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奥

伴随着懵懂的婴儿期,一同成长同样懵懂的性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它的主人自然而然的要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儿童期,又称童年期。

这个阶段是介于婴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般说来,这一时期孩子是处于正值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的阶段,故也有人称之为学龄初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发育与婴幼儿相比,相对缓慢而平稳,但性心理发育则随着新的生活和教育的开始,发生了有决定意义的变化。

儿童早期并没有和成人世界那样清晰明了,界限分明的性准则和性观点,更多的只是潜移默化中对成人世界性准则和性观念的一种模糊吸收与消化,并将其作为自身不断成长,直至最后构筑出高度明确的性概念和性信念的前身,这个阶段的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即便今后成人了,也能找到来自于儿童期的烙印,可能在成年人性行为的主导上,也可能在许多成年人性问题的心理需求上。

儿童期是人类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这一性发展全过程的开始,也是这一过程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儿童期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与婴幼期相比,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双重学习当中,一方面开始校园新的生活,另一方面开始面对来自家庭的新的要求和压力。故而,儿童心理发展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婴幼儿阶段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在童年时期的生活条件下,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起来。

儿童进入小学后,取得“学生”的称号,作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而被认可。他们不再是成人的“附属物”,进入公共场合不必让父母携带,外出乘车需要买票,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似乎和父母上班具有同等意义。

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上。低年级的儿童和幼儿差不多,还不会独立地评价自己。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长、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教育和影响,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渐形成,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所发展。“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渐渐地在脑海中形成。

对于性心理来说,这个自我意识的强化,主要是体现在对自身的性别的定位上。简单的说来,这一阶段的性心理开始初步进入了“同伴教育”的阶段。很多孩子会在课余交流两性话题。

即便孩子处于1、2年级,依然可能兴趣黯然的讨论着性特征的发育,和面对发育带来的一些生活习惯的变化。如果,觉得我这么说是危言耸听的话,那么可能是你对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你对现在的孩子缺乏了解。

记得有过家长和我探讨过,其就读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回家转述班上的男同学和女同学探讨胸罩什么时候穿,穿什么样的好看,甚至,男同学还对探讨中的女同学今后的发育“前景”做了预测。作为家长和我说这些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紧张和慌乱,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知所措是正常的。但是,对于这些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话题,其实,是社会性观念变化在孩子身上的折射罢了。

面对孩子一半好奇,一半带着玩笑的心理转述这类话题的时候,作为家长也应该抱着轻松的态度,轻描淡写的寥寥几语带过。斥责和刻意地回避,会在孩子的将来带来完全意想不到结果。

记得好多年前,我曾经对一位熟人建议,要对其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当时那个男孩大约13-14岁,不过,那位熟人大大咧咧的敷衍着我的建议。作为我,十分清楚这个男孩家长的想法,由于孩子是男生,这个做家长的,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和性心理教育上有着“不会吃亏”的心态作祟。故而,对待孩子的教育相对薄弱,我也不好继续勉强熟人,毕竟各家的孩子各家教养。

不过,最后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我提出建议后几年,这位熟人的孩子18-19岁时,我接到了个电话,话筒里传来了原本“不温不火”的家长心急火燎,却又吞吞吐吐的话语,费了大半个钟头,才弄明白,这个男孩子18岁之后,就一直闷闷不乐,家长都没有在意,还以为孩子上了高中,学习压力大了,“懂事”了,会“操心”学业了。不料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看电视,忽然孩子看电视播放某品牌卫生巾的广告时,一脸忧心忡忡的问父母,“我什么时候才能用这个,现在我都18岁了,是不是我有问题,怎么都没用到这个……”

男孩的母亲听到这一席话,无异于晴天霹雳,几乎当场崩溃。无论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男孩这段时间以来闷闷不乐的原因,居然是因为用不上卫生巾而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病。面对这个尴尬的现实,让全家人彼此陷入了难以言表的的错愕、羞愧、自责和惶恐中。后来,经过1年多近2年时间的调整,这个男生、甚至这个家庭的生活逐渐才恢复正常,回到“正轨”。

(我是福州心理咨询师,擅长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性心理、焦虑,抑郁,恐惧等各类神经症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