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suzhou心理咨询专家 虞斌
这几天又有点怠惰了,没有写什么文字,找了一篇十年前自己的成长报告出来,分享给各位。如果你和我有一样的经历,我们拥抱互相安慰;如果你感动了,你可以留言告诉我。(有一些老朋友是看过这篇的,过了那么长时间,不介意的再看一遍哈)篇中提到的时间点,都是十年前的,各位见谅啊。
想来惭愧,十年前的我比现在勇敢无畏,每次看这篇都会流泪。也觉得,一个人的改变需要不断不断地努力精进,一不小心就可能回了原来的路。我在几年前跌入山谷,目前正在从山谷里爬上正路。
——也以此篇纪念去世十八周年的奶奶。
正篇如下:
江南水乡,宁静的小村庄里,有一处并排三间的红瓦平房。门前有几棵笔直的水杉和枝叶繁茂的桐树,种在不大的院子里,院子前是一片碧绿的稻田,田野尽头是宽广的湖面。微风吹过,湖面皱起微谰,有几只水鸟在湖上盘旋,觅食,不时地发出悠长的鸣叫声。屋后是一个菜园,种植着品种丰富的蔬菜,菜园后有一条蜿蜒的绕屋而过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总有些水禽游在水面嬉戏……
这就是我对于幼年家园的印象,现在时时想起,让我怀念又向往。
我在家乡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出生时家庭生活的困境,父母做了决定把我送到苏州的奶奶家生活,把姐姐留在身边(姐姐比我大三岁,我没有出生前她也在奶奶家生活了几年)。那时的我才一周岁半,听以前奶奶说我到了奶奶家后很乖巧,听话。可是有一次见到邻居的小孩抱着奶瓶喝奶,突然开始不吃不喝了,只能又送回父母身边住了些日子。
由此想到当年儿子刚上幼儿园的几天,也在陌生的环境里不吃不喝的,每天送他去上学,他都会乖乖地不反抗,也不哭。可是去接他的时候,一见到我,泪水再也止不住的淌下来。为此写了一首诗,也应该是自己幼年的真实写照吧:
小儿虽无识,
却已知相思。
相见泪两行,
相离知何如?
这样的一次分离,对于幼年的我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
童年里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奶奶家度过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可以说她是我童年生活的主要客体。应该说奶奶并不是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奶奶是北方人,个性豪爽,从小失去母亲的奶奶从未让我体会到母亲的温柔与亲切。当时生活艰苦,奶奶与家人都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照顾我,而我也很听话,从不给他们添麻烦。但是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总是很希望有人呵护有人亲昵的,不能满足这些会很不快乐。有时会哭会闹,可是奶奶却说小孩子不许哭,所以整个童年我很少快乐,却也不可以表现出悲伤。记得有一次,我大概有六七岁的样子,我随着邻居的小孩一起上街玩。回到家,就被奶奶骂得狗血淋头,极大的伤害了我的自尊,以至于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很耻辱。
奶奶和父亲都希望我是个男孩(看极男性化的名字就可猜出一二),奶奶经常说忍耐与坚强是一种美德,幼小的我极希望在他们的赞赏中成长,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他们要求的处事的方式。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在学校玩耍时不慎扭伤了脚踝,忍着痛我没有告诉家里人,每天走着上学,直到有一天洗脚时奶奶看见了我的脚肿得厉害,才去医院看。奶奶会在他人面前用一种赞赏的语气说起这一类的事,而我当时也会觉得很荣耀。
然而事实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寄养在亲戚家的小女孩,是经常会遭遇到他人的嘲讽和耻笑的,幼小的心灵就种下了一种寄人篱下的悲哀与自责。这种情感从我懂事起一直笼罩着我,为了奶奶所说的坚强,我从不把这些痛告诉他人,这样做会让我感到羞愧。
家里还有两位叔叔和一位姑姑,他们都很疼我,常会带我出去玩,陪我写功课,但是却不能弥补我对于父母之爱的渴求。父亲有时会来看我,幼小的我有时甚至认不出他来,见了他叫“伯伯”。后来大一些了,就很喜欢他抱着我,用他的大胡子蹭在我脸上的感觉。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一直和对他的思念一起伴随我长大。
思念,在我幼年的生活里,是不会被伤害的幻想,是一种美好,是浪漫。我会设想种种相遇的场景,然后陶醉其中。
初中的三年时间,父母接我回到家乡,那时我家已经从原来的村庄里搬到了小镇上。居住的小镇河道交错,也能看到湖边的景色。功课闲暇的时候,我总是会走到田野边,走到湖边,贪婪的呼吸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心里渴望着能融化在宁静的空气里。
在小镇上人口不多,街上走来走去的人没有不互相认识的,于是我回到自己家里的事一下子成了小镇上的新闻。邻居见了我都会叫我“小苏州”,父母可能对于这样的称呼不会很敏感,听上去也蛮合适的,因为我从小在奶奶家长大,说得的确是一口标准的苏州方言。可是他们不知道在苏州的奶奶家,是有很多的人叫我“小XX”(家乡的地名)的。才突然发现,虽然回到了自己家,可我是不属于这里的。
很多年来,我一直在这种懵懵懂懂的痛苦之中成长,好象在追寻什么答案,却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到底在追寻着什么。为此看了很多书,先是在宗教里寻找,圣经,佛经,道德经,甚至易经,觉得他们都说得有理,可是并不都适合我;后来又看一些性格方面、锻炼意志的书,也觉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做不到。
第一次看到心理学的书是向一个朋友借的,一本弗洛伊德的晚年著作。介绍了他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看了之后,惊为“天书”。看到他对人的心理细致地分析,说明了力比多对人的心理驱动的影响,就一知半解地分析起自己来。(到现在一直有点内疚的是,实在喜欢那本书,就将它留了下来没有还掉。我是很爱书的人,其实这种行为是我最讨厌的)了解了一些有关“梦的工作”后,还给自己的朋友圆圆梦,说准了的时候,我可是很得意。
直到有一天,我在报纸上见到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招生广告,我告诉自己:这是我想要的。没有犹豫我就报了名,也没有想到这个选择改变了我。
