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yichang心理咨询专家 许一荣
记得五年前第一次去蹦极,站在百米的高台上,我感到眩晕,双腿发软。
原本打算潇洒地张开双臂做自由状飞翔,结果最后多亏了身后的工作人员一个“降龙十八掌”,将我快速地推了出去,不然我恐怕没有勇气自己跳下去。
整个下降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自由落体,我必须在空中自由落体的下降到身上绳索能伸展开的极限。
然后进入第二步——被绳索反复拉伸,出于惯性在空中弹来弹去,直到拉伸的惯性完全消失,我才被降落到一只小船上送回岸边。
虽然全过程只有两分钟,而我却感觉好似至少有十分钟那样漫长。
尤其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双臂不由自主的紧缩在胸前,牙关紧咬,没有发出半点声音,直到被绳索反复拉伸那个阶段的时候,我突然开始大喊,释放我的恐惧。
而我非常清楚,那个自由落体连喊都无法张开口的第一阶段,是最恐惧的。
因为我除了下意识地使用全身的能量去抵抗那个“失控”以外,无能为力——哪怕是释放恐惧。
结束以后,我感到浑身的能量消耗殆尽,又饿又困,而那时我才刚刚吃完午饭一个小时,短短两分钟的时间,所有的生命能量似乎都用来对抗那个由“失控”来带的恐惧。
*对于“控制”的需要
“控制-失控”,这又是一组二元认知结构,我猜大部分人都会赞同我们必须学会控制,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分事实,但又谁愿意体验失控呢?
它对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年,心理学家会告诫所有的父母,必须无条件的、及时的满足婴儿的需要。
因为婴儿需要以此建立他的全能感,即感到这个世界是被他(她)所控制的,这让他(她)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当然,佛教会说这是幻相,当然所有跟自我有关的认知都是幻相,毫无疑问,但我们生命的最初甚至之后的成长,都需要这样的幻相来维持生命的发展。
接着,婴儿开始逐渐长大,发展他(她)的自我意识,他(她)需要学会灵活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比如学会走路、自主大小便,逐渐熟练的使用语言表达,接着是自己吃饭、学会遵守规则、与人合作、学习知识、考试、谈恋爱、工作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步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学习对自我的控制。
我们需要“控制”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有秩序,有秩序的生活让我们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和存在感。
可有人会问,强迫症患者对秩序感有很高的要求啊,为什么他们还会经常感觉到不安、内心空虚和无意义感呢?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台高度精密有秩序的机器,它的准确性非常高,几乎不会出错,你感觉如何?
也许你会说,这台机器很棒啊!对啊,它很棒的!不过它是一台机器。
作为人类,当我们要求一切尽在掌控之中,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变成机器,精准但缺乏活力。
这也是为何强迫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会经常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是缺乏人性意味的,好似他们应该是机器一样。
不能犯错,不能做不符合父母期待和标准的事,最好一切按照父母的要求、没有自主意识、没有出错、没有变化,不然就会引发父母强烈的焦虑,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孩子。
*对于“失控”恐惧。
害怕失控,本质上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害怕全能感被挫败,感受到自己的无能的,不可能掌控一切。
刚刚我们说到婴儿需要足够满足对全能感的需要,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儿童需要一段足够长的全能感时期”。
同时他也说到“恰到好处的挫折,可以破除儿童的全能感,加上抱持性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达到人格的整合。”
那么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既是自信的(全能感充分被满足),又可以接受自己也有无能的一面(恰到好处的挫折被治愈)。
我们的确不可能是全能的,当我们还是孩子,可能的情况是:
我们学步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学习大小便的时候不小心尿裤子了,学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弄得到处都是,或者考试失败了,学习成绩不是每一科都理想,谈恋爱失败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们以及工作不顺心等等。
这每一件事都会给我们带来“失控”的感觉,全能感被挫败的我们,可能有时候极其暴怒又无能为力。
第二,是害怕失去自我,被他人掌控。
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祖师爷佛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1.5岁-3岁),显然也是将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这个时期孩子必须学会自主大小便,如果父母的控制过严,比如要求孩子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大小便,绝对不允许尿裤子,或者尿裤子以后,严厉的批评孩子,都会导致在这个时期的固着。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自主排便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身体机能的训练,还有获得心理上的自主控制感。
过于严格的大小便训练会导致孩子失去对自主感的体验,导致成年以后在人际关系中容易出现权力争夺,表现出喜欢掌控他人和关系。
因为在肛欲期没有获得自主感,以至于非常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失去控制权,而反过来首先控制他人。
第三,害怕一切未知的事物,即害怕变化,佛学称之“无常”。
人类似乎生来对于“变化”就格外的恐惧。
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一种未知的、模糊的、完全无法掌控的感觉,因为它是无法被预料的,可能是不符合期待的,同时也可能是不熟悉的。
变化本身可能让我们遭遇失误和失败,就像我一开始分享蹦极过程中自由落体的感觉——没有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
这会引发内心最深的恐惧,我对此有一个自由联想,这感觉就好像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随时都会遭遇不测。
因此,这里面也有一个潜在的心理语言——一切未知的都是可怕的。
但未知的不是也常常带来惊喜么?对呀,但恐惧导致我们总是只能执着事情的一个面向,而不能从整体来认知。
而无论佛学,还是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真相——变化乃是宇宙的本质。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被发现是构成物质的最小或/及最基本的单位。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格在1927年提出——粒子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首先,量子世界本身不是具体,因此确定粒子状态就存在根本的限制;其次测量者本身也会对粒子的状态造成影响,导致测量不准确。
量子力学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证明了,宇宙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充满变化的。
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也是这个意思。
“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
“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着“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
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
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
另外西方占星术也是很直观的反应了这种变化,当天上的星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时,地球上的人类的身心都会被影响。
更具体的来讲,就是我们会随着天体运行的规律来进行自身的净化。
生活中大家会发现,我们可能在一段时期都面临同一些挑战,在另一个时期,又面临一些其他的挑战,这跟天体的运行密切相关,所以有人会说,为什么占星这么准啊。
在古老的玛雅文化中,玛雅人以260天为周期的卓尔金历来计算时间,每个人的生日都有一个玛雅KIN(类似于星盘),在260天的周期里,每日都有都有一个KIN,即当天能量解析,我们能看到每天不同的能量对我们的影响。
这是非常有趣的,获得控制感对于我们扎根在地球,适应现实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们感到安全、有价值感、存在感。
但有时候学会放手,则能让我们更豁达宽容以及自知的面对生活和他人,获得更和谐圆融的心态和人际关系,让自己活得更鲜活自由而不是像一台机器。
甚至对于无常的接受,最终会让我们学会敬畏宇宙那更大的力量,领悟到生命的终极智慧——“无我”。
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则说:“解脱不是摆脱消极的一面,而是摆脱积极和消极双方的对立。”
所以,如果我们不再将“控制-失控”仅仅作为一组对立的二元结构,那么我们将看到它们各自对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最终我们将彻底放下它们对我们内心的束缚。
☆我是许一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宜昌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场减压,心境障碍,神经症,灵性急症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