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新

  先引用一下某媒体的报道:

  连续出现多起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事件,让定边几个学校的老师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好带。定边县第三中学一英语老师说,学生之所以这样调皮,很大的因素是家长过于溺爱。

  对此,定边县教育局副局长吕宏斌也表示赞同。他说,往往问题学生背后存在问题家长,学生在学校一出事,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学校、教师横加指责,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叛逆思维。“如今很多家庭都生一个孩子,对孩子宠爱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要有个度,否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后,也很难融入学校这个大环境。”

  读者朋友尤其是家长朋友可以感受一下,读了这段报道后有什么感想是不是明显的感觉到这里面的领导在推卸责任。

  按照这个领导的分析,往往问题学生背后存在问题家长,那么问题学生和家长的背后是不是也有问题老师、问题学校、问题教育这实际上反应出来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的一个典型的思考问题模式,就是一旦出了事情不一定立刻着手去解决和改进,而是首先推卸责任,把自己推的干干净净。

  家庭教育固然这样,固然不应该溺爱孩子,要把握好一个度。但是每个发表言论的人是不是首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质问自己一句:我在那里可以做的更好,我思考那些问题,讲那些话,采取哪些力所能及的行动才能够有效的减少和避免这样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这永远是我们很多教育系统里面的领导、教师缺乏的东西。

  教育系统里面的每个领导和教师都应该深刻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调皮的孩子或者是你们所说的“问题学生”,有的老师可以引导培养的很好 为什么你觉得这么困难甚至永远不可能矫正的不良习惯却能够被一些有智慧的老师轻松矫正 为何你认为的不可救药的孩子却有可能是难得 人才你为什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紧张。

  实际上我们当下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野蛮”的对待学生,从家长到老师到社会都是这个样子。孩子真正的想法老师和家长从不去了解研究,孩子正常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而孩子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却一直在拼命的强加,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关系怎么可能和谐呢用佛教里面的一句禅语来解释就是从来不修正因,突然就想得到正果,这怎么可能呢要想让这个关系和谐。方法很简单,就是正常的需要一定要满足,然后正面引导。这个思路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在这个思路下可以衍生出来无数高效的具体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和策略。下面具体给大家支几招。

  1.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很多老师总是喜欢高高在上用强制式的方式、命令式的方式、责备式的方式、抱怨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定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在这种矛盾的关系里面,老师说的话学生是听不进去的。所以当老师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要立刻问自己:发脾气、体罚学生、没收手机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能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吗如果不能,那我还有必要生气吗所以当老师感到生气时可以先找个地方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心平气和的和学生沟通;如果发现孩子的对立情绪很强烈,那么可以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再引导。

  2. 学会利用转换思维。

  如果老师用体罚、责骂、罚站等方式都长时间没有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话,那么立刻告诉自己要换一种方式,要变成鼓励、认可、接纳的方式来管教。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怎么也找不到有的孩子的优点,这说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有问题,可以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去发现。实际上只要老师是一个正面思维的人,看到孩子的优点是很简单的事情。

  3.利用人性和心理学技术来有效影响学生。

  举例:老师认为再不听话的孩子、再调皮捣蛋的孩子、再经常上课说话的孩子,只要通过细致观察都一定能够发现在某个时间段里面,比如说一两天的时间里面,一定有那么几次表现是很好的。讲到这里把案例范围缩小,就拿上课总是有人说话的例子,经过观察就会发现再经常说话的孩子仍然可能在一两天时间里面有那么几次是比较安静的,有可能是瞌睡了,有可能在发呆或者想到了什么。这时候老师只要抓住火候立刻心平气和的走到孩子跟前,对孩子点头微笑,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一句话都不用讲,几秒钟之后转身离开,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时候这个孩子一定非常吃惊,他会想,这老师为何对我这样,想到最后结论可能是:哦,可能老师偶尔心情不错,想到这里他可能又开始说话,教师要心平气和继续观察,等到这个孩子再次有这样一个不说话的状态出现的时候,教师是要立刻抓住机会,把握好火候,再次快步走到孩子面前,如法炮制,对孩子点头微笑,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一句话都不用讲,几秒钟之后转身离开。这时候学生心里肯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反应,会得出更坚定的结论:老师这样鼓励我并不是因为偶尔心情不错,一定有原因,有什么原因呢他一定会联想到他当下的表现,并且自我反问:我在干什么的时候老师就会表扬我,哦,原来是我不说话的时候或者看书的时候老师就会来表扬我。那么接下来,第三次,第四次……这个学生会不断的测试、验证自己的结论。所以孩子每两次说话之间的间隔会越放越大,到最后他有可能一个学期才在课堂上讲一次话,这还能算是问题吗到这个时候为止,这个孩子可能完全改掉上课说话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他的改变不是因为老师声嘶力竭、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讲道理让孩子得到了改变,而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无痕教育。

  这个技术里面有一些专业的辅导技巧和方法,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把握住这个简单的思路就可以了。实际上这里还用到了人性里面的很重要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不停的鼓励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别人不停的批评自己,因为得到表扬心里很舒服,那么人性里面还有一个更“可爱”的东西叫欲望,就是每个人无形之中都想让这个美好的感觉持续下去,怎么持续呢不用老师讲,孩子很清楚,所以老师希望孩子有的好的表现在孩子身上就会非常频繁的表现出来。

  这个策略如果老师和家长的悟性够的话,你会返现你可以用在管教孩子的方方面面,矫正任何不良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