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患有基础疾病是猝死的内因,而外部环境诱导了猝死的发生,由于天气闷热,人体大量出汗、脱水,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内分泌紊乱,有既往心脏病史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专家提醒,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注意防暑。多喝水,多进食含维生素多的食物,比如西红柿、西瓜等。

  天气变热后,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升高,因为天热后气压较低,跟着氧分压降低,人体的心肌、大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心脏和大脑血管反射性痉挛,造成心肌缺血或脑缺血,诱发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脑中风。人在气压低的情况下进行体力活动,会增加心脏和大脑的耗氧量,也会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此外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老年人的抗热能力远远差于年轻人。一般来说,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老年人应停止体力活动;当环境温度达到35℃至36℃时,老年人应停止一切活动,包括散步、做饭等日常活动。在三伏天,老年人要以静制动,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多休息少活动,应以静养身体为上策。

  精神因素、生活方式也会直接导致猝死。比如过度兴奋、愤怒、紧张、恐惧等,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律失常。还有太过疲劳,过激运动引起疲劳,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器官衰竭。

  尽管猝死有发病突然,无法预测的特点,但并非所有的心源性猝死都毫无预兆。曾有资料指出,八成的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有过不同程度的预兆,其中22%的患者会有心绞痛,15%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余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一般情况下,若有以下预兆应及早前往医院检查,它们包括:发作性的胸部闷痛或压迫感、心慌、乏力以及头晕;突然出现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头晕,很可能是猝死发生的预警信号,这时应强化急救意识,一旦有梗死前兆,家属不能忙于搬运,而应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说话和走动,更不要摇晃病人。如患者身边有急救药物,应及时帮助其服用,并迅速拨打120,请求急救人员来处理。

   1、增强定期检查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各种心脏病,特别是对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

  2、戒烟。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

  3、注意防暑,要多喝水,多吃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

  4、尽量避免在拥挤、空气流通性差的环境中活动,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心肌突然缺血。

  北京“120”急救信息

  2012年7月30日8:00至2011年8月6日8:00北京急救中心共派出急救车辆5814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62次。根据来电主诉分类:外伤1068例位居第一;脑血管病695例排在第二;心血管病597例居第三;

  

主要病种名称

2012

2011

外伤

1068

1003

脑血管病

695

627

心血管病

597

603

消化系统疾病

419

399

车祸

266

438

呼吸系统疾病

299

287

发热

238

201

中毒

190

155

其他

2042

1939

总计

5814

5652


(责任编辑:周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