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心理学认为不是事情,而是对事情的理解引发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两种说法共同强调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一个人怎么思考通常决定了他如何行动。具体到孩子们的学习问题上,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学业---既然考不上好大学就没必要再学了,同时还会因为情绪波动间接地干扰学习---没人搭理我没意思不想上学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两种思维误区是:

 

1.非黑即白


囿于心智发展水平,孩子们即使在认识上知道事物的复杂性,也很难在现实生活里真的理解和接受这种常态,很容易对人对事严格区分好和坏,优和劣,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影响。

 

比如,某人欺负了自己的好友,这就是个坏人,不太关注事情的来龙去脉,单纯站队。再比如,考不上重点高中就没希望了,忽略学业过程中更重要的内在因素。脑子里只有输和赢,对和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第三条道路。

 

2.管窥效应


管窥的意思是通过一个管子看外面的东西,指视野比较窄,忽视很多内容,通常还会做不恰当的推论。

 

比如,认真计划了一个充实的假期,包括早起锻炼,白天学习,晚上练琴三个内容,忽然发现自己起晚了,瞬间就觉得一切泡汤,这是糟糕的一天,进而认为自己缺乏自律能力,很挫败。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没有按时起床这件事情上,意识不到这只是一天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他还会出现的思维误区包括情绪至上---我情绪很坏所以这个事儿就很糟糕了,应该之暴行--- 爸妈应该这样做,否则就是不爱我……

 

想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些困难,可以提醒他们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


1.标准是什么?


我要完蛋了完蛋指什么?学习状态这么差是什么样的?


通过具体化,很多孩子能意识到自己本身并不清晰,或者无意中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超高要求。

 

2.生活中有没有和我想法相反的证据?


我就是很low”,有不low的地方吗?有人曾经因为什么原因称赞过我?


这些有意识的反向思考可以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不拘泥于一个问题深陷其中。

 

3.出现最坏结果的可能有多大?如果出现了,我能承受吗?


直接指向结局的问题把当事人从回避中拉过来,通常会发现自己是被吓跑的,而且越跑远越被恐惧的阴霾笼罩,真的面对也没多大事儿。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单单对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很重要,不过是早收获早收益罢了。大家可以参考这些内容反思一下自己,有什么想法分享到评论栏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