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zibo心理咨询专家 高洪奎
迷信,你一定非常熟悉,还可以列举一些迷信的事例。但是,人为什么会迷信?迷信是怎么产生的?迷信是反科学的吗?迷信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消失吗?
现在,我带你一起来揭开迷信的神秘面纱,认识迷信的真面目。
1.“迷信”一词的由来
“迷信”一词,最早是在唐朝佛学翻译研究者在对梵文佛经的汉语翻译本中被使用。佛经《大乘庄严经论》第四卷《明信品第十一》中:释曰。已说无上菩提随顺。菩提者所谓信。此信相今当说。……信相差别有十三种。一者已生信。……七者有迷信。谓恶信。由颠倒故。八者不迷信。谓好信。由无倒故。……由于佛经深涩难懂,极少在民间流传,因此并不为广大百姓所知晓。
清朝时候一个署名为“潮声”的人撰写的《记栗主杀贼事》,开篇就说:迷信者云:“命中犯披麻,杀夫不用刀,妇人命硬,可怕如此。”这大概是民间使用“迷信”一词的最早记录了。该文接着讲述了一个女子的经历,来说明开篇感叹的由来。故事说: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孩被算命的人说是披麻星犯命,有杀七个男人的面相。等到长大成人,嫁给了甲,甲早早地就去世了;改嫁给乙,没三个月,乙也死了;于是改嫁给了丙,丙也死了;然后先后又改嫁给了丁,戊,结果都早死了。尽管这个女子非常渴望找到有情人组成个幸福的家庭,尽管男人们都惊艳并喜欢她的美貌,怜爱她的不幸遭遇,但是她前面几任丈夫的早逝加上算命的人的预言,没有哪个男人敢娶她。后来终于遇到了一向不相信术士算命之类的某男人己,于是两人情投意合,喜结连理。该女子认为前面接连死了五任丈夫,肯定已经解了披麻星犯命的厄运,从此以后终于可以白头偕老,相依一生了。谁曾想,不到半年,己又死了。女子痛苦不已,想到算命的人说她有杀七夫之相,怕再找反而害了人家男方,于是心如死灰,发誓抛开红尘,不再改嫁了。这个女子天生多情,每任丈夫死后,她都珍藏着亡夫的牌位,所谓栗主,指的就是牌位,到如今已经总共有六个了。她把它们藏在一个箱子里,放在床下。有一天,有个小偷把墙壁凿开个洞进来偷东西,摸到了床下的箱子,以为是好东西,大喜,拿了想带走。女子听到床下有动静,以为是六个死去的丈夫在争风吃醋打架呢,就对着空中祷告:“各位夫君啊,我到这一步,实在是命不好啊。”小偷听了,大惊失色,以为主人家仗着人多,这是在警告他不要出声,要结果了他的贼命呢,心想:完了,我的命保不住了。这时又听到女人说:“从今以后,我一定为君等守节,不要恐慌。”女子说完以后,床下就没了动静。第二天起床一看,天呐!床下怎么有个人?原来是那个小偷,竟然被吓死了!至此,有七个男人先后死在这个女子的床上、床下。
“迷信”这一说法,就随着这个故事,开始在民间慢慢流传。晚清四大名著之一,由吴研人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中也有关于迷信的描述:“我不是迷信了那因果报应的话……”。迷信,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从唯物主义、无神论出发,大力宣传科学,破除迷信,迷信逐渐成为普通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词汇。
2.迷信的内涵和涉及人群的范围
迷信,第一层意思自然是指我国建国以后所说的封建迷信活动,它没有固定的经典信条和信仰对象,用的所谓经书,有的是从佛教、道教中摘抄的,有的是迷信职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胡编乱造的;崇拜的对象,基本上是些神仙鬼怪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封建迷信活动一般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提出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口号,为统一思想、打击利用迷信谣言惑众、组织反动势力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稳定政权、宣传科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仔细分析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党和政府反对的迷信,其实是指那些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进行骗财、骗色、谣言惑众等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利用迷信组织危害国家和政权安全的政治活动,并不是人们的迷信思想和迷信观念本身。
迷信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痴迷地相信,没有理由、没有根据、毫不怀疑地相信,这是广义上的迷信。比如:宗教信仰,迷信护身符的作用,迷信幸运数字,迷信某种仪式或者程序或者某人能带来好运,迷信某种学说,迷信某个人,等等。人们往往说不清为什么要相信这些,但偏偏又痴迷地信。
看一看,你有多少行为或想法可以归于迷信?
