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的根本宗旨:“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祖国繁荣昌盛”
课程基本构架: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提升育儿能力;
1、做优秀的家长
2、从改变观念开始
3、家庭教育的目的---使孩子的生命更完美
4、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5、在问题中成长
第二部分:了解孩子,抓住教育时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
2、从印刻现象和狼孩说起
3、感觉敏感期
4、语言敏感期
5、动作敏感期
6、秩序敏感期
7、艺术敏感期
8、人际敏感期
9、文化敏感期
10、专注力
11、独立性
12、依恋关系
13、自制力
14、创造力
15、学习能力
16、自信心
17、品德修养
··· ···
第三部分:亲子沟通,实现家庭幸福。
1、亲子沟通基本原则
2、孩子的行为目的
3、倾听
4、回答
5、鼓励与表扬
6、批评与惩罚
7、留言与写信
9、协商
10、非言语沟通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提升育儿能力;
第一讲:做优秀的家长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感谢金名美术学校为我们大家搭建了这样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也感谢各位家长朋友愿意花时间聆听我的分享。
说实话,唐校长请我做家庭教育的顾问,我还是很有压力的,因为我知道,现在的家长朋友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以前我经常听见家长们在一起谈论婆婆公公小姑子,东家字长,西家子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谈论的差不多都是孩子,有的家长买了许多家庭教育的书籍,认真研究,有的家长在网上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甚至有的家长不惜重金,参加教育专家的培训讲座。
在我们的家长朋友当中,说不准就有很多家庭教育的行家呢。所以,我希望这个群不仅仅是大家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我之所以做家庭教育的工作,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在我10几年的心理咨询过程当中,充分的感受到,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当,给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巨大痛苦,甚至是终生的遗憾,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吵架,孩子长大后不找对象,有的父母把男孩当女孩养,孩子长大后想做变性手术,有的家长总是批评和打骂孩子,长大后就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反社会行为,有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结果孩子总是体验失败,最后变得自卑、抑郁,压力特别大,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现象。等等太多了。
当认识到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误时,那些家长朋友们追悔莫及而又无能为力,满眼都是悔恨的泪水。
而在对孩子和家庭的辅导又是如此的艰难。总是要付出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够使他们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是因为我发现,现在的家长虽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甚至已经认识到了自己教育孩子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仍然不能正确合理的应用。比如,我希望孩子能够自理,可是当孩子很慢的时候,还是要帮他,明明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可是一看到孩子不认真写作业,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等等。
这些充分体现出教育的能力问题,就如同我们学习开车,如果我们不会开车,首先要学习怎么开,了解基本的驾驶理论和交通规则,知道怎么开了,并不一定就会开了,还有进行驾车练习,通过考试,并不是拿到驾驶证就算你会开车了,你还有在实际路况中,反复去实践,没有个一年半载,是很难达到来去自如的。因此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使家长朋友们真正提高教育孩子理论和操作的能力。
当然,大家不必对我的话言听计从,因为我还不是专家,我认为就算是专家也是一样,不过是把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虽然找到了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但是我们的孩子千差万别,这些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所以家长朋友们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我们也必须用心去教育,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教育的专家。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家庭教育主题是“如何做优秀的家长”。
德国有句谚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意思是说:是我们父母们用推动摇篮来推动整个世界。一个好父母胜过100所好学校。养育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您可能不是天才,但你可能成为天才的父母。
各位父母朋友们,你们不仅现在是我们祖国的建设者,更是我们祖国未来栋梁的缔造者,因此,请先允许我向每一位伟大的父母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的孩子,伴随着我们的微笑和期盼,来到了我们身边。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具备拥有成功快乐人生的无限潜能。他因父母而来,因此从他一生下来,就理所当然的爱、信任并听从于父母亲。也因此父母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大决定因素,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所以作为父母亲,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起培养我们优秀子女的责任。
苏联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然而教育孩子却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事业。我们开车要有驾驶证,当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当会计要有会计证,等等,哪一个不需要专业的学习,反复的训练,才能从事某项工作呢?可是我们做父母都有什么证呀?有人说了,我们有结婚证和准生证,可是这些和你做合格的父母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现实是,不管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已经成为父母了。根据我的研究发现,我们的父母亲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先知先觉型父母”,这种父母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学习培训,但由于他们具有相对完美的人格,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良好的家庭环境等因素,使他们能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基本契合教育的规律,因此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父母大约占总数的5%左右。
第二类是“后知后觉型父母”,这样的父母有着强烈的成为优秀父母的欲望,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他们会通过读书、网络、参加家长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做父母的理念和能力,因此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子女。这样的父母是绝大多数,大约占总数的80%。
第三类是“无知不觉型父母”,这些父母亲,并不太在意对子女的教养,对子女没有什么期望,甚至不愿意承担做父母的责任,更有甚者,不但不懂教育,对孩子一味打骂,简单粗暴,而且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从不反思自己,反倒是怨天尤人。这样的父母可以占总数的15%左右。
我想,不管是哪一类父母亲,只要他做了父母,就一定希望自己做个好父母。可是很多父母渐渐的发现,我们辛辛苦苦的努力却并没有达到我们的想要的结果,面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种种问题,感到越来越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越来越困惑和迷茫。所以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父母,最缺乏的就是有针对性的高效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我给大家讲一个美国小故事,一个小孩子正在看电视,他的爸爸生气的对孩子说:“你说你怎么就不能有点出息呢,每次考试都是倒数,你看看人家汤姆,和你一样大,总是考第一,被老师表扬。”孩子大声的喊:“爸爸你快来看?”爸爸更生气了,不仅不去学习,还让我也看电视。儿子把爸爸拉到电视前说:“总统里根。”爸爸疑惑的问:“看他干嘛?”孩子说:“他和你一样,今年都47岁。”爸爸哑口无言。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优秀,可是我们自己又是怎么样呢?你自己努力成为优秀的人了吗?努力做父母,和做优秀的父母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我认为,要想做一个优秀的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前两天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孩子的老师非常中肯的说:各位家长朋友,我非常希望把我的爱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全面发展,你们只有一两个孩子,教育孩子有多难,你们都很清楚,就算我每天早上七点到学校,晚上十点回家,我有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可是我的班里有60个孩子,我再努力又怎么照顾的过来,所以恳请各位家长朋友理解我。我非常希望各位家长朋友能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好。有的家长,这里只是极少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孩子上学了,自己就可以甩手不管了,这是推卸责任的表现。无论什么时候,父母亲都必须尽心尽力的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否则就会留下很多遗憾。
第二,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性弱点,但是我们必须要及时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完善。父母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我的一个同事,他的儿子考上了北大,我发现他的父母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人。无论是什么工作,总是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这种优秀的品质就传递给了孩子。而有的人则是什么事情都稀里糊涂,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了得过且过。还有的家长老是发脾气,结果孩子就变得易于急躁,容易紧张。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我们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完善,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来。
第三,不断学习坚持实践。
我一直认为,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家长朋友只有不断的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才能遵从规律,事半功倍,更主要的是坚持实践。就像前面提到的学开车,不到路上去实践,是成不了成熟的司机的。我们很多家长朋友会说,老师你这办法不好用呀,其实不然,是因为你没有坚持的结果。
我每次的课程除了给大家分享一下理论,还要给大家留一个实践性的活动,希望能够通过实践让大家去体验和成长,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实施。今天的实践活动就是:分析自己的人格,你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给孩子带来了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非常感谢各位家长朋友的陪伴,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您的实践感悟发到群里和大家分享。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吧。
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100%的受访父母都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家长们非常困惑,也很无奈,因为他们很难找到可以科学有效的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他们只能通过网络、书报、电视、亲朋交流等途径,结合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一些养育方法,不断的尝试,教育的最大特性就是它的不可重复和逆转性,一旦采用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所产生的后果将在日后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进行补救,更甚至有的过失,终生无法挽回。比如由于父母过分溺爱骄纵,使孩子成为强奸杀人犯而被送进监狱,父母最终只能悔恨终生,连一点改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了。因此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并不断的在养育过程中实践和探索,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宝贝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培养出健康、快乐、有成就的接班人来。
第二讲:从改变观念开始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上次课程结束后,很多家长朋友积极实践,认真反思,都有了很大收获,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所以我也将更加努力的为大家服务。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家庭教育主题是从改变观念开始。
首先我们先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在前些天的一个晚上,大约七点左右,我正在楼下的小花园散步,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公园里玩,突然一个男人气冲冲的走过来,对孩子一顿拳打脚踢,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说:“让你不好好写作业,偷着跑出来玩,我非揍死你不可。”小孩子被吓的尖叫着哇哇大哭。有人赶紧上去阻拦,可是那个男人还是追着打孩子。我看着很生气,也觉得很可怜。
请问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打过孩子吗?不用告诉我答案,打过也没关系,反正不是我儿子。
有人会想,你是心理咨询师,又是家庭教育行家,怎么不去管管哪?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从来不主动给别人心理咨询或家庭教育指导,因为我怕别人说我有病。第二,反正他不是我儿子。
也有的家长会说了:“现在我们家长的素质都提高了,不打孩子了。”可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能保证不批评孩子吗?不吼孩子吗?不对孩子发脾气吗?其实和打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我们今天主要是研究他为什么会打孩子?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打孩子呢?
有的家长会说,因为孩子不听话呗?让他写作业,他跑出来玩,谁不生气呀?所以他就挨打了?
