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荣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就预告了今天我们将站在男性的角度上去分析在同一段关系中,男性的心理状态。
关于“投射性认同”的概念,想必大家昨天已经有所了解了。
我戏称它为“暗黑物质”,实际上是为了表达出无意识心理状态运行的隐秘性。
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的觉察,在伴侣双方经历最初的“蜜月期”之后,彼此也许会发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怎么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呢?
因为大家并不清楚有一个叫投射性认同的隐秘的心理活动正在双方的无意识中运作着。
而存在于亲密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往往又是双方童年的情结交织在一起。仔细一想,可谓是混乱一片:
比如:
我把自己内心不能接受的来自童年的负面情感投射到你身上,你的反应正好和我父亲(或母亲)一样,让我感到讨厌(恐惧、愤怒等);
而你也把你不能接受的来自你童年的负面情感投射在我身上,我的反应也恰恰和你的父亲(或母亲)一样,让你无比厌恶。
我们彼此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却指责那是对方的问题,就好像我们把自己的痛苦丢到对方头上,然后勾引对方来再次伤害我们自己。
已经绕晕了,有木有?
确实是非常混乱的,所以往往亲密关系中的责任界限不容易划分清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提倡女性首先要为自己承担责任,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期待与自己的什么童年情结有关。
一旦关系中有一个人有所成长,责任界限开始逐渐清晰,那么另一个人才有机会去看到自己的责任。
毕竟,一团乱麻需要有人先起头来一步一步理清楚,双方都把责任推给对方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清一团乱麻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从男性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有些男性会找到一个能干的女性?他们是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重复自己的什么童年体验呢?
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
小A是个男孩,他出生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作为双职工的父母,一心扑在工作上,希望能尽力给家里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很自然的,小A被丢给爷爷奶奶照顾,实际上在那个年代,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度过童年的。
由于隔代教养,奶奶对小A非常溺爱,几乎是百依百顺。
小A的父亲经常出差,也许是出于愧疚,每次在家期间总是对小A非常严厉,仿佛是希望补偿自己不在家里时对小A的忽略。
但父亲的严厉管教只集中在学习上,他告诉小A学习是将来唯一的出路,如果学习不好一个人就是没有价值的,父亲对规则的制定也是极其主观的,并不考虑小A的需要。
小A非常害怕他的父亲,尤其父亲严厉批评他时,父亲在家庭里树立了一个权威独裁的形象。
小A的母亲是个老好人,一辈子没有得罪过任何人,在小A被奶奶宠坏以后,在她面前经常显得非常任性时,她也只能无能为力的一笑了之,她对小A的爱就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生活,这进一步强化了小A在生活上的依赖。
面对丈夫经常出差对自己的冷落,小A的母亲努力的忍耐着,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小A身上。
在小A上小学以后,父亲的仕途发展顺利,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好了起来,父亲更坚定了对小A在学习上的要求,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并期待小A能和他一样在仕途上有所成就。
可父亲并没有如愿以偿,小A,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以后就开始在外面自己做生意,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有所成就。
没几年就遇到了他心仪的女孩小莲,小莲独立大方、知书达理、贤惠能干、善解人意,身上具有一种非常温暖美好的母性特质,他们很快就结婚,接着有了孩子。
但生完孩子以后,曾经那个完美的小莲越来越让小A感到受不了,善解人意的小莲变得很缠人,小A觉得自己的自由被家庭所限制,小莲希望他能多待在家里陪她和孩子,但他一直忙于工作,下班以后就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和朋友喝喝酒聊聊天,甚至晚上去打个通宵麻将什么的,他也觉得是很正常的。
可小莲总是不满意他下班不回家的也不事先商量的方式,而小A认为自己已经把所有的收入都上交给小莲了,也努力的工作养家,自己只不过想要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就犯了多大的错误了?为什么小莲就死揪着他一点小问题不放呢?我不回家难道你自己吃饭不行么?我不打电话通知你,你就自己先睡不行么?我是个成年人,又不是小孩,干嘛要管我这么严?