想一想,你有没有过什么避讳?是否有过祈祷?有没有迷信某种仪式?信不信幸运数字?是否因为算了命而改变了自己的选择?前文故事《记栗主杀贼事》所述的女子命犯披麻星杀夫的事情,你相信吗?
从哲学角度看,正反是同时存在的。与“迷信”相对的,自然就是“不迷信”。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不迷信”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只是迷信的内容是“不迷信”而已。
不仅是在中国,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迷信。在基督教、天主教流行的社会里,高层建筑大部分都没有第十三层。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事实,第十三层一定存在。这并不是因为设计师或者建造者是多么极端迷信的团体,而是由于租出或者卖掉第十三层确实很困难。美国人对贰美元的纸币十分迷信并拒绝使用,导致美国财政部堆积着四百万贰美元的纸币!还有一项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中有40%的人在比赛前或比赛中有迷信行为。不仅是在社会上,在科学研究领域,同样有各种迷信,这种看似科学的迷信,对人们的误导更严重,危害更大。
可见,迷信与民族、信仰、文化、受教育程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由此得出结论:迷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几乎无处不在。
接下来,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迷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那么,迷信是人类所独有的吗?
3.迷信并非人类所独有
“如果你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行为,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心理学家斯金纳说。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而且,他做到了。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验者是八只鸽子。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连续几天对这八只鸽子的喂食少于它们正常的进食量,以保证在实验中使它们处于饥饿状态,保持较高的寻找食物的动机。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作任何限制,在这期间每隔十五秒钟有食物自动出现鸽子面前。几天以后,两个独立的观察者记录了鸽子在箱中的行为。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中是如此描述的:
八只鸽子中的六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两名观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记录。一只鸽
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专业术语,就是指养成了某种习惯性的行为动作),在两次强化之间(强化是专业术语,就是说在两次出现食物之间的时间段,即15秒的时间)转二到三圈;另一只反复将头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第三只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从右边快速地摆动到左边,接着再慢慢地返回,它们的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踉跄几步。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动作直冲地面但并不触及。
实验报告中鸽子出现的这些行为在实验之前并未观察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不管鸽子在做什么,食物每隔十五秒钟就会自动出现,鸽子们的这些新的行为与它们得到食物毫无关系。然而,鸽子们却表现得好像只有那种行为才会得到食物似的,也就是说,它们变得迷信了。八只鸽子通过实验得到了六只迷信的鸽子。
哈哈!还有两只不迷信的鸽子。
结论:鸽子和人一样,有迷信的,也有不迷信的。
4.迷信是出于本能的心理现象
看到了迷信的鸽子,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觉得人哪能象鸽子这样简单低级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类似的情况下人又会是怎样的呢?心理学家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被试是四名中学生,每人坐在四个电报机按键前。他们被告知,每当他们按到正确的键时,都会响铃和闪红灯,并且他们将得到一枚硬币。正确地反应键是3号键。就象鸽子的实验一样,只有在十秒钟的间隔后,3号键的正确反应才会出现。在这十秒钟内,学生们会以各种顺序组合去尝试着按键,接着,在十秒后的某一刻,当他们又一次按下3号键的时候,正确反应出现了。对所有的学生来说,结果是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各自形成了一套按键顺序,并且在每次正确反应之前一遍一遍地重复。
其实,只有按下3号键才是唯一产生正确反应的行为,其他的按键序列完全是迷信。他们不仅迷信地行动,而且所有学生都相信,按其他键是正确反应所必需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迷信行为!