我再问各位家长朋友,你在单位有没有生气的时候?你经常打你的同事,甚至是领导吗?你和父母也发生过矛盾,你也打他们吗?如果没有,那又是为什么呢?
好,我们先把这些问题放下,听我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非常著名的理论,叫ABC理论。
这个理论是美国著名认知行为心理学家爱丽丝创立的。ABC分别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在遇到诱发事件的之后而产生的信念,就是对这个事件产生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和结果。
我请问各位家长,你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到底是只与事件有关?还是只与对事件的看法有关?还是与他们两个都有关呢?你在心里选一个答案。
正确的答案是,第二个,只与对事件的看法有关,就是说只与你的认知有关。
有的家长会说了,你是开玩笑的吧,如果我丢了100块钱,难道我不难过、生气,还会高兴吗?你可以这么想,但是塞翁可不这么想,一匹马可比你的100块钱值钱多了。关于塞翁失马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那个故事上来吧。我们看看ABC理论是怎么发生作用的。
首先看A诱发事件,就是孩子不写作业,跑出来玩,这是一个事件。他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呢?也就是B观念部分,他对事件的解释、看法是,这个孩子实在是太不听话了,如果我要是再不好好管管他,就管不了他了。所以我必须揍他,让他长长教训。他的基本观念就是不打不成才。接下来就是C,情绪和行为结果,怒发冲冠、臭揍一顿那就是必然的了。
好,如果我们把B观念部分做一下改变,大家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呢?
如果这位家长想:“他毕竟是孩子,孩子都贪玩,但是这样下去也不行,我们必须得想个解决办法,让他既可以完成作业,又有时间玩。”大家想一想,他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也许在孩子回来后,找个时间,郑重其事的和孩子谈这个问题,并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孩子还有时间出去玩了。大家都高兴。
我们再来说几个假设。如果你认为打孩子是为他好,是教育他的一种手段,你就一定会打孩子。如果你认为打孩子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是以大欺小,你就一定不会打孩子了。如果你认为打孩子是违法行为,你认为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你就一定不会打孩子。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的认知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和结果的。
我们来看看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可能会有哪些不合理的观念:比如孩子小不懂事;犯错误就必须受到惩罚;只要把学习搞好,什么都不用孩子管;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不努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父母做什么都是为孩子好;只要我爱孩子孩子就一定会爱我。等等等等。
我们再拿“孩子小不懂事”为例,说一说观念是如何影响你的行为和结果的。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他就可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结果孩子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和父母经常闹矛盾,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他就可能把孩子关在家里,交给电视,结果就错过了孩子感觉、运动、语言等发展的敏感期,孩子就会变得智力发育迟滞。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他就可能经常给他讲道理,孩子就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就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他就可能总是帮孩子做事,孩子就会失去自理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孩子什么都不用做,也就什么都不会做,慢慢的就会变得自卑依赖和懦弱。
让我们改变一下观念看看,会有多么巨大的变化。
如果父母不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是认为“孩子虽小,但是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具有无限的潜能”,父母的行为和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虽小,但是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具有无限的潜能”,父母就一定会亲自陪伴照顾自己的孩子,给她爱和关心,因此一定会建立起亲密的感情,爱就会在家庭里自然的流动。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虽小,但是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具有无限的潜能”,父母就一定会经常带孩子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的视听触味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孩子自由的活动,陪孩子聊天讲故事。孩子就会善于观察,感觉敏锐,行动灵活,能说会道,聪明快乐。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虽小,但是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具有无限的潜能”,父母就一定会什么事情都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做,孩子不仅学会了手、眼、脑、心的完美结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提高了独立自主能力。
大家看到了吗?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同,我们的行为和结果就会产生天壤之别。
我和大家分享这个主题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到我们的认知和观念对我们的行为有多么大的影响。第二是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只有不断的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每次在分享结束的时候,我都会给大家留一个实际操作的作业,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应用,只有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只有亲自实践和体会才能学到真东西。
这次的作业就是发现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不合理情绪和行为,然后分析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是什么,主导的观念是什么。
表达形式:事件A 观念B1 (不合理的) 结果C1
观念B2 (合理的) 结果C2
我再强调一下,大家一定要把我们的实践过程和感悟发到群里与大家分享。你分享一条,他分享一条,我们就可以认识和改变上百条不合理的信念,这样就可以达到“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目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谢谢各位家长朋友的陪伴。再见
第三讲,家庭教育的目的----使孩子的生命更完美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上次课程我们讲到了要转变观念,我觉得第一个要转变的观念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
现在我们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高尚、卓越、快乐的人,所以,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目标。
那么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家长朋友们认为培养孩子的目的都有哪些呢?请你也对照一下,你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我总结了一下,大致会有这么几类:第一,以成才为目的:培养孩子成才,考上好大学,长大当大官,以后挣大钱,成为超级大明星。第二,以父母为目的:养儿为防老,孝敬父母,光宗耀祖,也有的是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第三,以奉献社会为目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贡献。第四,以孩子的幸福为目的:让孩子自食其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让他有更幸福的生活。
无论你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都无可厚非,因为我们每个人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价值观不同,所以培养孩子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也或者说是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使孩子的生命发展得更完美,让孩子更幸福。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各位家长朋友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了,我吃喝玩乐就算是幸福,有的说我有钱随便花就是幸福,有的说我当领导了就是幸福,等等。我们来看看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郑委老师是怎么理解的。他根据现在和未来两个维度,把幸福分成四个模式,分别是幸福模式,溺水模式,跳楼模式和吸毒模式。请看这张图表。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溺水模式,就是把“成功”当幸福。
我们打个比喻,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会拼命挣扎,在水下挣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头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延长生命”。他拼命挣扎,终于头露出水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还没有来得及再吸一口气,就又掉到了水下,于是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挣扎,拼命挣扎,直到下一次露出水面。就这样,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挣扎,头露出水面呼吸空气的时间极短,周而复始,直到精疲力竭?……
人的压力和焦虑的根源是“想得到而得不到”。把成功当幸福的人,他们并不享受生活,对现状总是不满意,但总是给自己制定目标,告诉自己“苦点没什么,要努力,达到目标就会幸福”。而追求目标的过程充满压力和焦虑,等他们真的追求到目标的那一天,他们得到了快乐,但“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短暂的快乐过后,他们又会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背负着压力和焦虑再次上路。直到生命结束,他们仍然会遗憾地对说“还有一个目标没有达到呢!”
家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和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苦点没什么,考上大学就好了!”“寒窗苦读”“梅花香自苦寒来”“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家长就是在不断地给孩子传达“把成功当幸福”的价值观。如果是这样,你可要好好反思反思,不管你的孩子将来是否“成功”,他都有可能“不幸福”。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奔波操劳,也算是小有成就,但总是不满足,既疲惫又艰辛。
我们再来看看跳楼模式,就是把解脱当快乐的人。
一个人为什么会去跳楼?一定是他对当下的生活不满意,觉得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将来的生活没有希望,以至于觉得活着没意思,就跳楼了。
大家在网络上搜索“大学生跳楼”,你会发现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跳楼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名校,很多人在中学都是“高材生”。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留给家长无尽的痛苦呢?
家长朋友们,如果你有机会问你孩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宝贝,你喜欢学习吗,你现在快乐吗?”;第二个问题:“宝贝,以后你想干什么啊,你近期的目标是什么呢?”。
如果孩子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比如“不喜欢,不快乐”和“不知道,没什么目标”的话,你可要注意了,你的孩子可能会成为这样的人,他可能会慢慢地走向不幸的生活。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孩子问妈妈:“我什么时候退休呀?”还有的孩子说: “如果可以不上学该多好呀”。”“妈妈,活着真没意思,太无聊了”。我在家庭亲子课上,一个7岁的小女孩说,我想回到3岁。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们希望解脱的心理状态。
“妈妈你要不生我就好了”这是潜意识对现实的解脱,上网成瘾是对现实的解脱,“宅”在家里不去上学是对现实的解脱,大学生跳楼是对现实的解脱……家长朋友们,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有了这些的苗头,就请你要赶紧想办法帮助他了。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吸毒模式,就是把“享乐”当幸福
吸毒的人都知道吸毒不好,但是他们为了当下的欢愉,图一时的享乐,哪还顾得上明天?长此以往,吸毒成瘾,不能自拔。这样的人在享乐过后极度空虚,空虚了怎么办?再去享乐弥补空虚,周而复始,形成了过一天是一天,过一天享乐一天的价值观。看看现在的“啃老族”,不都是这样吗?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养成了“讲吃、讲穿、讲玩、讲享受”的人生态度。
其中一部分孩子无论学习怎么努力都不能让家长满意,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积极的人生目标,但他们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渐渐形成了“把享乐当幸福”的价值观。
就算是有一部分孩子学习努力,成绩不错,考上了大学。但因为缺乏生存能力,大学毕业仍然成了啃老族。当下,大家都很关注“啃老族”现象,这说明已经不是一两个孩子在“啃老”,而是一大批孩子都“啃老”,而且“啃老”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可悲啊!
