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要找到父亲,清晰地看见他的模样;想要跟他交谈,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想要跟他探讨很多问题,找到‘父亲式’的启发;想要听听他的理想,与他一起奋斗拼搏......

可我很清楚,父亲不在了!永远不在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见到他了!我绝望极了!无助极了!除了哭,找不到更好的方式......”

这是我记录的昨晚的梦境片段。

从23岁那年开始,这个场景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里。

23岁那年,我第一次想要尝试接受一个男生的追求,谈一场恋爱。

但我真的不懂男生,更不知道该怎么与男生相处。而且,最要命的是,我害怕与男生有肢体接触,甚至连近距离都感觉别扭。

我就想,如果父亲还活着,我可以去跟他谈谈,他一定能给我答案,也一定会告诉我该怎么做!我还可以要求父亲抱一抱,体验一下躺在父亲这个男人怀里的感觉!

而实际上,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叔父身边长大,叔父待我如亲生,甚至比亲生更宝贝!

但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固执地认为只有“父亲”能给我答案,也只能在“父亲”面前才会如此敞开和自由!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与父亲的真正链接是从23岁开始的。而实际上,父亲是在我7岁时离开的。

但那个时候我更多的是跟随大人们的悲伤而悲伤,跟随大人们同情的目光而自怜,仅此而已!对于“父亲”的角色,没概念,只是一个人的存在与消失的区别。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

当我开始真正思念父亲时,我对他的一切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样貌,他的成长经历,他的脾气性格,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我开始搜集一切关于他的资料。

默默地,近似疯狂!

但,执着会带来加倍的求而不得的痛苦!我得到的关于父亲的资料越多,越是想要当面向父亲求证,然而,求而不得!我很清楚,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得到!

然后,是深深的无奈和绝望......

几年后,我在参加国家二级咨询师的论文答辩时,一位主考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醒悟:是时候,与父亲说再见了!

论文是自我成长经历的梳理,当我讲到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时,我描述:

“我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所以我7岁以后没有父亲......”

其中一位主考老师打断我:

“你有父亲,你的父亲一直都在!”

就是这句话,让我当场泪下,泣不成声......

是啊,不管父亲在哪里,对我来说,父亲角色是永恒的,是一直存在的啊!他不会因为父亲肉体的离开而消失,他会一直在那里啊!

而且,我深信,父亲肉体的离开并不代表他的消失,他的灵魂一定在某个地方!他一定在以我所不了解的方式继续他的行程!

这份安心,让我在再次想起父亲时,有了许多的平和和安定,那就像是一根定海神针,让人觉得无比安全与踏实。

这份安心,让我足以坦然去面对父亲的新旅程,在心里跟他说再见!

时至今日,仍会经常想起那位主考老师,并感恩!他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理解到“什么是心理咨询”。

不是讲道理,不是说教,而是情感需求的回应——一针见血,但带着温度!

*2*

醒来时回味昨晚的梦境,场景已有些模糊不清,但感觉清晰。

想,许久不梦到的场景为何又来了?

想不到打开手机之后,却收到了朋友母亲车祸离开的消息......

“太突然了!不相信这是真实的......”朋友一直重复这样的话。

是的,没有人相信前一天还鲜活的生命,只在一瞬间便阴阳两隔!

棺内阿姨安祥的脸,如睡着一般——太不真实了!

在那一刻,你会深切地感觉到:生命如此脆弱!不定哪个时刻,在毫无准备的时候,就消失不见了!

记得朋友不止一次聊到母亲的唠叨、硬塞过来的生活照顾......过去的种种,在这一刻,却显得如此宝贵!

朋友一直守在母亲身边,告诉她,此刻来跟她送别的是谁,甚至之前她们一起做过的聊过的相关的事情和话题......就如母亲听得到一般。

我想,这是朋友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妈妈告别吧......

*3*

和逝去的亲人说再见,需要仪式。

曾有一位十岁的小来访者,我暂且称呼他为Y吧,被妈妈带来求助:自从爸爸去世后,孩子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忧伤。这让妈妈非常不安。

在Y的沙盘作品中,象征自己的小男孩儿站在爸爸的坟旁,很无奈地看着远处背向他的妈妈......

我问:为什么?

Y说:如果小男孩儿走了,就剩爸爸一个人了,他在地下很冷,很孤单。而妈妈要赚钱养家,没有办法一直陪着爸爸,只能由我来陪。

小男孩儿想要帮助妈妈,但因为太小,实在无能为力,只能陪着爸爸......

这是一个内心细微得让人心疼的孩子。

我建议Y在妈妈的帮助下,去举行一个跟爸爸告别的仪式,去跟爸爸说“再见!”。

Y问:可如果我想爸爸了怎么办?

我告诉他:爸爸一直都在,想他就去爸爸的照片前或坟前看看他,跟他说说话......

