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慧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成龙成凤,不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从小到大就把所有的爱倾注在了孩子身上,比如胎教、幼教、早教和各种特色特长课外班等,只要孩子成绩好,学习之外的一切全包在了父母身上。

当然,父母为了孩子付出自已的爱确实无可厚非,但过犹而不及。

过分的爱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成为读书的机器而难以自立。

特别是当从未受过委曲和挫折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觉得理想与现实存在太大的偏差,无法适应,更难以接受和应对,便逐渐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出现意外和偏差,甚至走向不归路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假如真正到了那天,就往往后悔不已,更是悔之晚矣。

试想父母们的动机确实是好的,但方法的确不妥,并且随时都将挂在口中的一句话:“这一切都是为你好”作为说词。

可以看出一片良苦用心的背后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好心办坏事。

如:要么包办代替,要么严加管教,要么强加于人,即不让其做事,又限制其自由,更绑架其思维;

有的父母将在单位的角色带到了家中,用在了孩子身上,把孩子作为了自己的管理教学对象等等……

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其他的你不用去管;不准看手机看电视,这样不准那样不准,而自己让孩子不做的事,父母自己却偏要带头去做,只是说教而没有引领正向的实际行动;

别人家的孩子都上某某特长班,我花这么多钱你没理由不去上等等言词。

其实父母所做的一切,不但不能让孩子接受,反而让孩子心生反感,产生逆反。这些让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父母的不当之爱及童年的经历确实对孩子影响很大,那怕是不会说话的小婴儿,都会有心灵感应。

特别是在其幼小的心灵感受的氛围、不能接受的爱和受到的创伤,长大后会进行复制和翻版,最后留下终身的遗憾及难以自拔的阴影。

所以,善意提醒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应恰到好处,把握尺度。

对孩子的好,并非是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接受程度。

父母常常应以朋友的身份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去尊重、理解、关爱并陪伴孩子,与其交流,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倾听其内心的声音,感受其心灵的感受,让其真正能够体验和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并是自己想要的爱,特别在细小的环节行为和小事上多加关注。

用自己的背影和细小行为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孩子,达到潜移默默化,言传身教的目的。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去提供暖心的亲子之爱,去体现恰当的爱子之情。

我是冯兴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内江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亲子教育,职场减压,考前焦虑,抑郁恐惧,失眠强迫,两性困惑,自信培养,潜能开发,注意训练,沟通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