我还听说过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家里也比较富裕,穿的都是名牌,结果考上重点大学后,发现他的同学中,比他家有钱的多滴是,结果他受不了疯了,每天都到操场上乱跑,最后住进了精神病院。
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模式呢?享受现在生活的快乐,同时不断追求着积极人生目标,这种生活状态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人也是真正幸福的人,他们享受生活,心态平和,他们追求着目标,积极向上,他们有责任心,有爱心,德才兼备,他们最终将会实现自我价值,一辈子处于“幸福的状态”。家长朋友们,希望我们都能把孩子培养成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孩子一生就会处于“幸福的状态”。
今天的课程主要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让各位家长朋友充分认识不合理的教育目的会产生怎样可怕的结果。第二就是要让大家能够意识到,只有我们有了明确的教育目的,我们的孩子才能够真正过上我们所希望的幸福生活。
好,我们今天的实践活动是,认真思考我们自己曾经有过怎样的教育的目的?我们将如何为孩子真正的幸福而确立合理的目标?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儿童具有无限的潜能,作为父母就是及时发现孩子成长的敏感期,采用适当的方式,提供适合的环境,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的生命发展的更完美。
各位家长朋友,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使孩子的生命更完美而努力奋斗吧。谢谢大家。
第四讲: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上次课程我们共同分享了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的生命更完美。那么怎么才能使孩子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让孩子将来过上幸福生活呢?今天我们将在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方面和大家共同讨论。
我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上学了,他们班大概会有四五十个学生,用不了多久,老师就会发现,有一些孩子衣服整洁,有礼貌,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热爱劳动,待人友善,面带微笑,纯真可爱;也总会有一些孩子上课说话,下课捣乱,东张西望,破坏纪律,不完成作业,经常和同学闹矛盾。
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如果你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是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不同的孩子。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部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概都是在出生后半年被狼叼走的。年长的估计8岁,取名卡马拉,年幼的一岁半左右,取名阿玛拉。
她们不会说话,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四腿爬行。白天一动也不动,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害怕人类,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完全没有人的生活特征,而是具有狼的习性。
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由辛格牧师夫妇照看,并试图使他们转变为人。可惜小的阿拉玛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就死去了。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只学会了45个单词。虽然学会了直立行走,但快跑时仍然用四肢。直到死时都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从狼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完全取决于遗传,而更多地受到后天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有的家长说了,真是太可怕了,幸好我的孩子没有被狼叼走。你可以这么想,但是你的孩子不一定会这么认为。如果你不信,下面我们看看这个孩子是怎么认为的。
这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子,他的爸爸是高富帅,他的妈妈是白富美,论长相她绝对是高白富美。但是他的眼睛里却充满着不屑和冷漠。她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刚出生的时候,他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父母都回到原来的家庭工作,虽然晚上回家,但是他们都是生意人,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经常因为钱的事争吵,而且愈演愈烈,甚至是大打出手。
刚开始,发现父母吵架,她就拼命的哭,可是根本没有什么效果,父母还会朝着她大吼:“滚回屋里去。”她只好躲进自己的屋子,蹲着墙角里哭泣,后来,为了减轻吵闹声,他甚至躲进壁橱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几岁的孩子,躲在黑暗的壁橱里蜷缩着,瑟瑟发抖是一种什么滋味。终于有一天,这样激烈的战争结束了,她妈妈收拾了行李,她拉着妈妈的行李哭着说:“妈妈你要去哪,我不让你走。”妈妈冷冷的看了看她,掰开她的小手,头也不回的走了。于是她每天早早回家等妈妈回来,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妈妈终于没有回来。那一年她七岁。
很快她的爸爸又结婚了,她的妈妈也结婚了,她只好跟着奶奶过。他的奶奶每天都在抱怨,说她的妈妈是怎样的无情无义,爱财如命,怎样的混不讲理,不管不顾。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巨大的创伤啊。渐渐的她变了,她变得少言寡语,她变得爱耍脾气。她开始逃学,打架,抽烟,乱花钱,交男朋友,整日整夜不回家。直到初中二年级,她已经是一个人见人烦的问题青年了。她的爷爷想和她好好谈谈,问他,你还是好好上学吧?我不去。要不你去学技术,我不去,那你到底想干什么?她恶狠狠的说:我就想把你们一个一个的全都气死。
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我都无比的痛心和难过。这本该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可是他们不懂得教育,他们给孩子提供的环境,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激烈的战争场面。孩子在奶奶那里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反而是无休止的抱怨。因此本该是高白富美的小姑娘,却变成了冷酷无情,人人讨厌的青年。有谁能够理解他,理解她内心淤积了多少愤怒和伤痛,忍受了怎样的艰难和折磨?我真不知道将来他们家里还会发生什么更令人震惊的事情,总之恐怕没有什么安宁的日子好过。
好吧,我们又一次怀着沉重的心情,感受了一个残酷家庭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严重影响。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朋友都要引以为戒,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了能够让各位家长朋友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庭环境状况,我这里有一个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共90个题目。如果在这里测时间就太长了,如果你喜欢可以到网上去找,可以在线测试。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吧,我们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感受一下,大概就能知道自己的家庭环境情况了。
第一个问题:你愿意回家吗?
第二个问题:你在家里感到放松、温暖吗?
第三个问题:你们经常全家一起活动吗?
第四个问题:你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吗?
第五个问题:你们一家人都感到快乐吗?
就这么多吧,再多了大家就记不住了。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多,那就说明你的家庭环境不够理想,需要进行调整了。
有的家长朋友会问了,到底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是和谐的家庭环境呢?怎样来经营和创造呢?
和谐的家庭环境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足够而不是富足的物质环境。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我们小时候就因为家里穷受了不少苦,现在日子好过了,一定要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用好。所以很多家长自己紧衣缩食,给孩子花钱则是出手阔绰,更何况那些富裕的家庭,更是给孩子舍得花钱,听说有的家长给刚满月的孩子买双袜子都20多,大街上穿名牌的孩子更是比比皆是。我们看看李嘉诚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李嘉诚在两个儿子到美国念书时,只给儿子提供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费用、学费和房租。朋友的孩子去外地读书,买了一辆最新款的敞篷车,李嘉诚给儿子买的却是两辆自行车。他说:“我决不允许你们像嘴里含着金钥匙出世的‘公子阶层’那样目空一切!”
如果生活过于富足,孩子就会不长志气,不求上进,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奢华享乐,好逸恶劳,就是你留有万贯家财也会变得一无所有。所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够了,要从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这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是真正享受不尽的财富!
第二,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我经常听家长说:我们这孩子做事一点条理都没有,玩具乱堆乱放,上学连作业都找不到。我不知道你家里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也像有的家庭那样混乱不堪。家庭的整洁有序,不仅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更温馨的生活环境,更能够培养孩子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什么东西从哪里拿,在放到哪里去,下次再用就能轻松找到,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更重要是他是孩子认识到,做事需要遵从秩序,而不是随心所欲。这样他才能学会遵循更为深入的生活规则和社会规则。所以家长朋友们,我们不仅要努力为孩子提供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而且还需要让孩子们参与到这个优美环境的创建中来,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维护和保持这个温馨的环境。
第三,团结友爱的心理环境。夫妻之爱和父爱、母爱都是人类最伟大的爱,表现为为了对方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但是在我们的各个家庭之中,这种伟大有时候并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夫妻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爆发不顾一切的激烈战争。家长与孩子之间,也经常因为控制与摆脱控制而产生冲突。
冲突或者冷战,都会使家庭里充满紧张和压抑的氛围,孩子就会变得焦虑和不安,变得恐惧和脆弱,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我的心理咨询案例中,没有哪一个家庭不是矛盾重重,情绪混乱的集合体。矛盾是必然的,但解决矛盾的方式却并非只有争吵这一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对方考虑,关心他的想法,体谅他的艰难,理解他的感受,生活中互帮互助,心理上互敬互爱,家庭就一定是温暖幸福的。
第四,勤学实干的精神环境。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学习和探究,可是为什么渐渐的有些孩子就不爱学习了呢?有个二年级孩子的家长问我,我的孩子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的。我仔细了解发现,孩子写完作业还要让孩子做同步训练。孩子不想写,所以就磨蹭。我们总是给孩子增加负担,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难熬的事情,渐渐的就不爱学习了。
还有一个家庭,夫妻两个学历不高,但是喜欢看杂志,就经常买燕赵都市报和广播电视报什么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拿着报纸看,妈妈给他念他就记住了,左邻右舍经常问他一些常识问题,他什么都懂,大家都称他“万事通”。整个小学都是名列前茅。
到了五年级,正流行上网,他们家也买了电脑,夫妻两个不在看报纸了,而是整体上网玩游戏,斗地主,偷菜,两个人的时间安排的特别紧,有时候还因为上网经常吵架。孩子发现电脑这么有吸引力,就经常在旁边看,孩子的学习能力极强,很快就学会了上网,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上网玩游戏,结果后来每天都玩,不写作业,不学习,每天都因为玩电脑吵架。
初三毕业的时候只考上了一个三流高中。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就这样被父母给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爱学习,孩子爱读书,父母认真负责,孩子踏实肯干。
第五,修为高尚的人文环境。我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听话,不懂礼貌,骂人,懒惰,说话不算数,撒谎,不尊老爱幼等等的不良行为。通过了解我会发现其实有很多问题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比如骂人,有的家长一吵架就破口大骂,好不顾及孩子是否在场,有的家长又馋又懒,不讲道理,有的家长答应了孩子的事,结果总是说到做不到,不是一诺千金,而是一诺半两。还有的家长对待老人态度蛮横等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为孩子提供了不良的学习榜样。