在接下来的沙盘作品里,小男孩儿离开了爸爸的坟,跟妈妈手牵手背向爸爸的方向前行,身体姿态轻松许多。

Y告诉我:妈妈带了香纸,和他一起去爸爸的坟前了,他告诉了爸爸,以后不能常陪他了,因为他是小小男子汉,他要帮妈妈分担,尽管不知道能帮妈妈做点什么,但,能做一点妈妈就会轻松一点......

仪式看起来有些“虚”,但它能让心产生变化,让力量与希望由此诞生!

*4*

因为意外或疾病夭折的孩子,包括没能出生的孩子,会久久牵住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心。

来自妈妈们的自责和牵挂往往更多一些。

妈妈们会有很多的假设:

如果我当时更小心一些,如果我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得更健康一些,如果我能更早地发现异常,如果我能更早送孩子去医院,如果我当初坚持那样做......

这些假设背后,影射着妈妈们内心对孩子离去的不接受,也影射着大多数妈妈们的共同信念:没能保护好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部分妈妈们在一段时间的悲伤过后,可以继续孕育宝宝,宝宝的顺利降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父母疗愈失去孩子的痛苦。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妈妈们,很难再次怀孕,而有些妈妈即使顺利怀孕却很难顺利产下宝宝,除了身体的原因,更多来自心理的影响:

她们因为离去的孩子而长久悲伤、自责甚至自我惩罚,她们甚至选择不再相信自己有再次孕育的能力——尤其是经历过不止一次孕育创伤的妈妈们。

她们用不再拥有其他的孩子的方式来守护离去的孩子!——当然,这可能是她们无意识的行为。

在中国,可能很少有人为夭折的孩子举行送别仪式,更别说还没有出生就离去的孩子(在很多老一辈人的眼里,未出生的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孩子”)。

民间的传统习俗认为,夭折的孩子是来“讨债的”,所以要尽早尽快“打发”走。

但对于父母,尤其是妈妈们来说,告别仪式显得尤为重要。

G在婚前有过两次主动堕胎经历,婚后多年不孕,但自己和先生的身体生育指标完全正常。

G将原因归于:上天对她两次“杀死自己的孩子”的行为的惩罚!她觉得自己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

但她同时又极度渴望经历孕育生命的过程,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女人!渴望成为一个好母亲,她希望通过好好养育一个孩子来弥补以前的过错!

G一直认为,那两个没有出生的孩子是那么无辜、可怜、孤单、伤心甚至绝望......

他们一定一直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地方,没有人陪,没有人疼!许多次在梦里,她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唤和哭声!

而实际上,那只是G的幻象!那是想象出来的,并不是“感觉”出来的!在感觉里,G没有与两个孩子联系上。

真正的联结发生在冥想中。

当G在指引下完全放松身体,去关注感觉,感知自己,感知孩子时,她看到的景象完全出乎预料:

两个孩子各自在自己的“阳光里”

G解释说:孩子们的头顶上方,都各自有一束太阳光,来自看不到头的天际,那束光似乎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们在各自的太阳光束里低头玩耍,自在,安乐,恬静......

是的,妈妈们总是在无意间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同时缩小甚至忽略了孩子自己的能量。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诞生,当完成使命时,便会离开,进入下一段旅程。

(此处的诞生是指形成肉体的生命之始。如果你读过南怀谨先生的《佛说入胎经》,你一定知道,人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灵魂的存在。)

所以,对于早早离开的孩子们,父母需要给予信任,给予允许,与他们告别,送他们离开。

这可能需要一些仪式,比如整理处置孩子的相关物品、说出想要对孩子说的话、传统习俗里的送纸钱......

*5*

“面对死亡能使你的心格外专注。”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面对死亡既是本能,也是“技能”。

我们通过经历别人的死亡,尤其是亲人的死亡,来感受和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处理死亡带来的感受冲击(恐惧、悲伤、无助...)。

同时,死亡带来重新审视自我和关系的机会与动力。

尤其是意外造成的突然死亡,对自我最直接的冲击是停下来审视:

我正在做什么?

这是我想要的吗?

我最珍视的关系和人是谁?

我最在意事是什么?

我最想要做的事是什么?

......

此刻,想到了电影《遗愿清单》。

而对关系的冲击往往是和解,死亡几乎能淡化所有恩怨情仇!

*6*

《西藏生死说》里有一段详细描述了人死之后,灵魂的去向,以及要经历的选择和关卡(详细内容请自行参看原文)。

从科学的角度可能很难解释论证这一理论,但我相信宇宙本身,或者说人本身,一定有超越科学的部分;那个部分可能只有少数人能通过修行感知到,或者看到。

所以我愿意相信,死亡只是肉体的部分,只是告一段落,灵魂永存,且生生不息!

跟远去的亲人Say Goodbye!

在未来的某个角落,或许,再相见!

☆我是姚建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常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个人状态调整,青少年心理辅导,婚姻家庭,梦的解读,冥想带领与引导,人际交往,职业规化,孕产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