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大连心理咨询 张晓伟

没错,今天我说的就是“早恋”,一个中国父母在,50-60年代创造的贬义词,是对为父母而学习的孩子创造的。

先不说孩子因不应该早恋,现回到古代,或者说是建国之前。指腹为婚,包办婚姻,低龄结婚,那个时候是社会正常现象。在我学心理学以前也是认为是古老的糟粕文化,但是反过来看家庭的状况反而按照资料来看相对好于现在,根据这种疑惑我进行了取材和分析,我是克莱因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动力取向。而且我也有“早恋”经历。而且2岁半到现在的记忆依然犹新。根据这么多的先决条件。我开始了对于“早恋”的研究。

美剧《18 to life》,我更是对美国的早恋进行了一些资料收集。

我大致的结论是,恋爱的最佳年龄是3岁之后,0-3岁是与母亲的共生期,这个时候也是初恋,客体关系有句话“人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母亲的乳房。”0-3岁以后,客体出现了改变,这个时候就是需要接触更多的外界,异性自然也是很重要的,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接触是我们对很多母亲的建议,这是人格成长的关键,这个时候也是对生殖器开始好奇了,女孩和男孩不同。

而且你会发现女孩和男孩会互相吸引,这也是生命最原始,心理的本我在操纵着我们。确实我就是3岁的时候开始接触一个邻家女孩。大约和我一样大,我们彼此确实经历过很多。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不谋而合。

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客体,对自身产生或多或少的认同影响。而第一个恋爱对象(非母亲)也会对自体产生主要影响。我们把客体分为重要客体和次要客体。正常情况下养育者,主要是母亲为重要客体。如果养育者没有尽到能力,重要客体会转移,如果父亲好,那么父亲就成为了主要客体,重要客体。如果父母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未来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与精神障碍。

可以参见很多的孤儿院,案例很多。但是孤儿院中也会有心理健康的孩子,而这些孩子的主要客体都是恋爱对象,甚至在成年后都会结婚生子,而且非常稳定。这是我得到的资料显示!

而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孩子是由上一辈人带大,而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2015年11月7日,大连心理学协会根据大连多所学校的调查,隔代养育的孩子问题甚至超过过了孤儿,是最严重的。虽然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都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调查中,单亲家庭的孩子仅比双亲好家庭在孩子问题上稍微差了很少。

关键还是养育者的方式方法,但是就算是方式方法正确,隔代养育还是问题严重。

排序是从良到差:好父母养育,好单亲养育,半好父母养育(其中一个不好,或者不参与,比如有问题的父亲或者母亲,不常在孩子身边的),孤儿,隔代养育

而根据我的分析,其中好的父母很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早年就寻找异性,建立朋友甚至是恋爱。以此类推!隔代是完全封闭禁止的居多。

中国文化中,孝顺被排在第一,这已经被很多心理学者所否定,也是中国人普遍心理问题严重的一个重大原因。

更多的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更是在孩子需要一个早恋对象的时候,禁止。

可是看到发达国家不断进步,养育孩子低龄化也在不断的进行。英国16岁以下的父母也再不断的增多。德国更是原因让孩子进行早恋。而这些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对于早恋,我的经历是在3岁开始,从彼此之间的玩耍,到彼此之间的默契,也有争吵。最后因为搬家和上不同的小学而分开了。不专业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厢情愿,或者说这是暗恋,是假的,但是他们都是感受不到那种真实,那种被认可,被鼓励,支持。甚至那种温馨,让人回味的感觉。

也是因为她,我是大连心理咨询师走上了心理咨询的道路,虽然已经寻找不到,但是那种感觉已经在其他女性身上体会不到了,我依然为她而单身,我觉得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早恋也就是在让孩子感受到那种真实,那种释放不掉。

反观现在的剩女,屌丝。单身族,甚至是约炮度日。闹离婚,失恋后走不出来的人。他们因为上一代的观念是去了恋爱的最好时机。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世界和一个外在的世界,早恋的双方在内在世界里永远是对方最完美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流失,彼此都是这个自我的内在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对方美丑,在内心的世界里都是那样的童贞,那样的美好。

而更多的人在成年后就选择结婚生子,他们又有多少人是恋爱过的?而且是那种一生形式的?没有那种感受,又何来懂得恋爱?

总结,不经历早恋,不懂得珍惜,缺少责任感,缺少安全感,对父母更加依赖,对未来更缺少憧憬。多了不说了,看过此文章的咨询师也好,普通用户也好,如果你们有早恋经历的去回想下。如果没有,请不好在抵触,接纳早恋,让孩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