这些对迷信研究的实验结果让许多人感到震惊。但是几乎没有争议。从鸽子到人,跨种族的相同现象,说明迷信很可能是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为适应生存而遗传下来的本能。
结论:迷信的心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生存的本能的心理现象之一。
5.消除个体的迷信非常困难
你可以想象,如果某种行为和某种结果总是联系出现,那么一旦这种联系突然消失,那么,很快,这种行为也会停止,比如上班与发工资;付款与购物等等。然而,偶然的实现产生的迷信却非常难以消除,比如那只摇头的鸽子,为了消除它的迷信行为,不再给它食物强化,让这种行为慢慢消失,让人惊讶地是,在完全消退这种行为前,它重复的次数超过了10000次。我们可以说鸽子的迷信是出于获得食物的本能,那么,由于人类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使得人们的期望总是很高,而且总是期望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导致了人类的迷信更加难以消除。
6.人为什么会迷信?
进一步地研究发现,相对于得到奖赏或好处,避免坏结果的发生使人们更倾向于采取迷信的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推动人们采取迷信的策略的更多是为了防止坏结果的发生,而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是心理学家,之所以获得经济学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他提出了影响人们判断和决策的前景理论,这一理论指出: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就是说人们对损失更关注,以至于宁愿冒险去回避损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上面对迷信的分析和结论。
在健康领域,为避免坏结果的发生而迷信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是否曾留意,你的周围有的家人生了重病,医生已无力回天,家人往往会去寻求佛、道、神婆的帮助,即使他从前从来不信这个?你是否曾留意,自己的迷信行为发生时曾想过:不这样的话,万一真的不好呢?
想一想自己的迷信行为和迷信思维,是不是这样的呢?
7.迷信为什么会产生?
迷信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力量使迷信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它会逐渐消失吗?
普遍认为,人类的迷信是源于对未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神秘的崇拜,笔者认为,迷信它更可能是人类在社会适应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防御机制,这一机制可以帮助人类适应恶劣环境,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够继续生存。迷信有时让人们得到了某种满足和安慰,而这种强化,反过来更加深了人们的迷信。
早期人类史上多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同时伴有对社会力量的迷信。这两种崇拜形式相辅相成,彼此互动,交相呈现。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渗透了对于社会力量的崇拜形式;而对于社会力量的崇拜,亦经常具备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内涵。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中神秘崇拜的基础。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可能会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而逐步改变形式,改变范围;但对于社会力量的崇拜,随着科学、文明之演进反而有可能做大、被强化、崇奉到神圣的程度,其功能、其影响,或将大大超过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想一想,我们如今是否在某些领域陷入了对科学的迷信之中?比如,有的老人,天天测量血压,只要超过130就紧张得不行,按照养生方法吃东西,放多少水,蒸着吃还是煮着吃,煮多长时间,差一点就着急难受等等。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人类除了模仿学习,还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戏曲等艺术形式学习,因此人类的迷信相比其他动物更为复杂。有多少人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前文提到的《记栗主杀贼事》得到了更多迷信?又有多少人是看了本文后减少了迷信呢?
由于宇宙的无限性,我们的未知将随之具有无限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迷信,似将伴随人类文明之始终。也许,正因为迷信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更加炫丽多彩!
8.迷信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尽管迷信行为并不会带来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还是有积极意义和功用的。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有趣的是,有研究发现,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并且能提高成绩。有时候,迷信让人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处变不惊,快速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既然如此,我们认识迷信的目的,也就不再是要消灭它——这很可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而是对迷信有一个更理性、更科学的认识,然后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调味品。例如,销售者利用人们为避免坏结果的发生而倾向于采取迷信策略来销售价格高但可能作用并不大的产品;而人们了解了自身的这一特点,就可以避免上当。而当处境艰难时,则可以采取迷信策略降低焦虑,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坚强地生活。
总上所述,迷信是人类普遍的本能的心理现象之一,是客观存在,有其积极健康的一面;但同时迷信又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泥潭。过去,人们因为知识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迷信非科学的东西;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某些领域对科学产生了迷信的倾向。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幸福,让我们科学地认识迷信,不要因为过于相信失去了怀疑和否定精神而陷入迷信的泥潭,不管是对魔法还是对科学。
(我是淄博心理咨询师)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