在我开展驻村工作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太太到我那里去告状,说两个儿子和儿媳不养活她,每月50元的生活费三个月都没给了。所以请求我给他去要。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孩子们不给他生活费是因为他们都知道她就活活的把自己的公公婆婆给饿死了,所以他们也要让她尝试这种滋味。孩子们再跟她学呀。
既然问题来了,我不能不管,虽然老太太可恨,但是也很可怜。所以我决定给他们一家开个会。我对两个儿子儿媳说:我了解了一些你们家的情况,我知道你们这么做的原因,你们可能认为老人家这是咎由自取。我想问一下,你们将来是不是也想落得老人家的地步。他们说:我们不可能。我说:你看你们从你婆婆那里学会了怎样对待老人的方式,并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她。
你们的儿子,将来的儿媳也在学习你们对待老人的方式。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们。所以可以断定你们基本也落得这样的下场。这种对待老人的方式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每一代都过多很悲惨。如果你们从现在开始为孩子们做出一种孝敬老人的榜样,将来你们孩子是不是也就学会了孝敬你们?这样代代相传,尊老爱幼的家风就从你们这里建立起来了。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到底怎么办是你们自己的事,我就说这么多了,散会。
没过几天,老太太高高兴兴的来告诉我说,大儿媳把钱给了,老二是让孙子把钱送过来的而且还带了两个苹果。一边不住的感谢,一边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的父母亲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个人修养,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要表现出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道德高尚的学习典范。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各位家长朋友就让我们为孩子努力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团结友爱的家。活泼自由的家,欢乐幽默的家。求知上进的家,文明、民主的家,整齐、清洁的家。总之是一个充满爱和快乐的家。
今天课后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分析自己家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好吧,今天的课程分享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陪伴,再见。
第五讲:在问题中成长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我每天在群里和大家交流或是和家长们聊天,包括我的个案进行咨询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家长向我讲述孩子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问我怎么办,今天我就把大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梳理,并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让我们的孩子在与问题的博弈中茁壮成长。
一提到孩子的问题,那很多家长可以说是口若悬河,说起来没完。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为大家解除心理的困惑,并为解决孩子的问题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
我把家长经常提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大致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也是反映最多的就是行为问题,比如:吃手指、口吃、眨眼、爱有病、爱打架、说脏话、鲁莽、不合群、孤僻、胆小、贪玩、懒惰、依赖、没自信、不让批评、承受力差、爱撒谎、乱花钱、逆反、不听话、没礼貌、自私等等。
第二类就是情绪问题,包括脾气大、急躁、冲动、爱哭闹,或是焦虑、恐惧、退缩、冷淡,没什么表情。第三类也是家长最关注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学习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坐不住,自控力差,和同学闹矛盾,写作业慢,马虎不认真,成绩差,不爱读书,学习没兴趣,偏科,厌学,不会表达,老师不喜欢等等。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我喜欢用故事或案例,不仅是孩子,大人也爱听故事,而不是枯燥的说教。一个故事反映的虽然只有一个具体问题,但他往往代表的是一类问题,大家要学会举一反三那?今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群孩子大约五六个在沙堆上玩耍,有的堆小山,有的垒城墙,有的挖河流,有的用铲子往小桶里装,有的开着小汽车在沙堆上跑,可是突然两个孩子打起来了。他嚷他一句,他推他一把,其中一个小一点的打不过人家,开始大哭起来。
场景一:这时看孩子的家长赶忙跑过去,小孩子的家长一边抱起自己的孩子,一边对着那个大孩子喊,你怎么打我们,欺负小孩?大孩子也不示弱:谁让他把我的城墙压坏了呢?大人不依不饶:他小你就不能让着他点?这时大孩子的家长也跑过来了,看着对方家长如此蛮横无理,当时火冒三丈:你这么大人,跟我们孩子吼什么,有本事你冲我来。然后就是两个大人激烈的争吵,互不相让,孩子们都吓得跑到一边去了。好在其他家长过来劝架,才避免了更激烈的冲突。两个家长都气呼呼的领着孩子走了,一边走还一边说:真是没有教养,以后别再和他们孩子玩了。
场景二:看见孩子打起来了,大人赶紧跑过来,把孩子们拉开,问:“怎么回事?”小孩子趴到妈妈的怀里哭着说:“他打我”为什么打你呀?大孩子说:他把我的城墙压坏了,所以我就推了他一下,不让他在压了。小孩的妈妈说:“我知道了。”然后又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这事是你不对,你把人家的城墙压坏了,人家当然不高兴了,所以,你玩自己的,不能破坏别人,知道了吗?小孩子点点头。大孩子的妈妈见小孩子妈妈批评自己的孩子,也对大孩子说:你是大哥哥让着小弟弟点。大孩子看了看妈妈也点了点头。于是孩子们又一起玩了,大人也到一旁去聊天了。
场景三:听见孩子们发生了争吵,孩子的家长也并没有太在意,他们还是在聊着他们自己的事。小孩子见没有大人来帮忙,又打不过大孩子,就只好拿着小车到沙堆的另一面玩,沙堆并不是很大,绕了两圈就又到大孩子旁边去了,这一次他沿着城墙跑,见城墙又的地方塌下来,他也帮着堆堆,大孩子说:我这里有城门,你也可以把车开进城里。于是他们又高高兴兴的一起玩了。
场景四: 大人看见孩子吵架,小孩子的妈妈赶紧跑过来,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和人家好好玩,如果你在捣乱就给我回家。小孩子急忙说:我玩,不回家。大人离开了。可是很快他又抢了别的孩子的小桶,把沙子扔到了另一个孩子的脸上,其他几个孩子都不和他玩了,大家都朝他瞪眼。他越发的生气了,把别人的成果都毁坏了。妈妈看见大家都讨厌他,也没法一起玩了,只好拉他回家,他哭着喊着被妈妈拖走了。
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这么多结尾。这样的事不是每天都发生,但也是经常发生。孩子为什么会打架,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往大了说也可以叫社会化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家长朋友们如何去处理的,将决定着问题的发展和走向,也就必然的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下面我们就针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和大家进行详细的分解。
首先孩子从一出生就具有无限的潜能,具有成长为一个成熟个体,优秀人才的各种内在动力。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条件适宜,很快就会按照他的成长规律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生长的过程中,也会长出旁枝错节,但是由于顶端优势,他仍然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我们给予他适当的施肥、浇水、适时的修剪,他就会长的更加笔直粗壮。我们这里说的是适时和适当。如果施肥过多会烧死,浇水过多会淹死,修剪过多会单细而不够强壮。如果生了虫子就需要使用一些除虫剂进行治疗。我们的园丁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要根据他生长的需要为他提供适当的帮助。
成长是孩子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机会。我们首先来看场景一家长的作法。这一类家长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是没有原则的爱,他们由于没有育儿经验,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也不够了解,因此生怕孩子教育不好,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也因此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对孩子的能力估计过低,所以总是过度保护。就如故事里所说的,他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小,挨欺负。所以他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去指责别人,对别人产生了攻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问题的主体,问题应该由孩子来解决,可是这类家长却硬生生的把问题抢过来,变成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开始攻击别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自然别人也会对他进行对抗,孩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把问题激化成了战争。孩子的很多成长中的问题都是这样,比如学习,很多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学习好,就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不会了,就急着帮孩子找到答案,自己不会也懒得会,就为孩子找辅导老师,上各种辅导班,渐渐父母和辅导老师就成了孩子学习的拐棍,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孩子不会学习,不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家长又开始责怪孩子太笨、太懒惰、太依赖。这其实都是父母过分担忧和过多保护、包办代替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场景二的家长,这一类家长比起场景一的家长要好一些。这类家长好在他的焦虑程度会低一些,脾气相对比较柔和,也比较有耐心,但是他仍然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无知的个体,不能认识到孩子自我成长的巨大潜能,他们喜欢说教,总是给孩子讲道理,而且是很多很多的道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懂得了道理,孩子就会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
他们的基本表达方式经常是:你不要怎么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怎么做?比如上个例子,他总是会说,你不要打扰别人,不要破坏别人的东西,不能和别人打架,不能骂人。要和小朋友好好玩。等等。他们的问题仍然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直接告诉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和接受,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呢?我这样做错了,妈妈说的对,我要照着妈妈说的去做。就像宋丹丹演的小品《懒汉相亲》里说的,俺娘说了,女儿大了要出门,要找找个勤快人,俺娘说了,有人胡扯八扯当本事,一天到晚烦死人,俺娘还说了等等。孩子慢慢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主见。这样的孩子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场景三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当他发现孩子们发生了小矛盾,而没有什么危险的时候,他并没有马上去帮他,而是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给他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几乎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没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他们都没有形成规范的社会行为,他们是在相处的过程中,去不断体会和学习的。如果谁违反了群体的规范,谁就会受到惩罚,就是上面的例子,小孩子破坏了大孩子的劳动成果,大孩子就要阻止他,如果他不听劝告,他就会被排除在群体之外。如果你扰乱了秩序,大家就不和你玩了。
于是孩子虽然很小,他也能明白人家为什么不和他玩,就算是一次两次不明白,三次五次也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为了能够和大家玩,不被排除在外,他就必须学会遵守群体的规则。于是他就会试着改变,也就是发展了他的社会行为,当他改变了,大家也就接纳他了,他也就重新回到了群体中间。孩子们的成长是在自己的实践和领悟之中进行的。这样的孩子会有更敏锐的观察能力,更敏捷的感知能力,更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更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的发展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人类发展的秩序来进行的。他们将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
