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荣
4岁的妮妮在数数,妈妈小琪坐在一旁欣赏的看着女儿。
妮妮突然说:“妈妈,我们来比赛数数好不好。”
小琪回答:“好啊”。
“1、2、3、4、5……10”,妮妮快速地从1数到了10。
“1、2、3、4、5……10”,小琪也快速地1数到了10。
“不行不行,妈妈,你数地太快了。”妮妮有些不高兴的说。
“1、2、3、4、5……10”,妮妮更加快地又数了一遍。
小琪这次故意放慢了速度,“1——2——3——4……10”。
“哈哈,妈妈,我比你数地快,我比你厉害!”妮妮得意的说。
“是的,宝贝,你比妈妈厉害,是不是很开心啊?将来你一定比妈妈厉害多了!”小琪赞赏的说。
妮妮开心极了,抱着妈妈狠狠的亲了一口。
从以上这个例子中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到,妮妮将来长大以后,真的会比她的妈妈更厉害,并且在她追求成功的时候会得到妈妈心理上的支持。
因为在她表现出与妈妈竞争的心态时,她的妈妈小琪能以一种理解并欣赏的方式来处理,大大树立了孩子自信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来看看另一个例子。
林勇(化名)来咨询的时候是因为难以自我调节的抑郁情绪,和他认为的现实中的一败涂地:
结婚没两年就离婚,事业上的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成,而且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越到关键的时刻,越表现的差劲。
比如,他从小学开始一直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平时上课的表现和月考都发挥正常,可一到了期末考试,他就会发挥失常,但事后来看那些题目,其实都是他会做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心理素质不好。
也正因为如此,高考的时候以几分之差落榜了一所重点大学。
毕业以后,在机关工作的爸爸,托关系把他安排到了一个稳定的事业单位。
他平时的表现也是让领导满意和夸赞的,做事细心认真,遵守制度,能按时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
出于良好的工作表现,领导推荐他竞争一个部门的主管职位,林勇很努力的去争取主管的岗位,但是最终失败了。
第二年,另一个领导又推荐他竞岗另一个部门的主管职位,他也非常努力的去争取,但最终又失败了。
两次竞岗失败,让领导对他有一些失望,因为在他们看来,林勇似乎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
在婚姻问题上,林勇也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是妻子对他仍然是不满意。他与妻子是相亲认识的,也是父母给他安排的,当时他的想法是:
“反正跟谁都是结婚,都要学习如何相处,既然面前这个女孩的家庭背景不错,人也比较实在,就结了吧。”
林勇对婚姻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他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似乎没有对爱情的热情,而是非常理性的对待自己的情感问题。
我问他:“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他回答道:“谈不上喜欢,但领导既然赏识我,那么我就应该去努力,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待。”
林勇看起来是一个凡事都很努力的人,但这样努力的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真的为自己而活过,远离真实自我的人,往往会变得越来越抑郁。
因为他生命的活力会不断的被自己努力维持的那个虚假的面具而消耗掉。
在后来几个月的咨询中,林勇逐渐开始发现自己内心非常隐秘的一些想法,比如:尽管他表现上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上他内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抵触的。
就拿工作来说,因为他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肯定,所以他非常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领导的肯定。
而如他所愿,领导确实欣赏他,这种欣赏给了林勇鼓励,同时也有压力,林勇感到必须更加努力的去竞岗,当最终失败时,他对领导有一种愧疚,觉得辜负了领导的信任。
可他内心实际并不想去竞争那个岗位,甚至他对目前的工作也是不感兴趣的。
林勇觉得自己很失败,婚姻、工作都是这么让人不满意,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你爸爸对于你工作和婚姻的问题是什么态度呢?”我问道。
林勇似乎有些明白了,他说到:“我爸爸当然是很失望的,他一直以来对我的评价就是认为我是个不争气的儿子。”
之前我们谈到过关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概念之一“强迫性重复”原则,林勇的强迫性重复就表现为“追求失败”:
表面上很努力,但无意识的会搞砸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让身边的人对他失望。
而这种模式背后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林勇的爸爸是一个机关高层干部,从小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林勇感觉爸爸在单位是领导,回家以后依然是领导的姿态,妈妈对爸爸也是言听计从,而他更是不敢违抗爸爸的意愿。
一方面他按照爸爸的意愿,努力的学习,想要获得爸爸的认可,但每次在关键时刻他都没办法获得成功,而导致爸爸不断的对他感到失望。
所以在他大学毕业之后,爸爸也认为林勇没法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便靠自己的人际关系给林勇安排了一份工作。
在林勇的内心,他感到爸爸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好像他永远也无法超越爸爸,和爸爸比起来,自己显得很无能。
在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把0-6岁的幼儿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3-6岁被称为俄狄浦斯期,以男孩来举例,在这个阶段男孩会表现出与父亲的竞争,但在潜意识里又恐惧自己会“杀死”父亲,取代他的位置,和自己的妈妈结婚。
当然我们应该从一种象征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来自于希腊 “俄狄浦斯” 神话的心理学理论,也就是说男孩想要与父亲竞争。
但意识到自己是比父亲要弱小的,转而认同父亲去完成对自己男性身份的认同,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复杂矛盾的情感。
而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对俄狄浦斯期的解读似乎更人本主义,他认为儿童在俄狄浦斯期所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是人类种族延续过程中一种健康的、喜悦的情感。
父母若能给予欣赏和理解,便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感,获得自信,勇于追求成功,超越自己的父母所取得成就,活出真实的自我。
以男孩来说,如果他的父亲自尊薄弱,在无意识中不允许儿子超过自己,那么就会以一种压制或者过度保护的姿态(实际是控制)来对待孩子。
那么,儿子一方面对父亲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又觉得无力挣脱父亲的控制,同时对于没有以成功回报父亲的付出和期待有深深的愧疚感。
林勇内心对他爸爸的权威地位是害怕的,而俄狄浦斯期的竞争意识会加深这种恐惧,在精神分析的理论里,竞争代表了人的攻击驱力。
当童年的林勇表现出竞争意识时,得到的来自于爸爸的反馈是挫败的,爸爸会责备他说:“小小年纪,尾巴别翘到天上去了!”
