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wuhan心理咨询专家 宋红艳
中国有句术语:3岁看大,7岁看老,精神分析认为3岁前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持久的,深远的。Thomas A. Harris 在他的《我好——你好》一书中写到,大脑的功能是一台高保真的摄像机,与过去经历有关的的情感也被大脑记录下来,并与那些经历紧紧地锁在一起。就像今年上映的电影《头脑特工队》一样,有些记忆不是我们没有了,而是暂时无法回忆。精神分析认为,很多时候人一生都是在无意识的重复早年经历,尽管很多时候对我们而言是痛苦的经历。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一生有两个叛逆期,2岁左右时是第一个叛逆期,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小青春期,而第二个叛逆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青春期,如果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得到父母较多的温暖和尊重,那么他在青春期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叛逆。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也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有活力,也就是生命力,父母若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保持一种温暖、支持和包容的态度,孩子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学习才会有动力和远大目标。法国精神分析家多尔多等认为,个体在受精卵开始就是一个需要被尊重能交流的主体,至少人类从出生后就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主体。童年经历特别是父母的非正常的分离和抛弃对孩子一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给他们带来了创伤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有些朋友听了我的课,问我:“老师,父母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互动”,“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可行?很调皮的孩子说教不管用,到底该打还是不该打”、“与婆婆,父母关系对自己宝宝的影响”、“祖辈带孩子与自己争夺控制权”问题。我给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祖辈过于控制产生很多家庭矛盾,非要请保姆带孩子,那要注意保姆的稳定性,过于频繁的更换保姆,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这种意义上,祖辈带孩子更有优势,祖辈这个客体在孩子的世界中相对于保姆更为稳定。
若一个人养育孩子的目标只是永远听他的话,永远服从于他,受他控制,那么他的孩子以后永远只能做一个服从他人的人,就像驯兽师的猴子,离开了他,他的孩子就会无法适应社会,因为他的孩子的主体从来没有存在过,他只是一个失去遥控的遥控玩具,丧失了生命力,这也是很多孩子抑郁的原因。
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家庭治疗理念认为家庭模式有代际传递性,父母之所以这样教育你,爱你,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是接受这样的教育和爱,甚至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子女,所以如果你已经是或即将是一个童年期经历过创伤的母亲或者父亲,接受体验性的个人心理成长或团体心理成长活动,有助于完善你的人格, 跳出家族的死循环。
(作者:宋红艳,心理学科班出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02年入行资深心理师,接受中美、中法高级精神分析连续培训,接受系统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受训14年以人本、团体、家庭治疗为主,被分析100多小时,接受案例督导200多小时,仍在继续)
(我是武汉心理咨询师)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