在许多老师的引导下,我渐渐地开始学会内省,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开始意识到许多年来从未真正地与自己的内心交流过,也从未倾听过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当开始知道我的内在是从小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时,我开始在课堂上总是很愿意表现自己,愿意很主动地回答问题,也会在课后追问老师。(要知道,之前我是一个很怕受到他人关注的女子,就怕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哪怕在几个人的小组里发言也会让我很紧张。)而每次的发言我也开始不去注重答案正确与否,只是在强调我的行为,总是鼓励自己多多表现,让自己找回自信的感觉。
2006年5月我参加了精神分析的培训班。在培训班里安排了自我体验的时间,那是我期待以久的事情,以前上课时是看录象如何做咨询,自己也练习。但很想了解老师的咨询是如何做的,这次总算有机会了。去体验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想好要说什么话,想了一些的问题要和老师探讨,心里激动又紧张。体验时当我把要说的都讲完后,想老师总应该有些反应,未想老师依然沉稳,宁静。让我感觉像深不可测地湖水,没有什么不可以被接受和包容的,我也因此感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接受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只是人生及人性之中的一小部分。我想那是老师完成了一个替代稳定客体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修补了我幼年的伤痛缺口吧。因为时间的原因,体验只安排了两次,老师提议我们可以组成会心形式的小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培训刚结束的几天时间里,情绪有点低落,就像是久未开启的水闸在突然之间泻洪,一下子关也关不住。在每月一次的小组聚会时,我谈到幼年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我们小组的组员之间的反馈让我感动,大家都以宽容包容的真情接纳我,鼓励我,让我在团体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感觉。
当然在自省的过程中也有痛苦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是要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无可避免地必须得越过的障碍,只有当一个人能将自己看清楚时,才可能将他人也看清楚,才能教他人如何将自己看清楚。
又一次在小组聚会时,我依然积极地把自己的困惑与组员讨论。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组员,提问题的风格犹如利刃直击人心,且步步紧逼。让人联想到佛教禅宗的棒喝,让我无路可逃,无处可躲,只能迎面而上了。令我猛然发觉,我直面的自我的存在价值感。幼年的经历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怀疑而且无法面对的是自我的存在。这是我内心深处最隐秘,最不想面对的痛苦,眼泪就一下子涌了上来,我当时没有回答。可回家之后,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我:“我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为了谁的快乐而活着?”几天下来,竟然猛然醒悟!
我的生活并不是为了他人啊,正是为了自己啊!而从来的生活里我都不愿也不敢去想这个问题,只是得过且过地生活着。当我看清了这一点之后,就象是迷途的羔羊认识了回家的路,自己的需求自己能看清了,并且也能安心接受了它。
虽然现在与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但之前我是不常去看他们的,更少与他们交流内心。也是学了心理学之后,特别想解答自己的困惑。有一次去父母家,想和父亲谈过去的事情,没有想到父亲说不想谈,我心里很受伤,脸上一脸的不高兴。父亲就问:“你几岁了,还这样的脾气啊?”我随口就答:“五岁。”巧合的是,一次在自己家里我情绪不好时,我问丈夫,我给他的感觉象几岁,他也是脱口而出“五岁”。我想,在我的内心里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为离别,因为哀伤一直没有长大,也没有离开过。我现在要放她走,给她力量,让她成长。
后来有一次与父亲通电话时,父亲的回答让我温暖。我当时情绪不好,父亲以为我和丈夫吵架,我却说是为了对他撒娇才打电话给他的,父亲说:“我知道你,只是想要我抱抱你。”我心里的感动无以言表。我感受到他对我的爱,那是多少年来从未表达过,却的确一直真实地存在的。我心中的小女孩在爱的滋养中慢慢地长大了。今年又去父母家,我与父母并非刻意的谈起过去,才发觉我对于童年的记忆,很多只是片面的,可能只是对于与父母分离的恐惧与厌恶,才记得很多父母对自己不好,让自己伤心的场面。交谈中,我才发觉在童年里和父亲一起相处的时间也不算少,每年学校放假我们都在一起的。我们谈起共同的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情,熟悉的地方,竟然像多年未见的老友那样欢畅!
对我来说,好象一切都在改变。其实确切的说应该是我自己的看事物的角度改变了,感受力改变了,随之而来我的处事态度也改变了。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开端,自我成长与探索的路漫长而艰辛,用我们小组组员的话是“正在路上”,我想我会朝前走,并且走好每一步。
现在想来,真的是凡事皆有因缘,我从对人生,对自我一无所知到现在慢慢了解,少了哪一步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越是这样想,越是感谢我所拥有的一切。
感谢父母给我生命,感谢命运的磨难,感谢长辈的抚育,感谢家人的爱,感谢老师的引导,感谢朋友的关怀,也感谢很多很多的人,就像你一样,今天前来静静听我述说……
(另外感谢我老公,提供了他西藏行的照片给我作为首页图片)
(我是苏州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情感,情绪压力,亲子关系,事业工作,父母关系,个人成长等问题的咨询。)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