有的家长一定会问了,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什么都不用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学习就行了。如果可以这样那当家长的可就太容易了。那是不可能的,很多知识我们还是要教给孩子的,比如识字,你不教给他他是很难学会的,但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如浩瀚的大海,只凭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引导和辅助让孩子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他就能学到任何他想学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实践和探索,他就能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任何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个场景虽然并不是很常见,但是却必须引起各位家长朋友的高度重视,这一类孩子很难融到孩子群体中去,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而且脾气暴躁,情绪波动,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种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控能力比较差,很难较长时间的进行一种活动,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家长朋友们就需要注意了,这样的孩子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尽早进行心理辅导,严重的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心理评估和治疗。因为他们明显的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他们如果入学会受到同学的排斥,老师的讨厌,最终导致学业困难。所以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我们孩子身上所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由于孩子的成长所引发的问题,比如孩子吃手,是孩子口的敏感期必然出现的现象,孩子是在用口来感知世界,如果家长限制孩子吃手,口欲期的发展没有完成,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并在孩子后来的发展中用一段时间来进行补偿。比如孩子的固执,不听话,可能是孩子处于秩序的敏感期,他要遵从于自己内在秩序的发展,形成自我的规律性,如果家长朋友不了解孩子发展的秩序敏感期,就会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
再比如自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敏感期的主要表现,他对自己的东西具有独占性,不喜欢分享,所以我们成人误以为是孩子自私,等等。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发展的问题。当孩子的高级需求与孩子当前的状态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将面对新的发展挑战,需要他一方面突破原来的心理舒适感,另一方面要习得新的技能,这种内外压力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这样那样的震荡,引发这样那样的异常行为表现,形成育儿中的“问题”。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孩子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减少由于教育孩子的盲目性所带来的焦虑情绪,平静安稳的陪孩子长大。在接下来的课程分享中,我们就开始进行儿童成长规律的介绍。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其次就是向我们上一主题所谈到的,要给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有的问题就是家庭问题的展现。比如有的孩子爱打架骂人,是对家长行为的模仿。有的孩子胆小怕事,没主见,除了家长的过多保护,就是家长脾气暴躁,把孩子吓得畏首缩脚。等等。
第三就是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发展中没有完成而需要补偿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需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训练。比如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对话训练,看图说话训练等。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是还没有到多动症的程度,我们就可以通过注意力训练的游戏,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迅速发展。等等。
第四,就是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比较大的麻烦,比如有些方面的遗传,难产,母亲的产后抑郁,药物影响,重大的创伤事件,家庭教育的严重偏离等等因素所导致的真正心理问题。比如多动症、自闭症、适应障碍、语言障碍、痉挛等。一定要及早发现,找专业的咨询师或专家进行咨询和治疗。
总之,孩子的问题是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但更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家长朋友要放松心态,积极陪伴,使每一个孩子都在与问题的搏击中健康长大。
今天课后实践的主题是:针对我们发现的孩子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分析原因,探索如何促进孩子自我成长的解决办法。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的陪伴。再见。
第六讲: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前边我们用了五次课程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通过和大家探讨教育的目的,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如何面对孩子们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并通过自我的分析和实践,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如果希望能够达到真正的教育,我们还必须更清晰准确的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学习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
孩子从出生到成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他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促进孩子身体的发展主要是提供均衡的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等,我就不再多说了,我们这里主要探讨孩子心理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其自然的内在规律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量变到质变,积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连续性,但是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比如0—1.5岁是口欲期,1.5岁—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还有青春期是心理断乳期等;心理发展既表现出整体的一致性,又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比如孩子走路,大约都在一周岁左右,但有的10个月就会走了,而有的需要16个月,还比如说话,有的孩子两周岁就能对答如流,而有的孩子要到三四周岁还是笨笨磕磕,我的一个同学的孩子都五周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话,他们两口子急着来找我,说是不是有问题呀,我对孩子进行了基本的测试,发现没有什么大问题,也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结果没过几个月就什么都能说了;心理发展既表现出整体上的同步性,又表现出各个心理因素之间的不均衡性。虽然每一个心理因素都在同时进行发展,可是却体现出有快有慢的特点。比如1.5—3岁,孩子的语言发展非常快,但是思维的发展却比较缓慢。所以有的孩子会出现口吃的现象,其实是孩子思维的速度跟不上表达速度的一种表现。口吃当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这里我们不在探讨。
为了能够让家长朋友们更清晰的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就需要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分析每一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心理因素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关键期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关键期发展不足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和大家共同探讨在这些关键期家长朋友如何进行关键的帮助,来促进我们的孩子迅速健康的发展。
根据我对国内外教育心理专家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总结,我更倾向于按照学龄阶段划分的方法来定义孩子的发展阶段的观点,把孩子的成长分为三个大的基本阶段。
第一个阶段:婴幼儿期。就是从出生到6岁,就是学前阶段。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0~3岁乳婴期和3~6岁的幼儿期。
著名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自出生之后到6岁之前,是孩子心智发育的关键期,它直接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其中3岁又是一个关键的分界点。从3岁开始,儿童的生命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岁之前是孩子各种能力的建立阶段,3岁之后是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智会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敏感性,这种敏感性能够让孩子如同棉花吸收水分一般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包括各种图像、词汇、感觉等等,并形成一种智力结构,从而提高孩子适应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蒙台梭利看来,这种敏感期现象也是幼儿"有吸收力的心灵"的一种表现。如果这一敏感期被错过,孩子在今后就必须花若干倍的努力才能达到相同的程度。因此,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重视这一关键时期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关键期的来临,为孩子的教育早做准备。
那么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有哪些关键期呢?大概包括八大类。
一是感知觉的敏感期,包括各种感官的发展,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温度觉、平衡觉、空间知觉等等。感知觉是一切心理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感知觉发展良好的人,善于观察发现,听觉灵敏,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迅速。比如科学家就是善于观察的人,大家都看到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可是只有牛顿善于观察这个现象,最终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比如钢琴调音师,能够分辨出六十分之一度音阶,是他们听觉发展的超级优秀。还有那些体操运动员在只有一脚宽的平衡木上翻滚跳跃,是他们的平衡觉超常发展的结果,等等。而我们也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的孩子,并最终导致生活能力差和学习困难等。
二是动作的敏感期,大家都知道三翻六坐八爬的过程,但是关于大小肌肉的发展,手的锻炼,跑跳攀爬,书写和空间探索这些动作的发展,可能很多家长就不太了解了。我就经常看见两周多一点的孩子因为爬高而被父母家长批评甚至是打骂的现象。孩子动作发展的良好,就会表现出动作协调优美,大脑灵活聪明的特点,很多聪明的孩子不仅善于学习,各项体育活动也都非常的优秀。如果动作敏感期发育不良,就会出现行动迟缓,智力落后的现象。
三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他的重要性我就不必多说了。孩子一岁半到三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发展的好,就会表达清晰,口齿伶俐,对以后书面语言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语言发展不良,就会造成笨嘴拙舌,语无伦次,不善于表达,就会减少与人沟通,造成人际关系问题。
四是秩序的敏感期。世间万物皆有秩序,自然界中的秩序我们可以称他为规律。人类社会的秩序可以称为规则。我们违反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违反人类社会的规则就会被人类社会所抛弃。我经常看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往往会酿成惨剧。违反法律的行为就会住进监狱。孩子没有形成基本的秩序,做事就会没有章法,各种物品乱扔乱放,上学后违反课堂和学校的纪律,被老师和同学所排斥和孤立。所以当孩子有了良好的秩序素养,他的生活会很有节律,自觉遵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规范,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幸福快乐。
五是独立性的敏感期,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过于溺爱,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以至于出现了太多过分依赖,过分懒惰的孩子,成了很多家长不解的难题。如果孩子独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就能够遇事冷静,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独立性极强的人。
六是依恋发展的敏感期。依恋关系是人情感关系的基础,孩子和父母以及照看者建立起来稳定的依恋关系,就会使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形成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关系,孩子就会心理平静、安定,情绪稳定、积极。就会与任何人建立起自然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依恋敏感期发展出现障碍,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焦虑,胆小,恐惧,过度自我保护,有更强的攻击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自我封闭,很多孩子迷恋网络与人际交往困难有着直接的关系。
