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军

  幸福感就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及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客观因素有认同感、职业前景、工作氛围、考核机制等;主观因素有人格、自我效能感、归因、应对方式等。其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最有效的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有四种:成功经验、替代经验、社会劝导以及身心状态,并且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得预测作用,呈正相关;归因可以分为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个体行为分外因和内因两类。

  在获得成功的情境下,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因素,主观幸福感会得到增强。在失败情境下,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会降低主观幸福感。能增加主观幸福感的归因方式同样能降低职业倦怠感;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个体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幸福感。

  阳红与张众研究发现,教师幸福感与工作倦怠显著相关,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幸福感,职业倦怠是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内在根源。情感极度疲劳、工作热情基本或完全丧失、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同事及家人和对工作已经失去了兴趣与热情等,都是辅导员职业倦怠最典型的表现,这些表现的存在都严重降低了辅导员的幸福感。所以职业倦怠与低幸福感的实质是同样的,提高幸福感实质就是消除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