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孩子害怕到封闭的环境中去,怎么办

儿子一岁十个月,有点胆小,平时在外面虽然不是特别活泼,但对陌生人也没有多么害怕,但是就是不能带他到别人家里去,一去就会吓得哇哇大哭,说什么也不去。要是硬哄着进去,玩一会玩具,吃点好吃的,很快也能放松下来,玩得挺开心的,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让他大胆一点,去别人家的时候能放松点。难道孩子还是安全感不足?

答:这可能不是一个胆小的问题。孩子不愿意到别人家去不见得是胆小和害怕封闭环境,也有可能还是秩序敏感期问题。在这个敏感期里,孩子对某些环境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如从出生开始,他就生活在现在的家庭环境中,因为家庭环境跟户外的大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家庭里的物品全是由人制造的,带有刻板而固定的造型,每一个物品放在什么位置上,每个房间由物品的不同形状和不同色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什么样的氛围,而一般这个氛围与家庭成员是非常和谐的。一个家庭中由人和物品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关于家的完整概念。儿童出生后,为了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会将内心对秩序的要求和环境中的物和人配对,将这一切吸收形成自己对秩序的刻板印象。儿童在内心将自己生存的环境同化了,也就是说儿童像生活在熟悉的水塘里的鱼一样,完全熟识了这一片的水性,闭着眼睛都知道房间里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地方是可以去的,什么地方是不可以去的,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家里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切都被儿童所掌握了,因而儿童才会感觉到安全和踏实,儿童也刻板地认为他生活的环境就应该是这样的。这种刻板是由于经验过少和对自己认知环境和改变环境的特性还不明了造成的,因此就更加恪守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当环境突然改变时,孩子就会显示出不舒服,就会强烈对抗,拒绝接受新的环境,这样孩子表现出的形式看上去和害怕是一样的。所以有些父母就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孩子胆小,于是就会不断地在孩子面前议论,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孩子分不清这样的评价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是相符还是不相符,就会认为成人所说的胆小是希望自己胆小,从而将成人说自己胆小的事情和胆小的词儿配对,在环境中不断地寻找可以与胆小这个词配对的事物,然后自己表现出胆小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成人更加确定了自己说的是对的,所以这个孩子就真成了胆小的人,很多胆小的孩子都是这样被成人制造出来的。所以养育孩子的成人在生孩子之前就得学习人类发展的特征,尤其是大自然为人类0~6岁所设定的发展模式,这样孩子出生之后,做父母的才知道怎样养育孩子,不至于把孩子的自然发展现象当成了问题,强行加以调整和制止,最后制约了孩子发展,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

温馨提醒

一岁多的孩子,尽量在熟悉的环境里玩耍,不要随意带孩子到别人家串门,父母在做事情的时候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如到超市购物、散步、买菜都带着孩子,这样就不至于让孩子对环境的刻板印象只限定在自己的家里,这样对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和对环境的比较认知有好处。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里,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做孩子要求做的事情,这不会惯坏了孩子,因为这不是以破坏原则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纵容孩子,孩子对环境秩序的需要也不是故意破坏原则和与成人较劲。他们还没有这个意识,这时我们成人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就是顺应大自然,违背孩子的发展需求就是违背大自然。任何时候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都会由于给自然带来了破坏而使人类遭受灾难和麻烦。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什么改变不舒服而哭闹时,成人一定要仔细想想,在让孩子哭闹的事情上,以前孩子经历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尽量按以前孩子所经历的去做,孩子的痛苦就会消失。

5-5孩子害怕洗澡怎么办

上周五孩子(两岁零三个月)洗澡的时候,孩子低头时不小心磕在马桶上了,安慰了一会继续洗。那天大盆里面放了一个小盆,因为头一天无意放的,发现她挺喜欢坐在小盆里的,就这样加了一个小盆(能坐进去的大小)。结果周五那天不知怎么滑倒了,大概是小盆的边缘磕痛了孩子,她开始大哭。

洗澡都是我和孩子一块洗,我先洗,让她玩水,我洗好了再给她洗,那天我正在洗所以没能及时避免摔跤。在接下来的两天,孩子一进洗手间就开始哭、尖叫,不愿意洗澡,怎么说都没用。这两天都是在哭叫中强行洗的。以前孩子是很喜欢进去玩水的(不过不愿意洗脸洗头),现在怎么办呢?家里地方小,也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洗澡啊!

