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刘思彤

问:近一年多以来,都处在绝望里,无法自拔。虽然不是每天如此,但很频繁的早上醒来莫名的想去死。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甚至躺在床上不想动,不想洗脸、吃饭、出门,觉得没意思,也没用。经常莫名的哭泣,有时候会因为一丁点的小事,或噪音,就控制不了的发脾气,砸东西。甚至有一次差点把自己的手给剁了。失眠,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最多能睡两三个小时。对未来绝望,觉得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幸福了,觉得自己没有明天。常常在笑着的时候,下一秒就会崩溃大哭。常常觉得累,即使什么都没做。莫名觉得头疼。吃饭也是,要么一整天一口不吃,吃就会吃到撑。以上,那些状态持续了一年时间。近几个月不会天天如此,但也总是隔几天就会突然陷入这样的状态,无法自拔。每次至少要持续几天或十几天。我去网上查了抑郁症的标准,发现自己占了非常大一部分,按照网上的标准,我应该已经属于中度抑郁症。由于我从未去过专业机构鉴定,所以只能是我自己认为。并且,我很希望自己有抑郁症,好像这样,就能够解释我如今的状态的原因。

答:关于是否是抑郁症,以及如何治疗,希望你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要自己给自己随便下判断。对你提出的问题“我很希望自己患了抑郁症”,我愿意给你提供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

“抑郁症”是一个标签,“抑郁症患者”则是一个身份。和你一样,很多所谓的“抑郁症患者”非常喜欢给自己贴上“抑郁症”这个标签,拥有“抑郁症患者”这个身份。即使在意识层面他们很厌恶抑郁症,拼命想摆脱,但在潜意识层面,这个病其实是自己一点点培养出来的,是因为有需要才会出现。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呢?如前所说,抑郁症患者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当一个人没有自我的时候,也就没有身份。假如没有自我,那么所有社会上给与的身份都与自我无关。比如一个人是学生,这似乎是一个身份,但假如这个学生从来都是为父母而学习,他就无法呆在学生这个身份里,他会厌学;比如一个人是职员,但假如他每天都戴着面具去工作,没法做自己,他仍然无法认同这个身份,他会觉得自己像是活在一个壳里,用虚假的自己去面对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人无法做自己的时候,他所有这些身份都只不过是分配给他的而已,并非他自己的一种主动的自我实现。既然是被动的,他的内在很可能是抗拒的,但这抗拒又是空虚无力的。这种无力其实也是攻击性无法向外释放的结果,如果能够自由释放,一定不会满足于被分配的身份,而会有力量去发展自我。

我们第一个被分配的身份,就是妈妈的“孩子”,那时的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当然也没有自我,与妈妈完全是融合的状态。假如妈妈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发展起自我,允许我们释放一部分攻击性,那么我们也就有力量和妈妈分离。但假如妈妈不够好,不够稳定,妈妈自己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比较脆弱,或需要用孩子去体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让孩子反过来满足自己的某些深层的缺失和需要,就很有可能会用苛责、忽略、贬低等方式让一个孩子的自我无法很好的发展。这个孩子在情感上会和妈妈缠缚得很深,对妈妈又依赖又愤怒,又需要又抗拒,简单来说就是又爱又恨。对妈妈又爱有恨也很正常,即使是一个相对很健康的妈妈也无法完全满足孩子,所以对妈妈又恨是正常的。但健康的妈妈会允许孩子表达恨意,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能力抱持。假如妈妈很脆弱,孩子对妈妈的愤怒则无法表达。孩子的攻击性无法向外释放,就会转向自身,进行自我攻击,比如认为自己就是没价值、不够好、不值得爱等等,自我攻击的结果就是抑郁,表现出来的就可能是厌学、职业枯竭、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等等

对抑郁的人来说,那些外在的身份都不是在诉说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抑郁才是最靠近自己的位置,是一个没有身份的“身份”,虽然是一个虚假的“身份”,但毕竟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诉说了自己真正最深层的渴望:渴望发展自我,渴望成为自己。

所以,抑郁是一个转折,是一个契机,是一个重新看待自己人生的机会,历史上有无数人经历了抑郁的洗礼之后,凤凰涅槃,活出了全新的人生,或许灿烂,或许平淡,但那个全新的生命,一定终于属于他自己。

同样祝福你。

(我是北京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人格成长;心身疾病;情绪情感障碍;普通神经质、焦虑;女性问题;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职业倦怠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