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荣
这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共鸣的话题。
不然佛祖不会说:众生皆苦。如果人类没有痛苦,人类的意识便不需要制造出“神”这个精神信仰来拯救自己。
关于“受苦”这件事,通常人们会有这样几种反应:
『我的命不好,生在这样的家庭,运气又差,我只能认命。』(责怪原生家庭)
『都是XXX的错,如果他(她)能改变,我就不会这么痛苦。』(责怪伴侣)
『一定是我前世做了太多坏事,所以这一世要受苦。』(责怪自己业力太深)
有人说:投胎是个技术活。
当然,我们在原生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人格的塑造、对自己的认识、与人交往的模式、是否能展现天赋并持续创造个人价值、协调好工作与生活令自己感到和谐而充实,满足自己对于价值感和意义的追寻。
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就像土壤,滋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能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
一个人在家庭里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价值感的孩子,必然是非常自信的,同时也会把这些滋养性的特质带到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里。
那么我们会看到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他(她)也总是比较幸运,得到好的工作机会,遇到好的伴侣等等。
因为他(她)潜意识和人的关系模式就是——我是值得被爱的。这是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印记。
可往往现实中这种情况只是少数,所以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能从家庭里得到心理学所说的那种“良好的原生家庭教养环境”。
按照那个标准,在咱们中国,恐怕90%以上的家庭都是不及格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刚刚说的第二点中,我们会容易责怪伴侣,因为原生家庭中的相处模式也会带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中。
****************************************
容易责怪伴侣的朋友们,如果仔细想想,是不是你在原生家庭中你的父母也总是指责你,把他们的责任推到你的头上呢?
比如妈妈心情不好,也许会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责怪是孩子不听话,实际是妈妈心情不好对孩子没耐心。
或者爸爸会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如果更努力一些,学习成绩更好一些,爸爸就会更有面子和自尊,实际是爸爸自己需要以孩子的成就来满足自己在人前的自尊。
还有的父母,认为养育孩子很辛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向孩子抱怨,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
实际上,这是父母自身匮乏、依赖,给予不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反倒要向孩子索取回报。
****************************************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像一种沉重的负担,成年以后即使回报父母,也不是以爱为基础,而是感觉像还债一样。
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的付出也是以索取为回报的,一旦对方不能给予同等的回报,就会怨气冲天,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不看到自己反复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的人际模式导致的痛苦和失败,那么就会继续重复在原生家庭里的旧的模式,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失败的人生,就像我们重复在父母那里体验到的一样,总是不被理解、不被认可。
要终结这个魔咒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的学会为自己承担责任。也就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疗愈自己、改变自己。
****************************************
*原生家庭确实是“受苦”的起源之一。
由此痛苦跟随我们又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中最为明显,我们与伴侣和孩子的相处最让我们能观察到那些重复出现的情绪模式、行为模式和人际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佛洛依德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强迫性重复”。
他发现每个人在0-6之间的经历将成为一个人一生的人格格局,6岁之后,我们所有的人生经历都会不断的重复6岁之前所接受的影响,以此去塑造我们的人生。
古人也有这样的哲学思想,即“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太悲观了呢?好像我们人的一生就已经由出生的前6年决定了么?
但正如我一直强调的,身在二元的世界,我们永远都需要不断地从整体上来看待事物。
“强迫性重复”固然限制了我们的自我发展,它会导致我们无意识的去重复过去的痛苦,同时制造新的痛苦。
但恰恰因为这种重复体验,才有机会让我们意识到童年经历的痛苦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痛苦往往是促成改变的动力。
所以,佛教里讲:苦够了,才能生“出离心”,想要走上终结痛苦的道路。
****************************************
另外,“强迫性重复”也给我们的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因为即便它给我们带来痛苦,但我们知道如何在这种痛苦中生存。
这是我们自童年就无意识学习到的生存法则,这种隐秘的受虐及自保形式,往往很难被我们觉察到。
比起在关系里感受到爱、尊重、平等,有时候我们反而更愿意无意识的活在强迫性重复中。
也许有人嗤之以鼻:切,怎么可能?
不行的话,你可以想想看,当身边有人对你特别好时,你能自在坦然的接受吗?还是感到内心不安,总想快点回报别人?
或者跟一个非常优秀的伴侣在一起的时候,你能感到与对方有平等的自尊而不是暗暗的觉得低他一等吗?
打破这个魔咒不容易,但并非是不可能。心理学里提供了很多方法可以去改善强迫性重复对我们的影响。
****************************************
我们并不能彻底终结强迫性重复(成佛又另当别论),因为它产生于无意识、也运行于无意识,所以,并非是我们的意识可以控制的。
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断的将这种无意识的影响带入意识,就好比不断的将光引入黑暗的地带,一旦看清真相,它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大大的减少了。
这个“看清”的过程往往需要不断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需要长年累月的时间来完成。
因为它并非是一个理性的学习,更多的是借心理学的方法,从情绪入手来疗愈身心,从咨访关系入手来改善人际关系。
****************************************
*“业力”也是受苦的来源之一。
但似乎很多人理解业力为“行为的后果极其对人的惩罚”,好像是说一个人上一辈子做了坏事,这一辈子就会被惩罚,这仅仅阐述了业力的一个小的层面。
佛教对业力的定义是:“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也。”
简单的来说,只要人存在“行为”,就有业力,并非业力只有善业、恶业和净业之分,介于善恶净业之外的叫“不计业”,比如走路、挠痒,这是与善恶无关的。
我们知道,善业、恶业、净业都会有相应的果报,但大乘佛教认为即使“不计业”也有果报。
比如,医生抢救病人没有成功,也许并不是医生的责任,但病人临死前心里怀有对医生的怨恨,医生也会有果报。
大乘佛教的这一思想,其实恰恰说明了整体意识论,业力也并非仅仅是受个人行为的影响,也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有关。
这样听起来好像挺可怕的,那么不就是说即使我一直做好事积累善业还是无法终结痛苦了?
所以,这是为什么释迦牟尼要倡导众生修行解脱。
****************************************
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来了解和疗愈这一世我们的成长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来改善我们的人生,但我们无法消除我们累世以来不断的造业这个事实。
因为只要生命存在,行为存在,便会造业不止。
那么,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性,也就是对于痛苦的根本态度。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禅宗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现代心理学可以教会我们认识痛苦、减少痛苦;
但超个人心理学倡导的身心灵整体成长,能让我们认识痛苦对于我们灵性成长的意义,最终让我们达到认清痛苦的真相——世上本无苦,人心自扰之。
****************************************
换句话来说,自我层面的疗愈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完善整合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水平,而超越自我的道路,将让我们走向更大的灵性实现,彻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当然,我不是在说,所有人都必须现在要走这条道路,正如刚刚说的业力法则,任何事情都受业力的影响,哪怕是修行成佛这件事。
只是,我希望身在痛苦中的人们,能够看到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中,我们也许都有机会选择一条与我们童年、甚至与我们前世不同的道路,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众生都怀着虔诚之心以各自的业力受生,早日从苦海中解脱。
☆我是许一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宜昌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场减压,心境障碍,神经症,灵性急症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