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刘思彤

问:跟朋友一起吃饭,听他说了个事儿:周末在家陪五岁的儿子看动画片,家里请了个做清洁的阿姨正在打扫房间,儿子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朋友看了很不高兴,教育儿子说阿姨才扫过地,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儿子的话令他震惊:“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当时清洁阿姨就在旁边。朋友是又惊又怒又尴尬,赶紧给阿姨道歉,还让儿子也道歉,没想到儿子还死活不肯。最后朋友狠狠地把儿子骂了一顿,还禁了他一个星期的动画片。因为朋友和他媳妇工作都很忙,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小孩儿,他也知道自己的父母比较势利,但没想到对小孩儿的影响这么大。现在朋友很着急,他自己也知道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毕竟小孩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所以想寻求一个能够改变小孩儿思想的办法。

-----------------------------------------------------------------------------------------------------------------------

看到有人有疑问,我就补充一点我所知道的的背景:

我这朋友对势利是最最深恶痛绝的,这跟他父母,特别是母亲有关系。因为母亲的势利他曾经被迫和交往数年的女友分手。原谅我不能说得更详细,毕竟涉及他人的隐私。

答:愿意为你提供一个看这件事的视角。

这位父亲看到孩子把零食渣弄到地上的事实后,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道德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而其实一个五岁孩子的“掉渣”行为显然有很多解释:比如,他可能就是在享受吃,根本没在意渣的问题,更不可能把阿姨扫地和自己掉渣的事儿联系起来;还比如,他虽然知道自己掉渣了,但本来就不知道这些渣该怎么处理;还有可能他很喜欢玩儿这些小渣渣,因为小孩子会有一个成长阶段对细小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出于探索的本能,所以才弄得到处都是……而所有这些解释里,“因为不尊重阿姨劳动”,因为很“势力”的看不起扫地的阿姨,才把渣子弄到地上,显然是最不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心智水平的。这是这位父亲给孩子行为贴的标签。

而这位朋友转述的“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不知道是否完全是孩子当时的语言,也不知道孩子的语气是什么。因为如果我们不带道德的眼镜去看孩子的这句话,他也不过是描述了一个事实而已:“你花钱请来阿姨扫地,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尊重阿姨?”这里面有“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尊重这个词是什么内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掉渣就是对阿姨的不尊重”,“你这么说我,我觉得很委屈啊”的意思,但让一个五岁孩子描述清楚这些感受显然太难了。

我们梳理清楚孩子的内心活动后,就会发现,假如我们单纯的去看孩子的行为,那么处理的办法也会很单纯,看到孩子掉渣之后,只需简单的进行行为引导,递给他一个垃圾桶,告诉他把渣子收拾一下放这里面就可以了。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让孩子道歉是不恰当的,因为孩子本身就并非是因为“势力”或出于“不尊重”才这样做的。反而是这位父亲“又惊又怒又尴尬”的过度的反应,激发了孩子的逆反,他当然无法讲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会觉得非常的憋屈,“死活不肯道歉”说明这孩子内心是觉得被父亲深深误解的。

现在要探讨的就是为什么这位父亲会对孩子的行为“道德化”,为什么会产生“又惊又怒又尴尬”这么复杂的情绪。从这位父亲迅速给孩子贴“尊重”的标签,以及对“势力”的“深恶痛绝”,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对“自尊”是比较敏感的。而对“自尊”敏感是自尊水平比较低的表现。一个人自尊水平比较低,凡是涉及到自尊的话语或行为就很容易触动到其内心的低自尊感。这位父亲自己可能就是非常自卑、看不起自己的,因此对于“势力”、“看不起”才会过于敏感。尤其因为自己内在的自卑、不平等心,所以他对保洁这个职业本身就存在轻贱心,而为了防御自己的这种心理,所以就将内在的这种不快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势力”、是不尊重别人,其实和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真正看不起保洁阿姨的是这位父亲,而这一切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他自己过低的自尊的推动。由于这种过低的自尊,他常常进行自我攻击,总会不断反省自己,有过度敏感、道德强迫的倾向。

我们常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么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表面看起来这位父亲是在教育孩子做一个尊重别人、有道德的人,其实他却因为内在的低自尊在完成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投射性认同是一种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接收者会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和行为。这位父亲将自己内在的过度内省、向内攻击、道德强迫投射给儿子,试图让孩子做出愧疚、歉意的反应。而这一次显然儿子是不认同的,但在父亲的强势下,孩子是很难坚持住的,用不了几次,孩子就会内化父亲的模式,认同父亲:“是的,我掉渣了,所以我是一个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人,我不够好,我竟然不尊重一个扫地的人,我是个势力的人……”这种强烈的自责和道德强迫就内化进了孩子的心,也许他在表面上会成长为一个看起来很有素质、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但这种尊重的形成过程并非是以自我尊重为基础,却是以外部强迫、扭曲自己的感受为代价的。很有可能这个孩子会成为一个总在自责、生怕自己做错什么、内心充满挣扎而没有自我的老好人。这位父亲曾“因为母亲的势利,被迫和交往数年的女友分手”,他显然也没有自我,母亲的价值标准严重的影响着他,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之下无力反抗。而他又将这种控制模式通过投射性认同的运作,遗传下去,将孩子也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束缚住。类似这样无法活出自己的经历恐怕还会再次在这位孩子的身上重演。

来自我的知乎问答

(我是北京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人格成长;心身疾病;情绪情感障碍;普通神经质、焦虑;女性问题;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职业倦怠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