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萍
在生活里,我们总是难免与各种情绪不期而遇。或开心愉悦、或悲伤难过、或生气愤怒、或沮丧懊恼,还有后悔自责,等等。
当我们在生气愤怒的时候,常常会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行为。
于是,我们就会希望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能够消除掉某些情绪。
我们都不想生气发脾气,不想让情绪损毁了自己的形象,更不想因为情绪发作而伤害身边的亲人。
可是,我们又似乎总是会陷在情绪的漩涡里,周而复始,无力自拔。
****************************************
有一位听友给我的私信里说:
“我平时脾气挺好,不会跟人争执。但是情绪来得时候,就像龙卷风,发作之后就后悔,周而复始。
我讨厌自己这样,我恨自己这样,发脾气的时候,我会打自己,觉得发脾气不好,只有没能力的人才会发脾气。
我一直在用各种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想让自己更好,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每一次发脾气就感觉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市面上流传着那么多关于控制情绪的书籍和文章,向我们提供了很多处理情绪的具体方法,比如,深呼吸、数数、暂停几秒、运动、内观、觉察,等等。
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每个人尝试后的效果却不尽相同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情绪困扰的深浅度也是千差万别。
对有些人来说,坚持运动,出一身汗,仿佛坏情绪就可以随着汗液流走了。而对有些人来说,根本就提不起运动的兴致。
有些人可以在情绪爆发的前一秒自己叫暂停,开始深呼吸、数数,而另一些人,只有等到情绪发泄完了才能意识到自己刚刚发过脾气,然后,就只剩下追悔莫及了。
****************************************
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习惯于、倾向于认为发脾气是不好的,情绪是见不得人的,情绪应该被控制、被压制。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规劝人们不要急躁、不要悲伤、不要张狂,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名言警句。
孔子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不怨天不尤人。”
郑板桥的传世名作“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常被人悬挂于厅堂最醒目的位置,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莫生气》,至于“有泪不轻弹,笑也不露齿”这类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了。
****************************************
从幼年开始,当我们哭泣的时候,大人们的应对方式总是如此:
好了,不要哭了,哭就不漂亮了;再哭,大灰狼就来了;再哭,就不让你吃饭;再哭,就把你扔到门外去;再哭,就该打了;
不哭,就给你糖果吃;不哭,才能带你去玩;不哭,才是好孩子。
大人们总是不惜使用哄骗、威胁、利诱等手段,只为让孩子把情绪憋回去。
久而久之,等孩子长大了,他们也就学会自我哄骗、自我威逼利诱的手段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但其实,我们只学会了一种处理情绪的方法,那就是压抑。
情绪被压抑了,世界看似平静了。但那只是表面上的平静。事实上,情绪依然储存在我们的身体里。
****************************************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被划分为三大系统: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那些能够被感知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比如我们头脑里闪过的各种念头、想法和情绪情感等内容属于意识系统;
那些经过提醒和注意就能够被意识到的内容属于前意识系统;
那些不能被感知到的、被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的内容就属于潜意识系统。
压抑,就是将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情绪情感埋藏到潜意识系统里去了。
而被埋藏进潜意识里的情绪情感,并不会就此安于潜伏,它们总是在伺机而动,寻找一切可以突出重围的机会。
比如,做梦、口误说错话、喝了酒之后胡言乱语、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越哭越伤心、笑着笑着也会笑出泪水,等等。
压抑情绪,就等于在我们的身体里埋藏了一座火山。
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情感就像是奔流在地壳之下的高温岩浆,当压力集聚到足够强大,又刚好遇到防御薄弱的地段,就会喷涌而出,造成伤害。
如果被埋藏的情绪情感得不到宣泄的机会,那就会伤害我们自己的身体。就像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所以,每当有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给情绪一个合理的、安全的出口。
我们需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
****************************************
如果从幼年开始,我们的情绪不是被威逼利诱着憋回去了,而是能够被认识、被理解,之后,再以言语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被倾听,被接纳,那么,我们还会因为莫名的情绪发作而痛苦吗?
痛苦,不正是因为存在而没有被认识、没有被理解吗?痛苦,不正是因为明明存在而不被看见吗?
所以,亲爱的大人们,当我们自己有了情绪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试着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
理解之后才能达成和解,与自己和解,也与那个引发我们情绪的人或事和解。
****************************************
我给大家说个小故事,来自一位妈妈的讲述:
一天傍晚,妈妈在家里缝蚊帐,两岁半的妞妞一会过来要这样,一会过来要那样,妈妈有些招架不住了,喊外公帮忙,外公在忙自己的事情,不肯帮忙。
妈妈又喊外婆,外婆也在忙自己的事情。而这时,孩子走过来又踩到了针头,于是,妈妈发火了,对着孩子怒吼:“滚开!”妈妈说。
这突如其来的一声怒吼把自己也吓呆了,时间空间仿佛在那一秒凝固了。
但在那一瞬间,妈妈有了一个自我觉察,本来缝蚊帐这种琐碎的活儿就挺烦人,孩子还来捣乱,就更烦躁了。
向自己的父母寻求帮助,却得不到支持。
而且,外公时时流露出对孩子调皮的厌恶,也总是会让妈妈联想到自己幼年时被责骂的遭遇。
有了这一番觉察和理解之后,妈妈一声轻叹,复归于平静,孩子也默默走开了。
然后,妈妈快速缝好蚊帐,去和孩子一起玩耍,一切如故。
如果我们的成长经历比较顺利,没有压抑过太多、太深的情绪,这种自我觉察、自我倾听的方式应该会比较有效。
但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压抑了太多、太深的情绪,那么,我们就比较难以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因为,任何发生在眼前的小事情都可能会勾起我们潜意识中埋藏的情绪体验。
****************************************
这时,我们需要找别人来协助我们倾听并理解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朋友倾诉,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倾诉,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不过,倾听是需要技巧的,也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事情,还需要倾听者具有足够的情绪耐受力。
当我们向某个人倾诉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回应经常是规劝和说道理,或者是轻率的安慰。
所有的安慰、规劝和说道理,都只是企图把情绪憋回去,这仍然是压抑情绪。
极少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倾听我们,就连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占用别人的时间说那些家长理短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是很无趣的。
人性都是追求轻松愉悦的,面对扑面而来的情绪压力,最本能的反应都是抵挡、压抑,而不是接纳和倾听。
更何况,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情绪困扰需要被倾听、被理解。
所以,从长远来说,朋友和亲人并不是协助我们倾听情绪的最佳人选。
****************************************
于是,有一种职业就应运而生了,那就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们持续接受着专业、系统的训练,努力成为职业的倾听者和情绪容器。
当你走进咨询室,向一位心理咨询师诉说你的情绪和烦恼的时候,咨询师不会给你讲道理,不会规劝你,也不会对你说一堆理论,甚至都不安慰你。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共情式倾听”:
和你一起感受你的情绪,理解你的情绪,帮助你涵容你的情绪,和你一起探索你的潜意识,协助你看见那些可能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情绪情感……
我们可以想象,当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候,就像有一道温暖的阳光照射进了我们的心田。
情绪不是垃圾,情绪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它需要的只是温柔的陪伴和倾听,还有最深沉的理解。
亲爱的,如果你时常会被情绪困扰,请试一试心理咨询师的倾听,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安全的容器。
欢迎预约我的咨询。
陈义萍心理工作室主页(欢迎点击浏览)
☆我是陈义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标杭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成年人情绪困扰,恋爱与婚姻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