关键是,换个地方肯定可行吗?

答:人类的成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0~6岁儿童的发展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个重复了一遍,从水生到爬行然后到直立行走,从单音节和表情以及动作表达到用固定的单词,然后发展出简单的句子,一直发展到有深刻内涵的语言体系的表达都是这样。大自然让人在年龄越小的时候力量也越小,个子也越矮,走路速度也很慢,容易摔跤和磕碰,这时,由于个子矮,体重轻,摔倒了也不会摔得很疼,由于速度慢,力量小,就是磕碰到什么地方,也不会危及生命,所以人在这个年龄是一辈子摔跤和磕碰最多的时候,大自然让人在伤害程度最小时获得了最多的关于伤害的心理承受力,为一生要经历的伤害打下了基础。人一辈子必须生活在各种物质和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物质发生冲撞,跟各种人发生冲撞,如果在童年,没有经历足够的肢体冲撞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冲撞,人的内心承受力就特别脆弱,略有冲撞就显得无法承受,受到一次磕碰,就恐惧到要远离磕碰的地点和事物,那一辈子下来人就没有地方可去了。所以在孩子童年时要放手让孩子在一个没有大的伤害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只要不受伤,如盆子边、墙边、已经打磨圆了的桌子角等地方,碰一下,只是碰疼了是没有关系的。

不知道案例中的孩子是否由老人和保姆带大,他们带孩子容易为了孩子安全而限制孩子自由,使孩子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们以为不让孩子磕着碰着是养育者最大的责任,根本不知道人的成长需要经历和体验这一事实。孩子在过分的看护之下,过少地经历磕碰,于是磕碰一次孩子就显得特别紧张。如果在磕碰时,大人表现得也特别紧张的话,孩子就会非常害怕。

一般磕碰后,大人不要大声地呼叫,不要马上离开磕碰的场所,等孩子不哭了再离开;下次再进澡盆时,成人应该非常放松,先不要急于把孩子放进去,哄孩子在旁边玩一会。如果孩子每次都只是玩,不愿意进去洗澡,就可以采取在旁边用湿毛巾擦一擦的方法,待孩子对洗澡盆不那么恐惧了,再和孩子一起进去,不要让孩子离开成人的身体,尽快地给孩子洗完抱出来,给别人看着,成人自己再洗。

洗澡盆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因为盆子特别滑,而所有的洗澡盆又特别坚硬,如果洗澡盆里放上水,孩子滑倒后,后脑勺着地将是很危险的。再者,虽然水放得很少,孩子摔倒后水猛地被掀起来碰到脸上或吸入鼻子都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惊吓。所以五岁之前的孩子洗澡,成人一定要单独给孩子洗。成人最好不要跟孩子一起洗澡,更不要让孩子在成人的澡盆里自己走动玩耍,应该先给孩子洗完,处理好孩子后成人再洗。

案例中的妈妈,还可以试一试给孩子换一个其他颜色和其他质量的洗澡盆,也许孩子就会接受。

5-6孩子害怕某些东西时该怎么引导

瑭瑭现在两岁零两个月。我一直以为瑭瑭是个勇敢的孩子,他的安全感也建立得不错,小时候除了怕洗衣机以外几乎没怕过什么东西。对于他怕洗衣机,我的理解是他怕那种轰隆隆的声音,所以有时他刚好撞上洗衣机在转动,自己说“怕”的时候,我们也只是淡然处之,没有大谈特谈这东西如何不可怕,但也不会说这东西可怕。一般告诉他这是洗衣机工作时机器发出的声音,如果他还怕,就抱出卫生间转移一下注意力。

但这一个星期以来,他突然有了很多怕的东西,大多是在看书时。第一次表现出来是看到《海洋世界》里的螃蟹,这本书他已经看过若干遍了,且真螃蟹都不知看过多少次了,当时我还觉得奇怪。开始以为他说着玩,后来我每次翻到这一页的时候,他甚至连眼睛都闭上了,我就只好跳着讲了。

