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yichang心理咨询专家 许一荣

你对家庭有哪些期待呢?

有人会说:我希望家庭是温暖的,和睦的。

有人会说:我希望那是一个可以让我自由自放松的地方。

有人会说:我希望在家庭里得到理解和尊重。

有人会说:我希望无论我在外面遭遇什么困境,家永远都是我的避风港。

有人会说:当所有人都不相信我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家人能坚定的信任我支持我。

是啊,“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意义上的住所,更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归属。

******************************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理论中,提出了母婴关系中需要具有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因此,这里所说的容器的意思要与心理学家比昂的“容器”概念区分开来)。

通俗的来说,就是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或者在一个家庭里,创造一种接纳的、允许对方真实表达的、可以促进心理成长的空间。

如果能有这样一个空间,那么所有成长中的问题都能在家庭内部进行容纳和转化,给孩子或者所有家庭成员一个可以自发性地发展自我、改善自我的空间。

******************************

我们先来看看大部分家庭里存在的普遍现象:

孩子:妈妈,我的手表掉了。(伤心地说)

妈妈:什么?你是怎么搞的?怎么这么不小心呢?(一开始就质问责备)

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我把它取下来放在旁边的石凳子上,后来就搞忘了,等中午我才想起来,返回去找的时候已经不在那里了。(懊悔地)

妈妈:早就跟你说过多少遍,自己的东西要收好,你耳朵长哪里去了!(忽略孩子当下的情绪,继续指责甚至羞辱。)

孩子:妈妈,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知道我粗心,对不起!(孩子感到委屈,也开始有自责情绪。)

妈妈:算了算了,以后多长点记性,这块表买的时候很贵的,丢了多可惜啊!再这么不小心,以后不给你买这么贵东西了。

(只关注事件本身和物品的价值,依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同时威胁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犯错就不配拥有贵的东西。)

孩子:知道了……(本来丢了手表只有失落、伤心,现在多了懊悔、自责、羞耻、恐惧、无价值感。)

回想一下,作为成年人,我们丢了东西以后,即使物品本身的价格并不贵,但依然会有很多令我们纠结的复杂的情绪,甚至有时候好几天都沉浸在丢东西的负面情绪中。

因为,我们的童年接收的也是来自父母这样的回应方式。

******************************

接下来看看抱持性的回应方式是怎样的:

孩子:妈妈,我的手表掉了。(伤心地说)

妈妈:啊,这样啊,你一定很伤心吧?妈妈知道你最喜欢那块表了。(一开始虽然有点惊讶,但能先关注到孩子的情绪。)

孩子:是的,妈妈,呜呜呜……(孩子被理解到了情绪马上开始释放情绪)上体育课的时候,我把它取下来放在旁边的石凳子上,后来就搞忘了,等中午我才想起来,返回去找的时候已经不在那里了。(懊悔地)

妈妈:唉!妈妈看得出来你很伤心,而且很懊悔对吗?(继续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孩子:妈妈,如果我不是那么粗心,手表就不会不见了,呜呜呜……(开始有自责情绪。)

妈妈:嗯,看起来你有些自责,不过妈妈看到大部分时间你都还是能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啊,有一些时候丢东西也正常,人哪能每次都那么仔细周到。

(理解孩子的自责,同时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整体的评价自己,而不是由一件事的结果评判自己。并且表达了孩子“犯错”这个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孩子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人。)

孩子:妈妈,手表很贵,丢了真可惜。

妈妈:是啊,所以怎么办呢?(促进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孩子:如果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给我压岁钱,我可以用压岁钱再买一块吗?

妈妈:当然可以啊。

孩子:以后上体育课之前我会把手表先取下来放到书桌里,这样就不会丢了。(释放情绪和被理解之后自发性自我改进)

妈妈:嗯,这个办法不错,你看,虽然丢了手表,但是你学会了更好的保管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很好的成长机会。

(帮助孩子看到事件的积极面,任何所谓的“犯错”都可以是成长的机会。)

孩子:嗯,是的,谢谢妈妈!(被理解后,释放了情绪,总结了经验,心情放松了,事情完结了。)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一开始妈妈对于丢手表也可能有一些情绪,但她能及时的放下自己的情绪,去倾听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允许孩子呈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自发性的进行成长。

通常,家长朋友们认为“教”孩子是最重要的。

但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成长本身是自发性的,就像一颗小树苗并不需要“教”它如何长大,而是为它提供适宜的土壤。

而抱持性的环境就相当于滋养性的土壤,孩子的成长会在其间自发性的完成,因为这是人性本身具有的潜能。

******************************

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抱持性态度的几个要点:

1.不否认、拒绝对方的情绪。

2.放下自己的评判,耐心倾听对方的表达。

3.重点关注对方的情绪。

4.当对方释放完情绪以后,引导其看到事件本身带来的积极的意义。

5.仅仅是陪伴,更少的去“教”,而是促进对方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到亲密关系中,或者其他任何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因此而变得十分和谐。

******************************

我们说,家是一个“容器”,容纳了什么呢?容纳那些观点一致的部分,或者被共同认为是好的、对的那些部分。

但对于那些观点不一致的部分,或者被称为坏的、错的那些部分,我们有耐心去倾听对方吗?

我们有勇气放下自己的评判,去试着了解和接纳?我们有好奇心去和对方一起探索事情背后的真相吗?

往往这些方面的互动才体现一个家庭里的爱。

因为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追求错对和好坏,一个事情发生以后,先评判好坏或者错对,一旦评判开始,免不了指责和批评。

这样一开始就远离了事情的真相,拉远了关系里两个人的距离,最后的结果是,当事人并不能从事件中获得成长、吸取力量,同时加深两人的关系。

******************************

家是一个“容器”,不仅容纳那些好的、对的,也应该允许犯错,允许坏的行为。

同时,给予那些错的、坏的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允许与此相关的情绪呈现真实的状态,释放、转化,最后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毕竟,如果我们不将好坏、错对仅仅对立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那些坏的、错的,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孩子从中吸取智慧、获得力量,并发现负面事物背后更深的意义。

也许很多朋友会说,道理都知道,但是很难做到啊,一遇到某些情况,下意识的就开始指责孩子了。

是的,作为家长,我们会有很多惯性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一直强调:潜意识的教育比意识的教育更加重要。

重要的不是我们给孩子讲了多少正确的道理,而是我们真的必须探索自己内在那些固有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做到知行合一是不容易的,但心理咨询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和途径去达成这些目标。

愿我们都可以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容纳我们生命的每个面向,帮助我们自己、孩子和伴侣成为完整的人。

☆我是许一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宜昌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场减压,心境障碍,神经症,灵性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