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会引致严重的健康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受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人多达3。5亿,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此而死亡,使得乙型肝炎成为世界上第九大致死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可谓是“乙肝大国”。全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每年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而因为“遭遇”乙肝,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面对这个隐藏在茫茫人海中的病魔,只有正确地认识它,切实地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把它拒之于外。
乙型肝炎的症状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见于成年人,多隐缓发病。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泻等。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还会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种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
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
要预防乙肝,首先要了解怎样才会染上乙肝。在日常生活中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以下六种途径传播。
经血液传播如输入乙肝病毒阳性患者的全血、血浆、血清或者其他血制品,同时需要做血液透析的病人同样有机会经过这种途径感染。血液传播除了一般人印象中的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等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原来现在时下流行的文身、扎耳眼等儿同样属于血液传播的范畴,就连牙钻、被针头意外刺伤、共用刮脸刀及牙刷等一不小心随时都可以成为传播乙肝的“助手”。
母婴传播一般认为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来源于母婴传播,也就是我国人口中至少有3000万的HBsAg阳性携带者是通过母亲传染子女而形成的。母亲主要通过在分娩过程中传染给新生儿、在子宫内传染给新生儿以及产后感染新生儿三种方式传染给下一代。
医源性传播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共用一个注射器或针头均可引起乙肝传播。
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存在于乙肝病人的精液、月经、阴道分泌物中,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通过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乙肝的性传播是传播乙肝的主要途径,这种传播包括家庭夫妻的传播。
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吸了乙肝病毒阳性患者的血,在叮咬健康人时,亦引起乙肝传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阳性患者或携带者密切接触,经唾液、汗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污染器具、食物、物品而传播。
乙型肝炎的预防
现在不少人一提到预防乙型肝炎认为就是注射乙肝疫苗,其实不然,我国乙型肝炎感染率高,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又较广,预防上也应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与保护易感者三方面综合考虑。
隔离病人急性期病人要从发病之日起,在有消毒隔离条件的医院至少隔离30天。对其居住、活动地区尽早进行终末消毒;对肝炎恢复期仍携带HBsAg的病人及其他的HBsAg携带者的管理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乙型肝炎传染源,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并向他们宣传遵守健康公德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在从事幼托、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献血员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者要立即调离,并对此类人员进行定期监控(体检及化验检查)。
阻断传播的方法我国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十分高,孕妇健康检查时应将HBsAg列为常规,已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最好到专科医院诊治、分娩,防止污染病房、产房、手术室及传染他人;对新生儿的阻断最好采用乙肝疫苗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的双阻断方案;血液传播是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所以要认真处理好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月经血、外伤及炎症伤口的血液,防止污染环境;医院内应严格消毒器械,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皮条、采血针、针灸针等;另外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已被证明有传染性,因此应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对文身、打耳洞等行为所采用的器具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重复使用的器具必须经高压或煮沸消毒,不耐热的器具可用2%戊二醛浸泡两小时消毒;漱洗用具要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免疫预防注射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责任编辑:王海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