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fuzhou心理咨询专家 谢颖灵
“全世界都让我好好读书,可是我们就是想好好谈恋爱!” 直到一位大学生求助者呐喊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开始梳理近一段时间做的大学生个案。
回想大学时,自己谈恋爱,家里人虽不反对,但也不赞成,认为这是孩子家不懂看人不准,爱处就先处着吧,以后毕业了,还得要帮孩子正儿八经地物色可靠对象。
“孩子”这个名头,在中国,被父母一直使用到子女24岁左右大学毕业,甚至是27岁研究生毕业,什么时候开始,社会这么一不成文的默契——只要还在求学,就是孩子,就是一身孩子气!我是没有专门研究,或许社会史学家有研究吧。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在孩子求学不同阶段,有相应变化,大致如下:幼儿园是个听话好宝宝,小学时是当干部的好学生,初中时是守规矩的健康少年,高中时是成绩优异的棒尖子。
那么,对大学生“孩子”呢?尤其是当代——90年代大学生,要肯干活又不惹事。
怎么个肯干活法?勤工俭学、踏实做学生干部工作、长假期间积极实习。我提炼为:要表现出具有职业规划的能力。
怎么个不惹事法?谈恋爱能不谈就不谈(毕竟以后爹妈还要给你重新找的,你得维护好清新女/靠谱男的形象)堕胎无耻,开房下流。我总结为:以性冷淡为荣。
影视作品《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大学生遇到亲密行为后果时,师长和父母强制干涉,甚至恶意抨击和施加消极评论,给本就慌张失措的当事人,造成叠加的心理压力。
为什么我前面特意提到了“90年代”大学生。这里就有故事了:
2002年9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以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青春期教育,足见国家对此的重视。
近两年来,政府与社会越来越重视青少年五防自护教育,并在小学校大力推广,其中一项是防性侵。
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2007年开始,性教育首先在小学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幼儿园、小学校性教育已乐观地活跃。
然而,发现一个漏洞了吗?90后考前的娃在2007年左右正在就读初高中,错过了接受较为规范的性科普教育的机会,进入大学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有“开放度较高但不会很好自我保护”的性观念,具有“承前未启后”的特点——“承”了当下时代的探索性表达的积极态度,却未能“启”完善的自我保护能力。
没赶上趟儿依然可惜,但作为大学生师长应该直面这么一个事实:20~24岁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需求接近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顶峰,与异性接触又是成长至今已被限制最少、接触机会最多、接触群体最广的阶段。有逼格地形容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大学生群体去体验性就是必然而且正常的。与其抵抗生态规律去阻碍大学生性行为,不如去思考能在促进大学生性观念健康化做些什么建设性的改变!
所以,到了这里,关于我们对于90年代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性观念,我们或许该思考:
一、承认是生理成熟的成年人,不避谈;
二、培养对性行为的自我负责态度和能力;
三、关注开展性健康科普的活动、服务、调查。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尊重个体,渗透在第二点里,作为一个成年大学男生,你想要与女生发生亲密行为,是否懂得尊重对方意愿?会对性行为后果做好规避风险的保护措施?对意外怀孕后果做好承担的准备?作为一个成年大学女生,你对性行为产生的健康问题是否有承担的能力?作为大学生家长,你是否尊重子女自主使用自己身体的主权?你能做到不以“爱”的名义抨击或限制子女的性行为吗?
更具体探讨之:出现大学生子女怀孕,父母会做到像成年人之间那样平等地对话,听取他们处理事件的意见吗?
当社会群体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父母做到合适的尊重与适度的帮助,大学生子女便会相应地完善对性的态度,更加成熟、理性、有责任感地对待性行为,他们的异性交往甚至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蝴蝶效应应运其中……
大学生,不仅仅是大学生,更是成年人。健康两性交往,从尊重开始。
(我是福州心理咨询师,擅长亲子沟通、人际交往、异性沟通等问题的咨询。)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