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陈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娱乐新闻的频频刷屏,真是让吃瓜群众看的哈喇子流满地。例如乔任梁死于SM,马蓉王宝强“出轨门”,文章马伊琍的“周一见”,小编娱记努力把话题炒得火热,吃瓜群众聊得不亦乐乎,可是事情是发生在当事人的身上,为什么反而是无关紧要的人一副要替别人替天行道的样子?

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的看法和观点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通常由于遗传、成长环境与个人经验养成。而现在社会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通过评价和批判别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举个例子,比如: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事后有某调查表明,在对陈冠希辱骂和攻击的网友中占较大比例的是男性。而往往这部分男性在生活中大多是所谓的“屌丝”,别说有个女朋友了,可能日常工作中根本就接触不到雌性生物,这种长期的得不到和丧失感让他们需要一个途径去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当看到别人得到了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且事实摆在眼前,这部分吃瓜群众终于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了。

网络评论大多是匿名评论,即使很多规定评论不能包含黄色、暴力、诋毁等文字,但除非有贴吧坛主专人负责进行相应的筛选,否则根本杜绝不了。在路上无论公交还是地铁,以前都是吵吵闹闹的面对面聊天,现在都是双眼盯着手机不停地刷网页,在这里评论下在那里评论下,以此来刷自己的存在感。

即使有树洞一类的专供宣泄吐槽类的网站,但很多人依然有自己这样那样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苦于无人倾听,只能在网上制造些存在感,归根结底在于自己有些想法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

所有的评论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乔任梁死亡轰动娱乐圈 ,陈乔恩因为没微博发哀悼而被喷子们谴责“不是好朋友吗?怎么他去世了你一点也不关心?粉转路”“王宝强事件,邓超安静,继续晒幸福,乔任梁离世,邓超继续安静,我就呵呵了”如此之类的评论不胜枚举,借着一件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对另外一名艺人的诋毁等等。

网络暴力事件为什么如此之多,就是因为匿名发声无需负责吗?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心理负担吗?因为不会有人无聊到请黑客通过IP地址查到恶意评论者,更不会人肉搜索到是谁在伤害造谣。没有人有这样的精力做这样的事情,网络警察系统的不完善,网络稽查效力的薄弱,所以那些网络喷子们肆无忌惮地宣泄。

言论造成的伤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大更持久更具破坏力,对人的摧残更彻底。娱乐明星也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喜乐哀伤,有不愿意表演的时候。

当然是猜测,也许这些网络舆论造谣者在生活中只是人见人踩的小虾米,但对于评论是他们的权利,这份权利是得到尊重的,但尊重不应该被滥用。

有的时候舆论何尝不是一种投射呢?例如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像别人热情地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应当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小A喜欢看书,看小说,每次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就会被朋友讲她“看书都看傻了,快来看会电视,不会娱乐,不会放松”。别人又怎么知道小A觉得看书就是一种放松呢,只是这个“别人”自己认为看书会看傻,看书是一种紧张累人的活动,只有看电视才能放松紧张的神经。这个“别人”借由讲小A“看书都看傻了,快来看会电视,不会娱乐,不会放松”表达了自己的对于看书的不满。

舆论的背后隐藏内心不满与愤懑,他们需要发声,网络只是他们的一个渠道,但是,这样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我想,并不是,可以达到目的的行为也许因手段变得没有意义。那么,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并不能真正的快乐,又何必呢?

如果,我们自己有痛苦,真正要做的是看到自己的痛苦,并关爱自己,这与他人都无关。

(我是北京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认证催眠师,擅长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等问题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