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dezhou心理咨询专家 于东明
读书会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不说“老师们”,因为我也是一个老师,那样的称呼我的感觉是我成了一个局外人,太过于庄重,严肃了。用“朋友们”让我的感觉是亲切,还可以进一步说,“兄弟姐妹们”。用词的不同,显示出的是关系的亲疏远近,情感的距离。同一个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表达的涵义也会有所不同。我喜欢品词,喜欢咬文嚼字,是因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从不同的用词中体会其蕴含的意思和韵味。
一、 语文教学中的形与意
1.形、意之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佛教的一个故事。传说五祖法师自感年纪大了,想选择合适的继承人。他有十个徒弟,其中大徒弟神秀最为出色,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在寺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最小的徒弟刚刚入寺不久,只能在伙房做饭,做些体力活,并且是大字不识一个。五祖让徒弟们把自己对于佛的感悟,写成偈子贴在墙上。神秀写的是:
神秀悟禅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在伙房烧火的小师弟听了后师兄们的偈子后,他说着,让一位师兄帮他也写了一首偈子:
慧能悟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五祖法师圆寂之后,大家都以为神秀是继承人,但是神秀并没有继承到法师衣钵。原来小师弟早已从师父哪里达到衣钵之后,连夜逃到南方,经过传经布道,形成中国禅宗的一支。其实这就学习来说,就是“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也就是形与意的较量。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华山派高手风清扬所说的剑、气两派的争斗。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这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2.学科特点的变化
我记得我们的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原来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结合;后来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现在依然是这样。但有许多的专家提出对人文性的批评,说是强调人文性致使语文教学的低效。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造成的结果,是“人文性”替“思想性”挨的板子。语文教学在极左的年代,强调其思想性是可以理解的,语文成了一种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后来发现这一问题后,弱化了思想性的作用,重点强调工具性的作用。我们小的时候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基础训练”,强调基础知识,有的学者提出把语文考试标准化,只选择字母,就想测出语文能力,语文素质。九十年代初,韩军老师的论文《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引起了广泛轰动,激起了蕴藏在人们心底的对人文精神的渴望。后来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的表述发生了改变。以重情感,重灵性的人文性的指导,课堂中挖掘情感因素过多,一节课常常是师生热泪盈眶,并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不成文的标准。但是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教学还是没有走出误区,有的学者向抛弃人文性,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面临着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题。
3、从哲学角度的思考
大家都是自己人,我不怕言多必失,只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引起思想的交流,激发起思维的活跃,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事物都有它的两种性质,在道教中成为阴与阳,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物质和精神来分,他们的关系不能找对应,但都是认识到两元的因素。两者又都是统一于一个事物中,既矛盾又统一是他们的存在状态。第一性、第二性不是分出高低贵贱,而是说哪个因素主动,哪个因素被动。从我的阅读和思考来看,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所阐述的是对于一个世界的不同看法,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表述不同。就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应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应是一对矛盾的统一。所以,执其一端,肯定跑偏。
二、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1吴非老师是忠实的守道者。他坚守着人文情怀,不愿随波逐流,从来没有放弃对于自己教育理想的追求。鄙视教师接受家长的馈赠,认为那是受贿,因为吴老师看得更远,知道那是人家家长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心甘情愿。教师是知识分子,拥有崇高的理想,是社会的良心,我们应是道德的化身,人们为人处世的榜样。我们是播种希望,播种良好品德的使者。这是按理说,人们理想中的形象。在家长的心中,对老师的社会角色期望由以上因素,但现实中教师的处境,尤其是生活处境有时那么艰难,有的家长说老师的付出与现实中的待遇是极不相称的。我相信这是真心话,不是家长在看教师的笑话或故意博取老师的欢心。从无非老师那对教育苦闷而又压抑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同样面临着和我们差不多的处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教育理想的最求,坚守着人文情怀,尽自己的所能,向社会传播者自己对教育之道的感悟。我要说,吴老师他修了一份功德,他把人文精神向社会传播。如,上次交流中梁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在现在唯分数至上的环境里,让学生体验到做人的幸福,就像巴金先生说的,“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我所了解到的宋校长,也是一位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他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视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为自己的家人。他常用这样的句式介绍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的某某老师,我们的某某同学怎样怎样”。从他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他的心是和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我想我们读书会的同事们,当看到吴非老师“永不凋谢的玫瑰”中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时,都会激发起内心的人文情怀,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2.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给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但面对这个定位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有些凄然。这时我们会想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古话,觉得社会的不公。细想起来,我们所做的呢?只是做了知识的传承者,在社会的教化方面我们自己还处于懵懂状态。其实知识分子就应该守道,尽自己的责任,影响社会。不得不要说,我们的社会中缺少文化气息,这是不重视知识分子教化作用的结果,造成社会“精神缺钙”。举个例子,“迷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如果你回答科学,那就错了。有的人就迷信科学。“迷”,是盲目,迷失;“信”,是相信、信服。科学我认为是符合符合自然规律的知识。现在农村中,如换童子,算卦之类是迷信;社会的进步,无神论的学习,新一代的农村人有了知识并不迷信那些,转而迷信科学。我说的迷信的两个内容,我们作为知识分子,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在古代的知识分子并不迷信,他们信“天道”。许多迷信的内容有些是古代知识分子善意的谎言。其实“有神既无神,无神即有神”,佛教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作为现代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明白。
“修行”这个词来源于佛教,宗教中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那有没有呢?把这个说法的时间缩短一些,就会明白他讲的意思了。对自己的现状满不满意,有没有改变,要看你的改变,不然的话,今天的你还是昨天的你,明天的你还是那个样子。用此可以激励自己及早努力,注重当下,活在当下。改不改变都在一念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在一念之间,成败也是这样,有时一念之间会变为永恒。
人生活就是在追求幸福,现实中的幸福在于“离苦得乐”。《圣经》故事中的“禁果”使人有了分辨是非的心,产生无尽的烦恼。并不是不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是非因果,而是我们心中常怀一种执着。有的人常生气别人,说“按理说如何,让谁不是那样的呢?”这里要看,按的谁的理,大家都是那样的吗?秉持的标准就是不合时宜的。怎样才算合乎时宜呢?那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人都是被绳索束缚的囚徒,名缰利锁,层层捆住,许多不合理的信念,搞得人们达不到自由。吴非老师说过,“唯有心灵的自由”。怎样才能得到心灵的自由?只有接受现实。走进心灵的真实,是心灵建设的开始。放下伪装,放下面具,承认现实,是唯一的方法。承认自己的处境与感受,心就会平静下来。每当我们潜意识中的问题找到答案时,精神自然会放松,就像解除掉了一根绳索,享受身心的愉悦。希望大家的交流中,得到解开心理矛盾的答案,及其思维的震动,享受身心的轻松自在。哪怕是刺痛,当面对自己观点的反驳,对自身错误的揭露,同样会像中医中的针灸一样,给自己的思维舒经活血,得到精神上的轻松。
参加读书会,我们获得了一张饭票,这一顿饭,一吃就是一年。这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是否有营养,是否合口味,要看大家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