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chengdu心理咨询专家 杨远波

  “问:哪个地方的子女最孝顺。

  答:朋友圈。”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看到这个对话,你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心里一阵逗趣,然后惆怅就升起来了没有?想想这些年,你是不是从来没有在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的生日,或者别的节日讲过任何足够暖心的话语?或者只是在这些时候,打电话或聚在一起,吃些好吃的,玩点好玩的,再比平时多聊些不痛不痒的事情?

  其实,在内心深处,有一些情感是需要被表达的。尤其是自己成家立业有了孩子,这些情感会越来就明显。感谢父母以往的辛劳,他们所有的不易才换来了子女的今天;感恩父母现在的照料,他们正在将自己爱的源泉继续流向孙辈。就我而言,我不确定父母能否感知到我内心的感恩,但是似乎他们很容易心满意足于我的点滴收获与进步。对父母的爱为何难以言表?冥冥之中,有数不清的神秘力量在阻碍着感恩之情、血脉之爱的直接表达。

  一、道德准绳提倡不求回报的爱

  古话说,养儿防老。很多人哺育下一代的原始动机,往往也来源于此。但是现实中,道德准绳要求人们——爱应该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传统动机与道德准绳的矛盾与冲撞中,后者正在一步步取得制高点。这种限制是反人性的,但是物质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倾向正变得越加明显。中国人对后代的哺育像水流那样,一路流淌下去。传递有佳,反哺却明显不足。就像很多父母常说的那样,“只要你们好,我们就没什么。”

  二、父母的需求还停留在较低级的阶段

  人的心理需要从低到高有多个层级——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我武断地觉得,很多父母的需求还集中在安全上,即使有情感的需求也是极度单一、狭窄的。对他们而言,安全的需求与子女是紧密相关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物质保障、工作保障、家庭和谐,父母对安全的需求是完全建立在以子女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虽然子女已经步入社会、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父母的操持、担忧,往往比子女在时间上更超前、在程度上更深重。在他们的人生历程里,他们或许已经走完了自己心理需要的各个历程。但当家庭转变为子女为核心时,他们的心理需要开始了“二次创业”的征程。安全的需求没有得到完全的保证时,情感的需要也就被忽视或者压抑掉了。

  三、子女的自信心可能存在不足

  对父母的感恩,往往需要夹杂一些对未来的期望与承诺——自己将发展得好,并且会尽己所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这样的期望与承诺,子女在表达感恩与爱意之时,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没有信心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子女确实都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或者有一定发展但还没有达到自己预设的高度。这样的状况,对爱的表达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与伤害。

  四、子女缺乏表达爱的能力

  一切的根源,都不能成为不去表达爱的理由。但是在长期的与父母交互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习得这样的能力,偶尔的表达爱的冲动也在不时地被扼杀。表达爱,首先需要的是内心涌动的暖流,其次需要的是让这股暖流流淌出来。这关乎表达的动力、关乎言语的沟通、关乎方式与方法,也关乎父母的接受能力与承载水平。

  以上的种种,或许并不是真像的全部,或许也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情感时,这或许代表着这种需要在经历了漫长压抑后的空前爆发。只是,作为情感传递的另一方,他们能收到你传递的这个讯息吗?在这个母亲节已经过去的时候,一起来共勉最近的一句热语吧:“朋友圈孝子真多,可是你妈不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