。例如有研究发现,情绪搭建出各种社会关系间截然不同的互动:父母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冲突,年轻人间的调情,以及对手之间的谈判等等。拥抱悲伤,让它展露出来,耐心的处理青春期前儿童的情感斗争。但在《头脑特工队》和现实生活中,悲伤提示人们团结在一起面对失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