这一次偶然事件之后,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内,他怕的东西越来越多:怕书上的小丑,怕书上的姐姐画成小丑的样子,怕书上的虫子,怕书上的蜥蜴……我们以前常看的书现在已经没法讲了。

我总结了一下,凡是面目有点狰狞或不太讨人喜欢的(往往也是大人害怕的)东西都会引起瑭瑭的害怕。我也很奇怪人对事物的这种害怕到底是天生的,还是成人外加给他的。对于后者,我反省了自己和家人的行为,我们好像并没有刻意地去强化对某个东西的害怕。幼儿园也问过了,老师说也没有吓唬过他(但我也无法证实,所以不太能肯定)。那这种害怕会不会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认为某些东西会伤害自己而导致的?如果是这样,这只是孩子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征,会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引导),而逐渐消失呢,还是会长期甚至一辈子都保留在孩子的性格当中呢?

作为过来人的各位妈妈,你们的体会是什么?怎么来引导孩子度过这个阶段而不使害怕某些东西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呢?

答:案例中的家长的分析是对的。孩子在认知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探索某个词和与词相对应的事物,如果孩子恰巧探索到害怕这个词,就会去寻找与害怕相对应的事物,当孩子指出某个事物自己是害怕的,成人给予孩子的反应是肯定的,孩子就会继续探索害怕,并做出与害怕相应的情绪反应。到后来,也可能是利用害怕作为形式与成人互动,如孩子一说害怕,成人就会抱起孩子并向孩子解释一堆话。这让孩子发现,他只要害怕了,就会获得成人特殊的关注;再如,孩子只要害怕了,成人就会走过去,身体里散发出不平常的关怀,并将孩子揽在怀中,这等于用身体告诉孩子可害怕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会使孩子重复探索害怕。所以在案例中当孩子对害怕的感觉被唤醒,并不断出现探索害怕的行为时,成人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案例中的家长似乎没有强化孩子的害怕,但是从提的问题中却发现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害怕有担心。当孩子害怕时,家长难免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关怀,也会强化孩子对害怕的探索。不过这的确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随着智力的发展,孩子这一时期会过去。

温馨提醒

多给孩子准备一些工作材料,尽量让孩子利用真实的物体去进行探索和游戏。在这段时间,不必给孩子讲太多的故事和看太多的图画。

两岁左右的孩子是想象力突发时期,会将很多自己无法解释的东西想象成可怕的东西。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会成为好演员,在扮演一种角色或假设一种情景时,他们会真实体验那种情绪,并做得像真的一样。所以家长有时候也需要判断一下孩子是真的害怕,还是在扮演害怕。

孩子这么小就撒谎,长大后还了得?

肯定要从一开始就纠正的吧……

——我们就那么肯定孩子的行为真的是撒谎,是骗人,是投机取巧吗?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成人误解了呢?

如果孩子确有撒谎的行为,那撒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才能理解孩子这些行为?怎么才能修炼好自己,不急于给孩子下定论?

怎样反思自己的心理情绪,正确解读孩子“撒谎”背后的真实缘由,更好地理解孩子内心需求。

请看第六章: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永久免费心理咨询

你能分清爱情和友情吗?

说服别人有哪些黑科技会用到心理学中知识

眼神背后的秘密

从面部表情识别心理状态

心理减肥术:觉察自己的心理,减肥其实没那么难

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为什么大家对坏消息更愿意当真

别忘了展现你的亲和力

疫情都经历了,当然要收获心理健康

通过兴趣爱好了解一个人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经常反思自己,并培养自知之明                                                        

坦然面对改正自己的缺点

正确面对逆境

做个自信的人

心理测试题目

心理测试:你们的爱情堡垒牢固吗??

心理压力测试:您的孩子属于哪种“压力”类型?

职场心理测试|Let's talk

人格心理测试|通过手相看性格

恋爱心理测试|与你相称的他属于哪种体型

心理测试:你这辈子是什么命

心理测试:测出你最真实的一面

人格心理测试|从偏好的音乐看朋友

性格测试|从偏好的运动方式看对方减肥心理测试|关于减肥这件苦差事

人格心理测试|吃相看出性格

人格心理测试|密码反映你的心

心理测试:看看你的心机指数

人际交往心理测试|公交车座位看你的社交恐惧