在这些所谓的“小问题”上,双方始终没有达成一致。
小莲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每天还要一个人带孩子、做饭、包揽一切家务,努力忍耐,忍不住的时候就会冲着小A歇斯底里的哭喊大叫,抱怨自己承担了太多,而小A除了挣钱以外,对家庭没有任何贡献。
每当这时,小A只是抽着烟,拿着手机,一言不发的坐在沙发上,这种不回应的态度往往更加惹恼了小莲,一向在众人眼中知书达理的小莲甚至会动手打小A,一旦她这样做了,小A接下来几天直接就从家里消失了,小莲联系不上小A,更加抓狂。
这样来来回回的争斗,在他们的婚姻里反复上演好几年,终于,在他们婚姻的第五个年头,小莲提出了离婚,而小A突然感到恐慌,怎么会呢?我只不过是偶尔不回家而已,怎么就要搞得离婚这么严重?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剖析了像小莲这么能干的女人在和小A这类男人的关系里寻求什么样的补偿,又重复什么样的痛苦,在此不多累述。今天我们主要从小A的角度上来看:
1.小A对母亲的爱是又依赖又抗拒的。
奶奶对小A百依百顺,妈妈对小A是极尽周到的生活照顾,小A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小莲的贤惠恰恰满足了小A的依赖需要。
但小莲强烈想要与他融合的需要(要求他多陪伴在家),又引发了他强烈的恐惧——担心被吞噬(就像在奶奶和妈妈那里感受到的一样)。
与此对应的是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的理论:
婴儿在6-36个月之间必须完成个体-分离化这个心理任务,即孩子认识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可以离开母亲去探索世界,但又不用担心会失去母亲,母亲的意象会内化到他的心理上。
与母亲适度的距离,会让孩子既不担心被吞噬没有自我,又不用担心会被抛弃。
而小A对被吞噬的恐惧导致他不敢与妻子亲近,同时当离婚到来的时候,又特别恐慌,担心被抛弃,因为他在个体-分离化阶段没有完成与母亲顺利的分离。
2.小莲的独立和力量能补偿小A内在的无能感和无力感。
大家可能会很疑惑,小A的奶奶不是对他百依百顺么,妈妈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么?怎么会感到无能呢?
奶奶对他百依百顺助长了小A的婴儿全能感,让他觉得自己可以任意妄为、无法无天,但这仅仅是一种婴儿般幻想的力量感。
但小A的妈妈,对他在生活上的的包办,让他没有机会通过去做点滴的小事来建立自身的价值感,婴儿式全能感的背后实际是深深的无能感。
同时小A妈妈仅仅呈现了一个“好妈妈”的形象,也就是说,即使当小A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时,从她那里也得不到一个正确的反馈,比如某些行为需要被限制、禁止,需要划定适度的界限。
妈妈是个老好人,很怕表现出自己“坏”的那一面,所以面对小A,她即使不满意也不敢表达。
小A无意识里知道母亲是缺乏力量的,母亲没有力量,孩子的内心会感到不安全,一个能表达愤怒的母亲,才能带给孩子安全和力量感。
小A和他妈妈一样,也不敢表达愤怒,所以在小莲与他争吵的时候,他沉默不语,只会用几天不回家的行动来反抗小莲。
3、小莲的完美大大的满足了小A自恋的需要。
与其说他爱的是小A,不如说是小莲的优秀让他觉得找到这样的女人是很有面子的。
无论是溺爱他的奶奶、妈妈,还是严厉管教他的爸爸,都没有关注到小A真实的需要,因此小A形成非常自恋的性格特征,不会把自己的伴侣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和尊重,同时他内在真实的情感被深深的隔离起来,无法敏感地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所以,他认为自己爱小莲,实际却不愿意真正的与小莲有情感上的连接。
当他下班之后不回家,也不会提前通知小莲时,这表现的也是自恋的特质——他没有把对方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只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另外一方面,也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了对小莲总是要求他按时回家的反抗(实际上是在表达童年对父亲控制他的反抗)。
4、认为小莲的“好”是理所应当的。
小A的童年从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养育者那里体验到的就是——女人对他好是应该的,没有止境的,不需要回报的,说的更阴暗一些就是“没把女人当人”。
我们并不是在批评小A这类男性,而是我们需要看到有害的养育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
根据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观点:
一个母亲需要让孩子体验到足够“好”的部分,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以及对着世界的信任,同时也必须让孩子体验到“坏”的部分,也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恰到好处的挫折”。