还有其他的一些敏感期,比如文化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等,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中详细分享。
第二个阶段:少年期,是6~12岁,就是小学阶段。这一阶段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平稳发展的时期,大多数孩子表现得平静而快乐。总体来说,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学前教育和培养,也具备了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准确,所以具备了学习初步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条件,这一时期孩子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行动能力发展迅速,是学习生活的最佳开始时期。但是在这一阶段,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上课听讲不集中,写作业慢,正确率低,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爱上辅导班,学习成绩差,和同学闹矛盾,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问题等等。我们也将进一步进行讲解。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期,12~18岁。也就是中学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习惯养成阶段,而中学阶段更应该注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一阶段的孩子身体迅猛发展,到高中毕业已经接近了成人,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方式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一阶段往往被称为叛逆期或者心理断乳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了更加活跃的特质。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集中,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提高,行动力也更强,对同伴关系的需求更加的渴望,对异性开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一阶段往往是心理问题产生最多的时期。我们经常看到中学生打架斗殴,厌学逃学,早恋,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精神分裂,自残自杀,杀人犯罪等等,青少年犯罪一直居高不下,所以这个阶段是家庭教育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也将分不同的专题,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和大家共同探讨。
总之,孩子从出生到成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发展任务和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家长朋友必须要深入的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遵从孩子发展的规律,提供各种适当的帮助,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自然、有序、健康、快乐的成长。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的陪伴,再见。
第七讲: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一)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先向大家澄清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上次课程结束后,家长朋友给我发红包的问题。请各位家长朋友们,不要太在意这个事情。我非常感谢许多家长朋友主动给我的支持和鼓励。当唐老师提议发红包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和唐老师进行了沟通,她说看到有的免费学习群为了感谢老师,听课的学员就给老师发红包,因此就到咱们的群里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跟她说,这样不合适吧。他说都是自愿的,没事。但是我仍然担心会有家长不高兴。因为可能有的家长喜欢听,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也有的家长不喜欢听,或者认为我讲的不好,所以就不听,也没有什么收获。所以这样会让一些家长为难。其实这都没什么,说实话,学习是家长朋友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而已。想当初,唐老师请我做咱们群的家庭教育顾问,想给我钱,我婉言拒绝了。第一,因为唐老师曾经帮助过我,请我讲几节课,就算是感恩吧。第二,唐老师有这样先进的理念,同时又为家长朋友们着想,不想让大家花钱,我更是敬佩。第三,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深切的感到,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都毫无例外的来自于不良的家庭教育,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学习更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家庭的幸福,成长的快乐。前面我也曾经说过,我在这个家长课堂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每周至少要两天的时间。我们已经上了六次课了,就以每天6小时计算,大约100小时。到目前为止,我共收到红包,包括一位家长朋友的私包,共计10.68元,平均每小时0.1元。我的水平并不高,但是我怎么也是丰润区心理卫生协会的副秘书长,丰润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副会长,在丰润区心理学界和家庭教育界,还是数得着的人物。我每周的个体咨询不多于四个,我不希望太累。咨询费200元/50分钟,找我咨询是需要预约的。所以在这个群里我纯粹是为大家服务的。所以也希望有的家长不要太在意红包的事了,大家有兴趣,共同学习成长。
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吧。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我通过了解知道,咱们群里家长朋友的宝贝们大约都是在幼儿园和小学,而且还有一些家长已经生了或正在准备生二胎。这就更需要家长朋友们,全面了解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所以我就从孩子一出生开始讲起吧,大家多了解一些,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更有益。
孩子一出生就是个迷。我们都知道像小猫、小狗,小羊、小牛等等这些高等的哺乳动物,他们一生下来没几分钟就会走会跑了,会和妈妈一样的叫了。可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在生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哭和吃奶,什么都不会。可是我们又不得不说孩子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因为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他活动,形成自己鲜明的特性,并促使他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把孩子从出生到一周岁左右,称为精神胚胎期,精神胚胎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属于人在社会中的孕育时期。正是由于在社会的环境中,在家长的抚育之下,婴幼儿在体能、智能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成社会人的雏形。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一年之后,他却什么都知道了。这一年当中,没有人特意去教他,也没有人特意给他指导。他所取得的进步,全都是一种自动自发的状态中获得的。这就好比一块海绵放在水里,不需要别人施加任何外力,海绵也会主动吸收水分。
这个吸收的过程,是如何开始的呢?周围的事物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唤醒了他的热情,使他产生了对事物的特殊敏感性。孩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也就此产生了。凭借着他对外界的感知天赋,他快速地获得了外界环境中的知识。比如他用口吃玩具,他获得了初步的软硬、大小、长短等知识。比如他四处张望,他获得了明暗、远近、色彩等知识。
与成人不同,他们获得这些知识不是以语言词汇为基础的,而是以图像、声音等事物最原始的状态,储存在孩子的大脑中,这些知识不仅仅是进入他们的大脑,而且能促使他们大脑机能的发育,促进大脑系统的形成。孩子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起精神世界,并用无意识的智慧对外界知识学习和吸收的本能,我们称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新生婴儿要在襁褓中生活数月,但不久之后,他就能走路,能高兴地玩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他无忧无虑,一点点地学会动作。从蹒跚学步,到满地奔跑;从什么东西都需要成人帮助拿取,到自己能够双手捧起一件又一件东西。他的肢体动作变得越来越灵活。
不仅如此,他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会许多其他东西。他学习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习惯、传统、宗教,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大脑里。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几乎从他们降生之后就开始了这一神秘的过程。他会逐渐建立起他的意识、思想,直到这些成为他智力的一部分,并渐渐具备理解力和思考力。直到他6岁的时候,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也就能对其实施正规的教育,保证他学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
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例如我们上次课程提到的感知觉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狼孩卡马拉,她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直到十八岁只学会了45个单词,事实上他没有能够学会人类真正的语言,连一个三岁的孩子的都不如。
敏感期是指儿童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
比如,孩子有一段时间什么东西都要往嘴里吃,刚会跑的时候,歪歪扭扭的跑个不停,有一段时间会把抽屉里的东西全都翻出来,有的孩子会用笔在墙上地上乱写乱画,有的孩子一听见音乐就又蹦又跳,甚至有的孩子会故意把各种东西扔来扔去,等等,这些都是敏感期出现的明显标志,他们反复做,不知疲倦,自我感觉充满无限的乐趣,而当一种新的敏感性为出现的时候,前一个就消退了,就这样此起彼伏,不断的迅速的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就先和大家谈谈感知觉的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又叫感知觉敏感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本体感觉等。它们的敏感期开始时间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
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视觉的敏感期。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是失明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种对常人来说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构建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该为这只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消退”了。
事实上,刚出生到1个月左右的宝宝大脑还没有成熟到能真正识别各种颜色的程度,只能看得出最鲜明的图案。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最喜欢看黑白交界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专业的育儿卖场里所陈列的新生儿用具中有大量的黑白对比的设计,如玩具、婴儿床、识认卡片等。
在宝宝3个月左右的时候,仰卧位时视觉追踪可达到180°(向左向右各90°),小婴儿的视锥细胞渐渐发育成熟,辨认颜色的视能才会有所提高。五颜六色的物体、颜色丰富的绘本就会更吸引他们,
对色彩的感受也更加敏感。这时候建议宝妈选用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以红色为主体色的玩具,给宝宝做视觉追踪训练,还要有目的地选用更为小一些的玩具来训练宝宝的注视能力。
宝宝大概4个月时,开始摆脱凝视,转而进入目光捕捉期,学会了追视。只要有物体在视野范围内动来动去,宝宝的视线就会随之准确无误地扫来扫去。 在此阶段妈妈可以多和宝贝玩一些这样的游戏:故意在宝贝面前把小皮球滚来滚去,近一点,远一点,不断变换的距离。这样既锻炼了宝贝的追视能力,又能让他从中感受到空间大小的不同。
当宝宝6个月左右时,大脑开始指挥那眼球对称地移动,这样终于把两眼的图像整合成了一个,也就是学会了目测。而此时,他们的视力几乎可以达到成人的视力水平了。配合着大动作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宝宝学会了想办法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时期,我们可以故意把宝宝想要的东西放得忽近忽远,鼓励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拿到它。
当宝宝9—12个月的时候,就能够较长时间地看3~5米内的活动的物体(包括人)。但是宝宝还是对过快运动的物体无法达到注视。此阶段宝妈们可以用小汽车等可以活动的玩具来刺激宝宝的视觉追踪能力。
