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做不同的事情。成长、探索、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等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按照社会主流公认的路线一步步行走着。似乎你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了,你就应该“结婚”了,倘若你到了婚龄,却还没有步入婚姻,社会大众们就会不禁在旁边叨叨,甚至思考着“你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人为什么要结婚呢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的答案是:和相爱的人相依相守、相互取暖,累了有人安慰、饿了有人送饭、下雨有人撑伞……那作为过来人,我明确的告诉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激情都会退却成为“才米油盐酱醋茶”。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还没有来得及想明白什么是“婚姻”,仅凭借着一种“对的感觉”就踏入了婚姻的殿堂。愤怒、争吵、怀疑、恶语相向等等都是在婚姻中常出现的问题。那结婚前,我们都应该知道什么,什么时候才是真的觉得可以开始进入婚姻的标志了呢?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我们一起探讨。

一、婚前须知

1.情感过滤器原理

    “情感过滤器”最典型的特点是:我们爱的人并不是一个人,而往往是一类人。理解这个原理的最典型例子,比如恋爱分手以后,我们找的下一任和上一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倘若这种原理发生在婚姻当中,我们爱着我们的丈夫(或妻子),但如果出现另外一位异性,他同样向身边的丈夫(或妻子)一样,深深吸引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会感到非常痛苦。

    婚前了解情感过滤器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进入婚姻前做好判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同时,在婚后遇到第三者插足的时候,可以做到更加冷静地来处理这件事情。

2.确定双方的“真我”已经进行深度磨合

    人格面具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荣格提到,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每个人的假我,是用于适应社会规则的假我。比如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我们必须要随时注意保持自己的形象。而不是像在家里一样,可以卸下面具,随意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恋爱初期也是一样,为了更多的吸引另一半,我们会“丢掉”自己身上令对方不喜欢的一面,以一个可以让对方十分喜欢的“假我”去“讨好”对方。两个人在不断的相处当中,真我不断交锋,每一对真实自己是互补的、适应的还好,倘若是尖锐的、冲突的,那两个人之间就会不断发生“战争”。两个人的“真实自己”深入磨合,主要是指:正确认识自己是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正确认识对方也是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两个人能够彼此接受和包容对方的缺点,欣赏对方的优点。

3.看清差异,不要试图改变对方

    恋爱当中最容易导致关系破裂的问题,就是“改变对方”。恋爱的人因为“不同”所以相互“吸引”;因为“相同”所以更加容易“相处”。绝大多数处于恋爱期的情侣们都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爱”,恨不得“水乳交融”,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具体表现为:“你明知道我喜欢看电影,为什么不陪我去看”、“为什么你在这个时候不接我的电话”、“为什么你不能说一些我爱听的甜言蜜语”、“他和我接触了这么久,应该知道我的想法”、“我想他这样做,他老是往相反的地方做”等等。

    殊不知,恋爱中的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经历的事件、工作的性质等等都会决定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的那个样子,这个样子有他们适应环境的一面,也有他不适应环境的一面。这个样子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就像我们所了解的“自己”,也是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自己的缺点那么多年了依然存在无法改变,我们又怎么去要求自己的另外一半“立刻”改变呢。所以,我总是建议大家,结婚前的恋爱期,时间最好要长一些,让彼此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再看看自己能否接受这种缺点。

二、答疑

     当然,婚姻咨询当中,很多人会提到“老师,他在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在某某方面我特别不能接受。他的这个方面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不好的呀,他改变了对他也是有好处的,要求一个人往“进步”的方向改变,难道我就错了吗?”

     这里有两个方面大家需要了解,第一,夫妻边界问题。前面提到夫妻双方具有独立人格,他在没有认识你之前其实就存在着这样的“错误模式”,对于他来说已经十分适应这种模式,假设这种模式在你看来不好,得到“惩罚”的应该是他自己。而不是由你来代替他做决定,最后避免“惩罚”,通常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对方也不会感激你。第二,爱他是以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他,而不是我们需要的方式。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他喜欢吃苹果就给他苹果,而不是梨。”他的“错误模式”也许正是他熟悉和惯用的一种模式,因为那样他可以更加的轻松和舒适。倘若我们以我们的方式去要求对方走出这种舒适区,对方会感到非常的痛苦。爱他应该是让他感到舒适而不是痛苦,倘若让对方感到的是痛苦,也许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爱着他。这不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