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guangzhou心理咨询专家 丁思远

《重口味心理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女主角在新婚之夜翘首以盼地等待新郎,结果丈夫过来深情地拥抱她,抚摸她的头发,抚着抚着……就睡着了,接下来的每天都是如此。直到有一天女主角戴上了又密又长的假发,她才终于对丈夫产生了性吸引力,完成了新婚之夜本应完成的事情。之后女主角发现,自己戴上假发才有吸引力,一摘掉假发,吸引力就变为零。丈夫爱她似乎只是因为爱她的长假发,这件事情让她非常苦恼但又没有办法。而这段婚姻的结果是,五年后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和72套假发。

恋物癖

故事中女主角的丈夫就是典型的恋物癖患者。有恋物癖的人,他们的性欲望不会针对另外一个完整的人而产生(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他们的性兴奋或性兴趣通常与某一类没有生命的物体固定的联系在一起,这类物体可以与人类身体有关,比如脚,头发或衣物,也可以和人类身体无关,比如墙壁,枕头等等。这样的人无法从一般的性活动中获得性满足,因为他们的性兴奋完全与性对象脱离,就像故事中女主角的丈夫,对他来说值得留恋的也许只是女主角的头发,而女主角本身只不过是头发的附属品而已。

收集行为

尽管故事中的女主角和丈夫还是能够愉快的生活下去,但也有一些恋物癖患者的行为不那么让人愉快,因为恋物癖通常会有“收集行为”,而他们的收集行为有时会和犯罪联系在一起。迷恋女性内衣内裤的恋物癖患者有时会难以控制想要偷取女性内衣裤的行为,如果拿不到就会焦虑紧张,但就算心满意足地拿到了,事后也可能会无地自容,自卑自责。而被偷取内衣裤的女性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全,时刻要担心是不是自己被盯上了。但事实上,恋物癖们只是恋“物”,而对“物”的主人没有太大兴趣。

心理基础

恋物癖患者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不可理喻。“恋物“也是有正常心理基础的,应该说我们大家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某种程度的恋物情结,比如在情侣异地恋的时候,有时会拿着对方送的某件礼物或与对方有关的某样东西睹物思人;比如我们有时会被其他人的眼睛、嘴巴或头发迷住;比如当我们很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爱屋及乌”的喜欢和这个人有关的人、事和物。这些都可以算是恋物的表现,也是相当正常的表现。因为“寻找象征”的能力是我们人类意识高度发达的反映,这在人类之中是广泛存在的,我们总能够寻找到一些象征物来代表某个人。而恋物癖与正常恋物的区别就在于恋物癖的恋物行为是极端化的,并且与性对象一点关系也没有。

恋物癖的产生原因

那么恋物或恋物癖是如何产生的呢?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到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在用狗做消化实验的时候,每次给狗送食物之前都会打开红灯、响起铃声,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尽管没有食物,狗一旦看到红灯亮起或听到铃声响起的时候也都会流口水。大多数人的恋物行为或恋物癖也都是目标物与某种无关事物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比如每次约会兴奋得心跳加速的时候都看到对方手上闪闪发光的手链,那么反复强化下,就算约会对象没有出现,自己看到同样闪闪发光的手链也会产生同样的兴奋感。比如某次获得性满足时有某个事物存在,那么这次偶然的经历也有可能把这个事物和性满足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恋物行为。除了条件反射之外,也有其他的原因可能形成恋物癖,比如社会文化或环境导致无法和异性进行接触而只能用“物”宣泄性欲,比如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另类的性教育或性知识缺乏等等。

治疗与矫正方法

恋物癖是一种异常性心理,但大部分恋物癖患者都并无危险性,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对恋物癖患者进行干预,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或行为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由咨询师帮助患者发掘其幼年经历与其疾病的联系,认识到其异常行为是早年幼稚心理水平的表现,是不符合成年人的心理与思维逻辑的,从而来消除病因;认知疗法则帮助患者建立合理正常的性观念和价值体系;行为主义疗法则是通过行为矫正的方法使患者对其性变态行为和心理形成厌恶性条件反射,使恋物不能带来快感和愉悦,从而消除恋物癖好。与此同时,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控制其异常的性冲动行为及由此而产生的异常情绪。当然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患者也要努力寻找新的、健康的、能够让自己产生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最后达到治疗的目的。

- END -- -

(我是广州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语沐心理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人民日报》心理专栏特邀作者,擅长团体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