在12—18个月的时候,宝宝的视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宝宝对于生活中常见且相似的物品,已具有一定的分辨异同的能力,并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能分辨的部分会更多、更细微。这时候父母们可以给宝宝看很多色彩鲜艳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故事,将相似的图片放到一起,让宝宝找异同。
1.5—3岁的宝宝的视觉发展进入符号识别阶段,宝宝开始把看到的文字与图画和声音相联系,印入大脑中并记忆下来。此阶段父母可以给宝宝多讲讲的图文并茂的故事,让宝宝的眼睛看着画,耳朵听着声音,培养宝宝阅读的好习惯,为日后的独立阅读奠定的基础。
到了三岁以后,孩子的视觉发展水平已经接近了成人,但仍然处在视觉整合发展的敏感阶段,我们需要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环境。比如带孩子都走进大自然,看花鸟鱼虫,风霜雨雪,湖光山色。我们的家长朋友让自己的孩子参加绘画学习和训练,也是非常好的促进孩子视觉发展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色彩敏感性,提高细微感知能力,平面和立体的分化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学习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孩子的视觉敏感期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出现了先天性的弱视、斜视、远视等视觉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矫治,一定要注意不要遮挡时间过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以免出现视觉细胞和大脑视觉感受运动区的发育障碍。第二,就是要严格控制两周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和玩手机的时间,要尽量少看,因为电视、电脑、手机屏幕光线过亮,会对孩子的视觉产生损伤,降低敏感性,同时由于观看距离过近,也影响孩子双眼视角的发展,造成过早的近视和散光等视觉问题。
总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觉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最好也是最多的工具,视觉敏感期发展良好,孩子就会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精细的分辨力,色彩的感知力,和丰富的形象力,为以后的学习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希望各位家长朋友重视孩子视觉敏感期的发展,并给以及时和充分的帮助。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吧,谢谢各位家长朋友的陪伴,再见。
第八讲:儿童感知觉敏感期(二)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上次课程我们共同分享了视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有大约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儿童视觉敏感期的发展和提高适时适宜的帮助。接下来我们来共同了解有关听觉敏感期和触觉敏感期方面的知识。
在所以的感觉发展中,听觉是发育最早的。当孩子孩子母体里孕育的时候,他就隐约的有了听觉了,因此我们很多家长为孩子播放胎教音乐,当孩子听到优美的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愉悦的状态,胎动会更规律更明显。
胎儿在母亲体内不但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还习惯听妈妈的心跳。所以,新生儿在出生后不明缘由地哭泣时,许多有经验的妈妈会把孩子抱起来,让他贴在自己左侧靠近心脏的部位。孩子听到妈妈的心跳,就似乎又回到了在妈妈体内的时光,他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停止哭泣。
婴儿之所以爱啼哭,原因之一就是他在离开母体后,进入了一个对于他来说全新的听觉环境。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会使婴儿内心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啼哭是他释放这种不安情绪的方式。当他逐渐熟悉了外界的环境,他的情绪便逐渐稳定下来。
刚出生的婴儿听力比较弱,对外界复杂的声音环境还很陌生。一两个月大的婴儿如果突然听到声音,或被某些声音吵醒,眼睛会睁开,似乎受到惊吓,并且开始哭泣。
三到六个月大的婴儿逐渐适应了周围嘈杂的声音环境,并已经能够辨别声音,婴儿头颈和眼珠的转动更加灵活了,他会扭过头去主动寻找声音的来源,比如我们和他讲话,他就会把头转过来看着我们。听到优美的音乐声他就会很高兴。
这时候孩子的听力就发育得很好了,他喜欢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悦耳的声音更能引起他的兴趣。一旦周围没有了声音,他就会自己制造声音—哭声。而在周围环境中有声音的时候,他就不会哭泣,而是安静地倾听。
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更加明显,偶尔还会根据他听到的人声模仿发音。父母和孩子说话,他就会咿咿呀呀的搭话了。差不多九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已经能够理解某些声音的意义了,比如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就会知道是在叫他。
到了十一二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听到快乐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还能配合声音的节奏做动作了。
十八个月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仅能够明确区分不同物件的声音了,比如电话声、放炮声、门铃声,等等。同时已经具备听觉记忆能力,也就是可以和成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了。随着孩子听力的不断发展,他的语言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三四岁的孩子词汇量迅速增加,这与他平时多听他人说话是密不可分的。
在了解了孩子听觉的发展历程后,我们可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把握孩子的听力敏感期,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比如,我们可以给他听优美的音乐,音乐不仅声音优美,而且富含各种不同粗细、高低、长短、强弱的声音,可以提高儿童听觉的感受性。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力气敲打一些物品,发出不同大小的声音,但是千万不要制造噪音,尤其是父母吵架的噪音,更能使孩子感受到强烈的焦躁和不安。
我们还可以经常怀着愉悦的心情和孩子聊天、讲故事、唱歌等,虽然我们认为孩子听不懂,其实这些声音都会被孩子“有吸收了的心灵”完全的吸入大脑。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孩子就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孩子听觉的敏感期到三四岁就基本结束了,但是他的听觉整合性还将继续发展,尤其是听觉的理解力,是配合着语言的发展迅速提升的。所以我们仍然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优美声音环境。
在听觉敏感期发展阶段,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孩子的生活环境声音不能过于嘈杂,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昨天我看一条新闻,一对年轻夫妻,把孩子带到网吧生活半个月,我简直要气疯了。这是什么怪兽哇。我们可以清晰的遇见这个可怜孩子的未来。
第二,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当然我觉得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说尽量不要。父母的声音是孩子最熟悉的声音,最喜欢的声音,他们吵架时发出的噪声也更有杀伤力。很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甚至成人,都能清晰的回忆起童年甚至是更小时候父母吵架时的声音,回忆的时候浑身都非常的紧张和难受。
第三,就是两岁之前,尽量避免过多的电视声音,电视里人说话的声音是经过处理的,与自然界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远没有自然声音这样丰富多彩。而且电视里的人声,尤其是播音员的声音,相对平缓,孩子听的过多,而听到父母的声音又比较少的话,就会影响孩子对父母亲声音的亲切感,形成对电视的亲近和对父母的疏离。孩子在大一些,就会迷恋电视。等等。
我们刚才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听觉敏感期的一些知识,以及家长朋友们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孩子触觉的敏感期。
触觉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觉之一,是人通过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来接受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痛痒以及物体质感等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探索环境的重要方式,也是保护身体免受伤害的重要防线。
触觉器官是人最大的感觉器官,全身皮肤都具有灵敏的触觉。实际上婴儿在胎儿期就有了触觉,当他被子宫内温暖的软组织和羊水包围时,就开始有了触觉,出生以后仍然习惯于温暖的怀抱和母亲的依偎。
0~3岁是儿童触觉发育的黄金期,新生儿对不同的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有触觉感受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有冷热、疼痛的感觉,喜欢接触质地柔软的物体。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的敏感性,尤其在眼、前额、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而大腿、前臂、躯干处就相对比较迟钝。婴儿也依靠触觉或触觉与其他感知觉的协同活动来认识世界,而和父母亲密关系的建立也主要依赖于身体的接触。
在触觉的敏感期内有两个关键部位需要我们特殊的分享。一个是口,也就是嘴,一个是手。嘴唇和手是触觉最灵敏的部位。他们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触觉发展的水平。
我们先来看看口的敏感期,一般在两个月到一岁。从2个月开始孩子对自己的手就特别感兴趣,喜欢把手放在嘴里啃,后来发展到不仅仅是手,只要能摸到的东西都往嘴里放,玩具、奶瓶、碗等等,甚至一不留神,手机、遥控机都会被放到嘴里尝尝。很多家长朋友会特别担心,一方面害怕孩子吃到小钮扣之类的小东西发生危险;另一方面担心,什么都往嘴里放,不卫生。甚至有的听说,小孩6岁了还在吃手,手指都吃变形了。所以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儿童认识这个世界,除了利用耳朵、眼睛之外,更是是通过嘴来实现的,孩子总是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以至于他能拿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往嘴里放。通过嘴唇的感受,使儿童感受到了软硬、方圆、大小等物体的属性。同时锻炼了口部的肌肉,为以后准确清晰的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就是通过啃咬硬物,促进孩子牙齿的发育。现在很多孩子对事物缺乏敏感性,语言表达不清,牙齿长得歪歪扭扭,都可能是口的敏感期发展不良的结果。
因此,1岁内的宝宝吃手不需要特别纠正。国外研究发现,这个时期宝宝行为若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长大后更易形成具有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更爱说闲话,挖苦讽刺别人。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耐住性子,经常给宝宝洗手,准备一些干净卫生,大小适中的玩具,提供嘴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啃咬活动。
几乎在口的敏感期同时,手的敏感期也就出现了,孩子想把手放进嘴里,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孩子的大脑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需要手和口的触觉和精确的空间知觉,还有运动觉的参与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不同感觉通道整合过程。通过这个整合,使他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虽然他还不知道,但是大脑已经储存了这些的信息。手口的协调发展,为孩子的运动觉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再来具体看看手的敏感期,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心灵,手才能巧;手巧,心才会更灵。婴幼儿时期,正是脑神经迅速发展的时期,婴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无疑会促进他们大脑的快速发育、成熟和完善。我们一定要记住:智慧在孩子的手指上。
我们先来看看手的发展历程宝宝手部发育历程
新生儿小手呈握拳状,许多动作出自本能的反射行为,会反射性地抓住放入手中的物品,此时的抓握反射是最强的。
1~3个月 手掌大部分时间半开着,小手慢慢从被动抓握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抓握。3月龄左右,开始玩自己的小手。会把手放到嘴里吃。
4~6个月 随着视力的发育,抓握时比前一阶段更具方向感,能在眼睛的指引下主动张开小手抓住物体。不过,多数宝宝仍无法灵活运用手指。
7~9个月 能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捏住物体,拿到后,还会换手取另一样东西。9月龄左右时,能手脑并用地将积木放入盒子,再从盒子中取出。
10~12个月 拇指和食指配合捏取物品已相当熟练;12月龄时,有些宝宝能五指并用地握笔涂鸦,或是翻书本。
13~18个月 可以模仿划横道和竖道,能用积木搭一些矮矮的塔。
两周岁时 小手更为灵活,喜欢玩橡皮泥;手眼协调能力更强,能熟练玩串珠等游戏。
三周岁左右 能搭一些具有空间感的物体,能模仿画画。会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和填色;能将纸折成三角形、正方形等。