比如,母亲总会有累的时候、心烦的时候、缺乏耐心的时候,那么孩子可能会体验到被拒绝、不被满足。
但恰恰是如此,母亲真实的反应,让孩子能够逐渐理解母亲也是一个人,一个单独的个体,有她自己的需要。
而这种理解会扩展到成年以后其他任何一段关系中,让孩子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能感知到他人的需要以及与自己的不同。
而小A没有从奶奶和妈妈的关系里获得这种成长,加上对爸爸权威的反抗,以及对父亲角色的认同(认为男人只需要挣钱养家就够了),呈现了小A在婚姻里那种不负责的状态——不考虑妻子的需要,认为自己挣钱养家就已经够了。
小A对待小莲的方式,无意识的把小莲当做自己的母亲来使用,并且自恋的认为小莲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他,因为在他的无意识中,母亲是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即永远不会拒绝他,展示出自己坏的一面。)
小A的婚姻关系中还有一个非常隐秘的心理因素,是关于“俄狄浦斯情结”。
根据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3-6岁被称为俄狄浦斯期,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
对于男孩来说,认识到母亲与父亲的关系是最紧密的,母亲并不属于他,然后以认同父亲的方式实现对男性的认同,从而具备男性的性别意识。
而小A的父亲经常不在家,被冷落的母亲自然的和儿子连接过于紧密,导致小A无法与母亲分离,加上父亲过于强势无法支持儿子在心理上超过他,因此小A无法顺利的认同父亲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性。
其结果就是小A高考失败,没有考上大学,同时婚姻失败,因为无法在心理上离开母亲、超越父亲,走向成功。
一个男性只有得到父母双方的支持,才能够在心理上顺利的离开母亲,同时认同父亲成为一个男性,最终与另一个女性结合,并获得事业上的成就。
而小A与小莲结婚,对他来说,实际上还是和妈妈在一起,因为小莲依然是他心理意义上的妈妈。而在小莲那里不断的被指责贬低带来的挫败感,又重复了与父亲的关系模式。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能干女人小莲的童年和小A有很多相似点,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小莲的童年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共情性理解、父母控制过严无法获得自主性、同性父母过于强势让子女无法超越。
两人其实在生命底色上极其相似,可为何却呈现出不同的表象呢?
这跟天生的性格气质类型、婴儿期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以及不同的心理防御类型有关,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这种相似,注定了小A无法在小莲那里满足自己未曾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心理需求,只能不断的重复痛苦,因为小莲自己也一样在向小A索要这些需求,她不可能给小A那些连她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因此,我们看到:
当小A不考虑小莲的需要的时候,小莲其实也没有考虑小A的需要;
当小A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决定是否回家或者通知她的时候,小莲也只想要求小A按照她的来做;
当小莲感到被小A挫败而自尊受损时,她也以攻击的方式去挫败小A的自尊。
两个人总是陷入权力斗争或者竞争,而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彼此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
小A到最后还没完全明白为什么小莲会提出离婚,在他看来那些都没多大回事。
因为当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真的很难了解他人、或者关系中发生了什么,甚至他也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的痛苦。
小莲怀着怨恨,但如果仅仅只是换一个伴侣,而不去觉察她自己的问题,强迫性重复依然会无意识的掌控她的情感命运。
说到底,男人和女人,都得学会在关系里去成长,我们所怨恨的对方,也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有时候离婚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完成了在这段关系里的成长,能告别那不断重复的旧的痛苦,去创造新的生活。
☆我是许一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宜昌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场减压,心境障碍,神经症,灵性急症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