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fuzhou心理咨询专家 蓝奥
人心理对自身的性身份一旦确立之后,便很难改变。这也是造成很多双性恋、同性恋的心理治疗过程十分缓慢,并且成效微弱。
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促成其心理对自身性身份认识形成的因素包括两大:生物因素和教养因素两方面。
现代遗传学等相关科学提供的研究表明,人类当中就有一部分概率存在先天生理身份“模糊”,从前段时间国际田联上著名的南非某运动员性别之争就能看的出来,这种先天上的生理“模糊”,已经远超出了《木兰辞》中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的程度,鉴别生理上的差异,现在已经需要甄别到相当微观的细节差异了。
但是,对于心理上的性身份来说,不论这类儿童遗传学方面的性别是男性(性染色体为XY)或女性(性染色体为XX),只要父母把他当做男孩教养,便形成男性的性身份;如果把他当作女孩教养,便形成女性的性身份。
从而说明,生物因素只是在出生前胎儿期发挥其决定性别的作用,教养因素对出生后的婴儿性身份的形成则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就算是心理学,解释性身份形成的机制有许多假说。性学习理论认为性身份始于儿童对相同性别的人的行为的模仿和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表现予以语言和行为的强化。
儿童通过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奖励和惩罚,塑造自己的性身份。外貌姣小的男孩从幼生长在女性众多,缺乏男性的家庭中,或其父母经常给他女孩的衣着和玩具,语言上又经常对孩子类似女性的外貌和行为予以赞赏。
这类环境影响对3岁前孩子性身份的建立将发生重要作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则认为性身份是在儿童的分离和个体化阶段作为整个身份形成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与婴儿双边关系的质量。
有的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精神创伤、挫折和内心冲突,以及个人为了保证满足和安宁而解除这些内心冲突的努力促进了性身份的形成,最后导致男性和女性特性的出现;童年时期的这一发展过程,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一般说来在孩子)和后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
人一旦“确定”(认知)了自身的性别角色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要面对社会所期望的具有男性和女性特有的行为模式人。
性别角色所“赋与”人的行为模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其形成在原始人类主要与种属和两性的生理特性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
自然界也是如此,从种系发生的观点看来,动物界已可见到性别角色分化的雏型。例如:大多数飞禽由雌鸟孵卵,雄鸟觅食或在巢旁守护。
故而,在原始社会,男性从事狩猎和战斗,女性进行采集和养育子女。在农业社会,则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封建社会,例如中国妇女受到“三从四德”等礼教的约束,活动大多限制在家庭内,男性则有更多的社会交往自由,人们广为称道的是“贤妻良母”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行为模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之后,妇女从封建家庭桎梏中解脱出来,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是男性应有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
人类数千年来的人文“演化”,对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有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定律”: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讽热嘲或排斥。这个定律在现今社会方方面面不断得到运用和印证。
尽管这条“定律”存在,并且运行了近千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条定律的本身也在悄然的松动中。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社会进一步开放,成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从事过去男性传统的职业,而男性则分担一些家务劳动。不仅如此,在发式、服装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起了显著变化。最直观明显的表现如:男性蓄长发、着鲜艳服装,女性留短发、着男性服装、吸烟、饮酒等,从中性服装大行其道,就可以看得出现实社会的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有了过去几百上千年间都不曾有过的急剧改变。这种改变又进一步融入当代社会,逐渐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但就个体演化而言,来自社会化的过程,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了。例如,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态度,便已显露出来。怀孕期间,父母常常推测胎儿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赋予不同的期望。
婴儿出生以后,父母通过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活动,把男女婴儿区分开来。
两三岁的幼儿,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
学龄前儿童的父母给不同性别的子女购买不同的服装和玩具,对男孩的顽皮和淘气采取容忍的态度,而对女孩的安静文雅则予以称赞。
儿童通过玩具和游戏增强了性别角色的意识,使其行为向相应的性别角色转化。
入学以后,图书和电视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意识将进一步发挥影响。
在儿童的动画世界里,英雄几乎都是男性,是强者;女性往往等待英雄从恶魔身边解救出来,是弱者。
青春期男女区别更明显,社会对其恰当的性别角色表现要求比儿童期更为苛刻、严格和重要。
然而,所谓“恰当”的性别角色,其实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标准,一方面人们的观念随着社会在变化;另一方面依旧受制于传统的观念仍然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新旧观念的冲突反映不仅反应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家庭矛盾的增加。
(我是福州心理咨询师,擅长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性心理、焦虑,抑郁,恐惧等各类神经症的咨询。)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