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fuzhou心理咨询专家 曹怀宁

  1 宁扣违约金,也不敢坐飞机?

  刚刚裸辞的小C想要用一次旅行来犒劳自己之前的劳累,可是临行前却取消了行程,还被扣了许多的违约金。身边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小C的内心也痛苦不堪。她暗自纳闷,自己就是因为百度了许多空难而不敢坐飞机吗?如此小的困难都无法克服,那么未来的人生该如何走下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小C走进了我的咨询室。

  在仔细询问和聆听了小C的近期状况后,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小C的这种恐惧,看似莫明,甚至她觉得会影响到未来的人生发展,并陷入情绪的低潮与恐慌中,实际上绝非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我劝小C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试图很快解决它、消除它,因为那样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相反,通过恐飞这一问题表现,我们也许能找到三观中的深层次恐惧。

  2 童年经历打下“世界很危险”的烙印

  我进一步向小C了解她的生活经历,慢慢的,立体的答案被一层层揭开。小C的童年,被严格地控制着,不准乱跑,不准做这做那,并曾经因为乱跑而遭到了家庭严重的指责。童年经历将小C的三观塑造成:这个世界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好的事,令我受到伤害。因此,小C的内心对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在成长的过程中,小C慢慢学会,只有很小心地保护自己,严格遵守规条,才有可能幸免于难。如果她不遵守这些,就会让父母担心受伤,这就会使她产生深深的愧疚感。于是,她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渴望,做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但是,被压抑后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就因此一直积压在她的内心。

  3 潜意识,竟采用了巧妙的回避方式

  而这一次,小C其实面临的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境,首先是裸辞,未来工作的不确定,使她的内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对未来的人生走向感到迷茫。其次是坐飞机,它的潜在危险正符合了她内心对于世界的预期。

  虽然她的学业和工作都较顺利,也实现了很多目标,但是它并没能消除她“世界是危险”的观念,反而使她对“我是无法完全掌控生活的”这一现实有了更深的恐惧。因为只有掌控了生活,她才是安全的,一旦无法掌控,生活就有可能意味着崩溃。

  小C本来就因为辞职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前途命运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坐飞机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个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这种恐惧。实际上,在与小C的交流中,常常流露出对找工作的担忧,正是佐证这一点的最好证明。

  因为当我们害怕一件事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回避去做它,这样就可以避免痛苦了。小C的潜意识选择了用“沉浸于恐飞的痛苦”这种方式,来回避想起“万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的人生该何去何从”的痛苦。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假性回避,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因为直面找工作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因此我们的潜意识只能采取这种直接的方式去回避。

  4 价值观是影响个人选择和行为的根本因素

  因此,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小C最重要的是先去理解和消化上述的分析,检视自己的内心,我请她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她不能很好地掌控生活,那么,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如果她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么她的人生会是怎样的样子?她要求的成功,对她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它要求她要如何做?同时,进而反思,儿时家庭环境的约束,对她的价值观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她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小C并没有真正可供她支撑自身价值感的事情。“我总是比不上他人”,这是小C内心一直都有的念头。诚然,有一些追求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我们只以超过他人、比他人好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那么,这就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比较,而且,我们永远都会在比自己优秀的人面前感到自卑。所以,小C的问题最终回归到价值观的重塑——一个人究竟要怎样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自我的价值该以什么方式衡量?

  小C的现象,其实也是现代不少人的生活缩影,很多人的潜意识都充满对于生活失控的恐惧,只不过并非体现为“旅游恐惧症”罢了。人们因为对于生活有自卑和无力感,事事唯恐不及他人,而这些压力和情绪平时都无处诉说,也无处释放,一直积压在心中,最后它自己寻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那就是这个恐惧症。所以,如果我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只会像是在一棵树上不停摘花,但只要树还在,花就会一直开出来。

  5 由表及里,方能知行合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在过去二三十年形成的世界观、性格,不可能轻易地改变。在生活中形成的问题,也必然要在生活中去解决。咨询师需要通过来访者对过去成长经历的回顾,为其分析与解释,令他明白自身性格形成的原因,并且释放长期郁结于心中的负面情绪。只有真正认识到原有世界观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人们才能慢慢改变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看法。

  然后,咨询师将和来访者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积极行动,在咨询关系中模拟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实践,才能慢慢获取新的现实回馈。我们的感性只相信事实,它根本不相信理性上没有具体内容的道理。所以,我们只能慢慢由表及里,思考与行动相辅相成,才能起到真正的治疗效果。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其实就是最终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真正的思考、自省和领悟,只想要改变行为模式,则依然会继续陷在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