或者以一种强硬的姿态来压制他,他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对父亲形成了一种攻击,而导致他反过来被父亲所攻击。
通常,自尊薄弱的父亲会希望孩子出色以满足他的自恋,但同时如果孩子真的很出色又会让爸爸感到自尊受损,进而攻击孩子。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林勇一边努力学习和工作迎合爸爸,一边又不断经历失败,因为在他爸爸的内心对于和林勇的关系是非常矛盾的。
很有意思的是,林勇几乎从未对他的爸爸表现出愤怒,当我问到他曾经跟爸爸吵过架没有,他表示这是无法想象的。
他觉得自己肯定会被爸爸打败,而且如果他真的打败了爸爸,他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愧疚感,因为在他的无意识中知道父亲的自尊是脆弱的。
可见,一个自尊强大的人才能让孩子有一种对手感,这样孩子打败父母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愧疚,因为父母有足够的自尊面对失败。
当我问到他是不是也在通过不断让爸爸感到失望而表达他对爸爸的攻击时,他沉默了一会以后表示认可我的说法,他意识到这是多么隐秘的一种攻击方式:一种没有与爸爸站在竞争位置上,但也表达了他对的攻击的方式。
在意识层面,林勇的努力行为就好像是在说“我按照你的意愿已经非常努力了,失败了,我感到对不起你!”。
但他潜意识里的语言是:“我讨厌你一直控制我,压制我,所以我就要通过失败让你感到失望!”。
同时,其实也有另一种潜意识的语言:“我不能打败我的父亲,我会愧疚。我不能成功,因为我不配(被父亲反复挫败得到的心理暗示)。”
在林勇童年和父亲的互动中,已经形成了着这些固有的心理模式。
0-1岁,孩子首先要在和父母的关系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为接下来在1.5-3岁发展自主感打下基础。
一个安全感良好的孩子,同时又能得到父母支持他建立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就能为接下来的俄狄浦斯期打好基础。
然后到3-6岁时,父母以一种欣赏的、接纳的态度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就像文章开头小琪的妈妈的那样,那么俄狄浦斯的孩子将会充满信心的、愉快的“打败”父母,此后勇往直前的去追求自我。
因为,来自父母的支持,尤其是在孩子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父母形象,能以包容和欣赏的姿态支持孩子的竞争意识(即攻击性),给孩子注满了无穷的信心、强大的自尊以及坚实的内心力量。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跟我说到,他最怀念的就是童年和父亲一起玩游戏时,被父亲高高的举过头顶,在半空中做飞翔状的回忆,那种感觉就好像“我是世界之王!”
我想,得到父亲的支持而超越父亲,应该就是这样美妙的感觉吧。
我们可以看到,6岁之前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非常重要,且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林勇身上表现出来的俄狄浦斯期的问题,实际上也因为他并没有顺利的完成前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显然,林勇的个人探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内心的不配感、对父亲权威力量的恐惧以及无法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对父亲的愤怒,都在阻碍他获得成功的人生。
当然,来自于母亲内心那部分无力感对他的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情结之一。
如果有一天,通过长期的心理咨询,当林勇有足够的力量面对自己内心对爸爸那些复杂的情感,同时直接表达出对爸爸的愤怒时,那么,他才能大大的改写他的人生篇章,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和伴侣,去确认他作为一个独特自我的存在,最终,逐渐走向成功。
☆我是许一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宜昌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场减压,心境障碍,神经症,灵性急症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