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而与口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就是手的敏感期。在这段时期,孩子会经历从刚一出生时紧握的小拳头,到逐渐能抓握床栏、用手指抠,甚至打人,再到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小饼干等一系列变化,而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预示着大脑发育的进程,都意味着孩子正在构建自己内在的世界。
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还是会看到一些不会用手,或者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缝纽扣,不会拴绳索的人,这往往是因为在他们成长发育的阶段,手被束缚了,手的能力没有被释放出来。所以说,每一位家长在养育孩子之初就该认识到:手是儿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动绝非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幼儿有目标探索世界的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才会真正地鲜活起来。
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孩子的手从我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只要没有危险,什么都让孩子摸摸捏捏,抓抓握握,推推拉拉,敲敲打打,摆摆画画。比如吃饭,刚开始不会使筷子,但是他却是在锻炼他的双手,给他机会,很快就会运用自如。很多专家说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用筷子吃饭。放手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做事的过程就是发展手的过程就是开发大脑的过程,就是发展独立性的过程,就是培养自信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触觉敏感性的发展与其他感官的发展不同,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比如其他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都是越敏感越好,而触觉的感受性则不是这样,他需要一个适中的敏感程度。触觉过于敏感会造成适应环境困难,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呆在狭小空间里,好动不安,陌生的地方睡眠困难,有更强的防御性等。触觉迟钝则会出现反应慢,动作不灵活,无法保护自己,缺乏痛感等等。这种适中的敏感度,是通过不断与事物接触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只有不断的接触才能实现触觉的适度发展。
总之,在儿童触觉的敏感期,家长朋友们要多抚摸,拥抱孩子,为孩子提供健康安全的玩具,释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自由的绘画、弹琴、自由的触摸,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健康快乐的成长。
谢谢各位家长朋友的陪伴,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再见。
第九讲:儿童动作发展的敏感期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金铭美术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徐少新,上次课程我们共同分享了听觉和触觉发展的敏感期,今天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些关于动作敏感期的一些知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现在男胖子、女胖子,大胖子,小胖子越来越多了。这些胖子们看起来有的挺可爱,但事实上有很多隐患,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性功能发育缺陷等。他们往往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中考体育成绩大多不达标,更可能造成心理上的自卑现象,所以不容小视。
那么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第一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注意合理饮食。第二,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不注意节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运动量太小。这与孩子动作敏感期的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
蒙台梭利看来,从出生到四岁,这个时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敏感期。这一时期期间,儿童喜欢活动,并逐渐从不自由、需要协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完全熟练某一动作,不只对身体、对精神的正常发展也很有帮助,甚至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也有影响”并持续影响以后的发展。
反之,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运动,就要导致儿童对运动缺乏自信、性格上缺乏协调性和精神上的满足。儿童通过运动而发展,这种发展既依靠心理因素,也依靠生理因素。运动不只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也能激发勇气和自信,对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所以对孩子跑跑跳跳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国外关于“体育锻炼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有氧运动的数量跟数学和阅读成绩有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孩子,在智商测验、感知技能、词汇能力、数学能力以及学习动机方面表现得更加优秀。
两者之间的关联在4~7岁、11~13岁的孩子中最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体育运动在增强体力的同时,增强了心肺功能,增强了呼吸深度,从而增加了身体的供氧量,包括血液中的供氧量和脑部的供氧量。
那么儿童都会经历哪些动作敏感期?大家都知道三翻六坐八爬这些基本常识。但是对于攀爬、跑跳、空间探索,大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的发展等方面了解就相对少了一些,下面我就详细的和大家说说。
我们先来看看翻身敏感期(0-3个月)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动作相对比较少,而且几乎都是无意识的乱动。但是接近3个月的时候,父母会发现他不在喜欢安稳的平躺在床上,宝宝会尝试变换姿势,从更多的方向来认识世界。爸妈可经常在不同的方位逗引宝宝,促使其熟练翻身。可能刚开始宝宝翻过身后抽不出手,大人可给予一定的帮助,慢慢训练宝宝自己将手放好,灵巧的翻身,自由的选择姿势,为进一步的活动打下基础。
在宝宝空腹时,可以让他趴在床上,训练孩子抬头;当宝宝能用双臂支撑上半身抬头时,可拿玩具在他头前左右摇动,训练转头和把头抬得更高;大人也可以一只手摇晃玩具,逗引宝宝向一侧转头,另一只手则轻扶宝宝背部,帮他侧翻身。
坐立敏感期(3-6个月)
经过了俯卧抬头、翻身等动作的训练,宝宝颈部、前臂、腰部等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改变姿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此时可试着将宝宝拉坐起来。在仰卧位时,父母抓住宝宝的双手,让孩子自己用力,父母仅稍稍用力帮助,将宝宝拉至坐位。刚开始时,可以用另一只手扶着宝宝头部坐起来,再让其躺下。如果宝宝头能挺直不向后倒,则渐渐放开手不去扶孩子的头。
这期间还可以训练宝宝蹲跳。妈妈坐在椅子上,两手扶着腋下,让宝宝站在妈妈大腿上,一边说“跳一跳”,一边将宝宝提起,再放下,以锻炼宝宝双腿的支撑力。一般到六个月的时候,宝宝都能够自己稳稳的坐着了。
接下来就是爬行敏感期(6-9个月)
爬行完善了宝宝的前庭运动感觉和本体感觉,对于宝宝的体位感觉、平衡性、协调性以及记忆、注意力集中都有重要的意义,让宝宝长大之后不易转晕,不易摔倒。同时,还可以锻炼颈部、脊椎的发育,对胸腹部、四肢等肌肉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这个时期的宝宝喜欢在地上爬,追逐运动的玩具,爬楼梯。
宝宝的爬行一般会经过原地爬、后退爬、匍匐爬和肘膝盖协调爬行四个阶段。爬行是很精密的动作,需要宝宝利用双臂与双膝将身体撑起之后前进。刚开始,宝宝会用手肘为支撑点,拖着身体和脚,成战斗姿势般地匍匐前进;或者像熊一样,将背拱起,双手双脚打直地移动。等到宝宝熟练之后,就能用标准姿态迅速爬行了。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做出肚子贴在地上、手抬起伸缩的动作时,就表示宝宝想爬了,此时爸妈可以帮助宝宝进行爬行的训练。在宝宝的爬行敏感期,爸妈要尽量为宝宝提供爬行探索的环境和必要的安全防护,不可以因为担心宝宝辛苦或者担心弄脏衣服而阻止宝宝的探索行为。
自主爬行可以让宝宝更好的认识世界,这些学习经验将化为好奇心,让宝宝勇于探险,培养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研究表明,未经爬行就走会影响宝宝的情绪调节,导致孩子未来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阅读障碍,容易出现多动症,甚至学习困难、感统失调等。
因此,家长朋友可以通过色彩鲜艳、丰富的玩具诱导宝宝向前爬行,同时确保周围的环境准备完善。一方面要保证安全,可以通过铺设爬行垫,给宝宝足够的爬行空间;另一方面,避免宝宝磕碰,可将家里的桌椅等贴好防撞角、防撞条。同时,将危险物品,如插座、热水壶、玻璃杯等,放到宝宝碰不到的地方。
下一步就是行走的敏感期了。从9个月开始进入了行走的准备期
在此期间,宝宝最喜欢的动作就是站在大人的腿上,让大人牵着手或架着他,在大人的腿上跳跃,或拽着他的衣服和双臂,尝试用脚尖在地上行走。几个月后,宝宝开始扶着东西站立,甚至行走,这一切都是为行走做前期的准备和预热。
家长可以设计滚大龙球、推平衡踩踏车等游戏,作为训练的一部分,重复进行。9个月时,可以训练宝宝扶栏站立,把宝宝放在围栏内,宝宝为抓取栏上挂着的玩具,自己会扶着栏杆站起来,并挪动脚步。10个月时,可以训练宝宝站立和向前迈步,大人可双手扶着宝宝腋下,帮助其站稳后,慢慢放开手。
真正学会走路也就是行走期敏感期在(12-24个月)
独立走完眼前的路或楼梯是处于行走敏感期宝宝的共同愿望。可以说学会走路对宝宝来说是第二次降生,因为行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独立性的发展。而且,行走扩大了宝宝的活动范围,给予孩子更多的认知机会,感知经验也因此而更加丰富。
当孩子能够走路又走不稳的时候,是孩子行走欲望最为强烈的时期,也是父母及照看着最累的时期,他们总是不知疲倦的要走路,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如果大人要抱着他,他就会哭闹,一定要自己走才行,而且这个时候孩子对危险性没有任何概念,跌倒、磕碰是经常的事,所以需要更多的照看。很多家长由于身体原因就不让孩子走,而是抱着,或放到小车里推着,还有一种叫学步车的东西,更是害人。这些都阻止了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我就看见一个大约两岁的小男孩,躺在买菜的小拉车里,爷爷拉着遛弯,那懒散享受的样子真是让人惋惜。
如果孩子在行走的敏感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就会不愿走路,总喜欢让家人抱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抱着越来越沉,家长就只有自己受苦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变得懒惰,失去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热情,这是比不愿走路,行动力差更可怕的后果。
孩子到了两三岁就进入了跑跳和攀爬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更是要脱离父母和照看者的束缚,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与奔跑和跳跃有关的游戏,一刻不停,浑身是汗,也不知疲倦。很多孩子在听到音乐的时候都会随着音乐有节奏的跳舞,那舞姿是相当的迷人。也有的孩子喜欢原地旋转,看的人都晕了,可他没事。
还有的孩子开始爬高。我经常看的两三岁的孩子在花园里攀爬体育器材,虽然动作不算敏捷,但是很有力气,很稳健。这时候看孩子的大人却常常是一顿责骂,甚至是用手在小屁股上拍几下。可是一旦脱离大人的视线,他们就又偷偷的攀爬起来。其实这正是孩子空间探索的敏感期,孩子不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探索空间,还有亲自去摸摸用肢体去感受和体验。到了中学阶段,要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感便成了很多同学的难点。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画在纸上的这个物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以上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小肌肉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手上。手的敏感期发展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手的敏感期大约也在(0-3岁)与其他肢体配合发展。由于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尤其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
总之,当孩子动作敏感期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行动能力就特别强,运动技能高,与之相应的就是大脑发达,思维敏捷,动作灵活,运动协调,身姿优美。不仅能够成绩优秀,更具有运动员和舞蹈家的潜质。在运动中,孩子感受到了竞争、努力、坚持、赶超、合作、认输以及不服输,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优秀的心理品质。
所以作为家长为了能够使孩子顺利度过动作敏感期,我们需要做的几点。第一,放手,让孩子去活动,而不是因为担心孩子受伤而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行动。第二,提供适宜安全的环境,协助孩子完成各种动作的发展。比如帮助孩子坐、爬、走、跳、攀爬等。第三,家长可以设计行走、推车、上下台阶或楼梯、爬坡等相关的小游戏,通过游泳、骑车、打羽毛球、滑轮滑和徒步等活动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好吧,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的陪伴。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