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荣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经典著作《爱的艺术》中这样阐述爱情: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又都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
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的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弗洛姆定义了所谓爱情,实际是两个独立的、并且有良好自我觉察能力的、能够彼此融入同时自我界限清晰、一起面对关系中的挑战、一起成长的两个人。
看起来这是十分理想的亲密关系模式,有人会说这实在太难达到了。的确,我相信一旦我们拥有了这样的爱情,离成佛估计也不远了。
超个人心理学家约翰·威尔伍德在其著作《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中》写到:
爱的完美真相伴随着另一个更棘手的事实——充满缺陷、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关系,我们目之所及尽是巨大的挫折感、悲伤和愤怒。
当弗洛姆提出了关于爱情的理想状态,而约翰威尔伍德却提出了关于爱情在现实中的普遍状态。
比如在我们得文化中主流婚姻观是鼓励男人主外,女人主内,这很容易导致一种现象:
男人在生活上依赖女人,而女人在经济上依赖男人。
等到生了孩子之后,接下来的情况几乎是发生在大部分家庭里的现实:
男人抱怨女人只照顾孩子,忽略自己,并且不体恤自己工作多么辛苦,而女人则抱怨男人只顾着工作,不参与孩子的照顾,也不懂得体谅妻子整日操劳家务多么疲惫不堪。
于是怨气日积月累的增长,似乎曾经的爱情,完全被婚姻中的各种琐事撕扯地四分五裂,彼此也许都认为对方应该给自己多一些关心和理解。
这是一种站在索取爱的角度上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从一种自我反省的角度上来思考,我们可以理解为“彼此都感觉到自己在关系里是如此的匮乏,难以对对方有更多的付出。”
看看我们究竟有多匮乏呢?
当我们遇见一个心仪的对象,爱上对方的原因多半是从他(她)身上可以满足我们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一些需要,也许是关于安全感、也许是关于自由或者被欣赏和理解。
当我们的注意力在这部分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整体,比如对方的行为背后是否是他(她)真实的人格体现,还是一种防御式的面具?
我们彼此之间在其他各个方面的匹配度是否同样很高?按照目前时髦的网络语言来说,“三观”是否一致?
如果没有这样整体的考虑往往结果是这样的:
那个曾经让你感到安全的男人,原来是非常无趣的,他的沉稳不过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表象;
那个让你得到自由的男人,原来拒绝亲密关系的,于是你依然得重复童年体验到的孤独;
那个让你曾经看起来关注你理解你的男人,当初不过是为了刻意迎合你,而现在他只对电脑游戏感兴趣,也懒得和你深入沟通;
那个曾经欣赏你的男人,不过是为了借你满足他的自恋,并不是真的把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那个曾经让你感到贴心的女人,其实是用她的温柔无时不刻的掌控你,现在你感到窒息;
那个曾经崇拜你的女人,在发现你的不足之后对你贬低羞辱,就和你爸爸对待你一样;
那个曾经理解你的女人,在你不能理解她时,就开始对你百般抱怨,仿佛你欠了她八辈子债;
那个曾经小鸟依人的女人,现在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仿佛是家里的女王。
在爱情中,我们要求安全感、要求对方的认可、要求关系由我们来掌控、要求占据更优越主导的位置、要求对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经济上可以让我们依靠、在情感上可以理解我们,甚至很多时候希望对方为我们承担责任。
或者我们努力为对方付出,一旦得不到等同的回报,我们便开始抱怨,我们的付出实际是索取的前奏。
弗洛姆说:“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开始,并以如此的规律性遭到失败。
为什么人的爱的能力会受到限制或注定要失败,原因不一。
对所有的人来说,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给予的爱的方式,因为这一方式会促进或会有损自己爱的能力。”
尽管弗洛姆以如此理性的方式表达了爱情失败的原因,但我们还是能直观的感受到与父母关系中形成的心理模型对我们亲密关系的影响。
只要我们稍微觉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所抱怨的在伴侣身上得不到的那些满足都跟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有关。
有时候我们也许理智上知道应该对伴侣更耐心一些,但情绪上克制不了,行为上做不到;
有时候我们知道是自己犯错了,但内心那种不安全、不甘心,就是觉得对方必须主动来迎合我们;
有时候我们知道应该给对方一些空间,但就是无法忍受孤独和对对方一无所知的焦虑。
也因此,每一段关系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控制,而控制让关系变得纠缠。
心理学里指出:当每个人进入一段关系时,都会无意识的以自己在原生家庭习得的模式来识别和掌控当下的关系。
比如在原生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侵入过多,孩子成年以后就会在关系里表现的害怕亲密接触,防止自己被卷入、控制和操纵,但同时他(她)也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去操控对方;
或者,父母未能提供温暖的情感接触,孩子成年以后会在人际关系中很容易就爱上一个人,只为寻求温暖的情感,但同时也可能表现的比较疏离、冷漠,以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关系。
当然,大部分情况实际是在同一个家庭里,这两种类型的创伤都同时存在,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关系里,我们彼此不能远离对方,但又无法靠近对方,形成一种纠缠的关系。
这样的爱情,一旦在最初的激情消散以后,便开始举步维艰,这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原生家庭里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身心健康,那么,我们还会选择我们对面的这个人吗?
或者,在知晓了他(她)所有的缺点以及与你的差异之后,你还能像一开始那样始终如一的爱他(她)吗?
同理,他(她)也会如此的爱你吗?
相信很多人马上会启动自身的合理化防御,他们会说:爱情哪有完美的?
这实际隐蔽地进行了偷换概念,然而我们并非在谈论要寻找一份完美的爱情,而是我们现有的在关系里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伴侣双方一起探索而去解决的。
我们本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帮助双方一起了解自己内心、了解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让关系更和谐的方式,我们本可以让相爱变得不是那么的艰难。
回到根源上,爱情会变得难以维持下去,还是因为与他人的关系出了问题,而与他人关系的质量又取决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这样的话,倒变得相对简单了,因为只要我们愿意为自己负责,那么努力的自我探索,改变自己就能改善亲密关系的质量,如果两个人同时努力,将会有非常好的结果。
约翰·威尔伍德认为爱可以定义的非常简单:
一种“开放”和“温暖”的强力组合,叫人真正去接触,将喜悦带进生命并心怀感恩,自足于自己、他人和生命本身。
开放——心中纯洁而且无条件的肯定——是爱的本质;
温暖则是爱的基本表现方式,从这个肯定自然延伸出来——想要探伸出去并且接触、契入、滋养我们的所爱。
我们期待可以温暖的靠近,拥抱彼此体会爱意的流动,也期待可以开放的容纳彼此的不同,允许快乐、喜悦、幸福流经我们的身体;也允许失望、悲伤、愤怒、恐惧流经我们的身体。
爱可以是简单的,但我们首先得去了解自己内心那些复杂矛盾的情感,它们的本质对于我们的意义,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
理清了自己内心这张复杂的网,才能敢于开放心灵,迎向爱。
☆我是许一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宜昌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场减压,心境障碍,神经症,灵性急症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