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苏州心理咨询 虞斌

1.拖延与懒惰的区别(拖延是否意味着懒惰?)

拖延:拖延的人知道,手上的任务和事情是要去做的,只是不断推迟时间。也知道要完成的时限,而且在推延的过程中是有各种强烈的情绪的。特别是完美型拖延的人有意志力,有动力,更有冲突。

懒惰:懒惰的人是没有动力的,没有意志力,对任务不敢兴趣,放弃对他们来说更自然。所以说,其实拖延的人更有责任心,在情绪方面也更痛苦。

2.拖延的类型

完美型:不允许失败、苛求、强迫

著名导演王家卫,就属于完美型的拖延(不知道的看官问度娘哦),我们有一些人凡事要求完美,要求每个细节都不允许出差错,那么做事之前的考虑太过仔细周到,准备的时候一定思前想后,等到要做的时候可能想做事情的动力都已经没有了。

当我们的责任巨大,面对难以拒绝和任务艰巨的时候,回避---总是最好的选择。

拖延----因为事情太重要

瞎忙型:无价值感/好像什么事情都比手头上的任务重要

我有个朋友是一个基本上每次约会都会迟到的人,她坦诚告诉我说,在每次临出门之前都会想到有好多事情要做,就会一样样去完成。其实她不是没有时间观念,是计算的太精准,路上出现一点的耽搁就会迟到。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己的控制感极强。

拖延---因为我可以控制

被动型:怕得罪人、想与每个人都保持好的关系

当他人提出要求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提供各种帮助,帮完他人,才发现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做。那么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己在回避自己了。

拖延---因为我够不重要

侥幸型:

拖拖不要紧,就像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我们可能都会想,今天不做放着明天做,一会就搞定的

拖延---因为我看不上眼

害怕型:

害怕失败

某事责任太大,而我们预估自己的能力,与这个压力不能对等的时候,感觉自己要办到不容易的时候,就会一再的拖延。

拖延---因为我不想失败

回避/害怕的是成功而不是失败

还有一种就是害怕成功,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举个这样的例子:

小时候如果我们有一次的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会训斥,有可能父母平时的关注不多,当训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定的满足感,一方面父母至少在关注我们,一方面父母的失态也会让我们有一点窃喜,那么下一次我们很有可能会重复出现同样的行为。因为我们一旦考试出好的成绩后,一面失去了父母的关注,一面父母失去的是作为长辈教育我们的机会,所以说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做一个牺牲自我的孩子。

成功后的失去,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内心里,一方面想要做自己,一方面又要做父母的孩子,这个孩子还要为自己的父母负责。可以看到,内心有多么的纠结与冲突。

拖延---因为我愿意牺牲

习惯型

这种就比较难办了,可能在拖延的过程中喜欢上拖延的感觉了。每件事都要拖很久,有时候甚至影响的自己的生活节奏了,那么这个情况就需要去找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了,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强迫性的拖延,也有情绪上抑郁的可能。

拖延---因为我习惯

刚才我们谈到一些拖延的原因,我们现在把拖延原因做一个整理:(为什么总是拖延?还是因为缺少做事的动机?抑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

从三个方面看:

现实层面   压力的大小、任务的大小、奖惩的时限

性格层面   追求完美、强迫人格、个人的承受能力、不懂拒绝与接受、不懂选择、不愿意承担责任、害怕失败或者成功、倚赖他人

心理层面   内在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潜意识与意识的不一致

外在的部分我们都会很容易了解,而在我们心理的内在那部分,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得到的,我们来看一看最初的拖延形成:

可能在很早以前,我们被父母或者抚养人的不断催促之下,容易引起自我管理的反逆心理,也就是说,内在自我的管理被外在的压力所替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放弃做事情,而设起屏障保护自己,从而告诉他人,我的事情我自己来做主。因为,世界上没有比做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只有当自己可以选择的时候,拖延才会从我们身边消失,因为我们都会很乐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做自己。

也以此句回答本文开头的提问,其中深意,各自领会。

有拖延习惯行为的小伙伴们,了解这个部分,我们就可以通过心理层面的修通,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来带你穿越时空,回到幼年,让咨询师代替你的家人,重新给你温暖而抱持的空间。加上行为习惯上的调整,相信你就可以改善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了。

另外,做父母的朋友们请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时候,相信孩子有自己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只要在完成的时间点设置一个死线。就是说,提前告诉孩子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其他事情让他自己安排,千万不要去不停催促。比如说起床或者做功课。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学会自己来安排时间,而不是依靠外界的压力替他去承担她的责任。否则,你代替了他承担,他就会倚赖,没有办法自己承担责任,没有办法管理自己的时间,在你的催促下,成就了拖二代。

以上个人观点与经验,希望对各位有所启示。我是苏州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